了缘法师说贪佛法的开示
——以空性智慧破法执迷障
了缘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期间,针对修行者普遍存在的“贪佛法”现象,提出深刻警示:“佛法本为破执之舟,若贪舟不舍,反成新执。”其开示首指修行者易陷入的认知误区,将“法执”与“我执”并列为解脱路上的双重枷锁,主张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南,在破除世法贪着的同时,更需超越对佛法的执着。
一、贪佛法的本质:披着修行外衣的饿鬼业
1. 法执的隐蔽性
法师以“药病之喻”揭示贪佛法的本质:世人皆知贪财好色为恶,却不知贪求佛法亦属染着。《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正的修行需超越对“法”的概念执着。如现代学佛者贪多求全,追逐各类法门、经论与善知识,实则将佛法异化为知识囤积的“精神奢侈品”,与“贪财者收藏珠宝”并无二致。
2. 因果的吊诡性
贪佛法虽因善业而起,却仍属“饿鬼因”。法师以敦煌藏经洞的“供养人”为例:唐代信众为求福报抄写佛经,却因执着功德而将经卷封存洞窟,反令佛法不得流通。此即“贪法而障法”的典型——以善念造作新业,终将在饿鬼道中承受“虽遇法而不得受用”的果报。
二、破法执的方法论:以无所得心行有所修
1.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法师倡导“三轮体空”的布施精神:修行时不执着“能修之人”“所修之法”“修行所得”。如禅宗公案中“婆子烧庵”的典故:老妪供养僧人二十年,最终因僧人一念贪着而将其逐出,因其悟到“真修行者应超越供养与被供养的二元对立”。
2. 转法执为法喜
针对“贪求功德”的误区,法师提出“功德非求可得,乃无心而现”。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并非刻意求法,而是在随缘历境中自然证得。现代修行人可效仿“赵州茶”的公案,将诵经、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佛法开示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打坐等日常功课转化为“平常心是道”的实践,而非追求数量与形式。
三、现代语境下的法执困境
1. 数字化时代的法执变异
法师剖析“知识付费时代”对修行的异化:佛教APP、线上课程等虽扩大了法流,但部分用户将“听经数量”“打卡成就”等同于修行成就,陷入“电子法执”。对此,他提倡“数字禅修”——在接收佛法信息时保持觉知,如观照“手机屏幕的光影生灭”,以此破除对“法相”的执着。
2. 宗门知见的党同伐异
针对现代佛教界的宗派对立,法师引用《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批判以“正统自居”的法执。如历史上“南顿北渐”之争,本为方便说法,却因学人执着而沦为门户之见。真正的修行人应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超越宗派分别,首契佛心。
西、超越法执的终极智慧:即法相而离法相
1. 法执即菩提
法师以“病与药”的辩证关系,指出法执若能转化,亦可成为修行资粮。如《大智度论》中“以毒攻毒”之喻:若能在贪求佛法的习气中观照“能贪之心”与“所贪之法”的空性,即可将“法执”升华为“法爱”,最终成就“不取不舍”的中道智慧。
2. 入世修行的圆融
针对“避世专修”的误解,法师强调:“真正的解脱不在山林,而在市井。”如维摩诘居士身处红尘而不染,以“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的实践,彰显“佛法即世法”的真谛。现代修行人当效仿此道,在工作、家庭中保持“无住生心”,将日常境遇化作勘验法执的试金石。
结语
了缘法师的开示如当头棒喝,惊醒了无数在“修行精进”表象下暗藏贪执的众生。他以“过河弃舟”为喻,提醒学人:佛法是指引迷津的船筏,若抵达彼岸仍负舟而行,反成累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思想为修行者指明了一条既契入佛法又超越法执的活路——正如他在出关时留下的偈语:“贪嗔痴慢疑,原是法中机。若能当下歇,何处不菩提?”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