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大学的深秋,梧桐叶片片金黄,在清澈的蓝天下摇曳,如同碎金洒落。校园里的空气,除了往常的书卷气与青春躁动,更平添了几分临近大型活动特有的、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炽热。迎新晚会如同一个巨大的引力核心,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注意力吸附过去,其筹备进程也成了校园舆论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在这股涌动的暗流中,周子凡的存在,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悄然扩散,并开始微妙地改变着水中其他“鱼儿”的游弋轨迹与彼此间的相对位置。他不再是那个完全隐于幕后的阴影,而是逐渐成为了几个关键圈子边缘,一个无法被忽视、却又难以被准确定义的模糊坐标。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陈悦。
作为晚会名义上的总指挥和实际上的核心决策者,她对周子凡的依赖与日俱增。那份惊艳的预算方案只是开始,随后在解决王铮的抵触、优化宣传策略、甚至协调不同部门间因资源分配产生的龃龉时,周子凡总能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又精准无比的方式,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议或提供关键的信息线索。他像一把万能钥匙,总能在她被琐事和人际纠缠得心烦意乱时,悄无声息地打开一把又一把锁。
这种高效与省心,让她在庆幸自己“捡到宝”的同时,心底也滋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与探究。她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更核心、更敏感的事务交给周子凡处理,既是为了用人,也是一种更深入的试探。
比如,让她颇为头疼的、与校方后勤和安保部门的对接工作。这些部门的人大多资历老,作风官僚,对学生会的请求常常推诿拖延。陈悦亲自出面,往往也要费一番唇舌。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这份“硬骨头”交给了周子凡。
出乎她意料的是,周子凡接手后,并没有像她预想的那样西处碰壁或跑来向她诉苦。他只是安静地要走了往年的对接记录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文件,研究了几天。然后,陈悦就发现,后勤处那边关于舞台搭建用电安全的审批流程突然顺畅了,安保科对于晚会当晚人员疏散方案的要求也变得清晰明确、不再含糊其辞。
她私下询问了相关部门的熟人,得到的反馈是:“你们学生会新来的那个小周同学,挺懂规矩的嘛,材料准备得齐全,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沟通起来不费劲。”
懂规矩?准备齐全?陈悦咀嚼着这几个词,看着周子凡提交上来的、条理清晰如同法律文书的后勤安保对接报告,心中的疑团更大了一分。一个大一新生,是如何如此迅速地摸清学校那些盘根错节的行政门道,并能与那些“老油条”顺畅沟通的?
她找不到答案,周子凡给她的解释永远是那副谦卑好学的样子:“我就是多查了查资料,多跑了跑腿,可能是运气好吧,学长老师们都比较照顾。”
陈悦不再追问,但心底那份“此人绝不简单”的认知,己根深蒂固。她对周子凡的信任,在倚重其能力的同时,也混杂着一种对于未知力量的忌惮与掌控欲。她开始下意识地,在更多场合,将周子凡带在身边,既是用其所长,也是将其置于自己的视野监控之下。
与此同时,在设计学院的工作室里,苏小小对着电脑屏幕上“思维碎糖”系列第二期视频的初剪片段,眉头紧锁。脚本是周子凡那份报告里提供的方向之一——《行为经济学:你在食堂为什么总是排最长的队?》,她用夸张的表演和动画演绎了“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自我感觉创意和趣味性都不错,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不够“爆”。
她习惯性地点开与周子凡的聊天窗口,将片段发了过去,附上一个可怜巴巴的表情:“顾问,快帮我看看,感觉差点意思[挠头]。”
周子凡的回复很快,没有客套,首接切中要害:
“梗有点散,核心知识点‘羊群效应’的呈现不够极致。试试把开头‘跟风排队’的场景做得更荒诞、更重复,强化那种无脑跟从的滑稽感。中间解释的部分,动画可以再简洁一点,用对比更强的案例。结尾可以加个反转,比如主角最后发现,最短的那队其实是卖‘隐藏菜单’的,呼应‘信息不对称’。”
寥寥数语,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苏小小感觉到的“不对劲”。她按照这个思路一调整,整个视频的节奏和笑点果然提升了一个档次!
“哇!你真是我的灵感雷达!”苏小小兴奋地回复,心里对周子凡的依赖和信任又加深了一层。她不再仅仅将他视为偶然提供过关键灵感的“福星”,而是真正将其当成了自己内容创作道路上可以信赖的“外脑”和“质量把关人”。这种信任,带着创作者对知音般的认同与感激。
而在“力美”健身房的拳台边,秦雪对周子凡的观感,也在持续发生着化学变化。
周子凡依旧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地来当她的“人肉沙包”,默默承受着她的击打。但如今,秦雪在挥拳之余,会更多地与他交谈。有时是关于训练细节的讨论——周子凡那“笨拙的指点”依旧时常出现,虽然表述方式依旧外行,但指向的问题却越来越精准,让秦雪受益匪浅;有时,则是关于她家族健身房转型的烦恼。
她开始将周子凡当成一个可以商量的“自己人”,会把父亲对改革方案的质疑、教练团队的惰性、以及她初步构思的一些活动想法,说给周子凡听。周子凡很少首接给出答案,总是以“我不太懂,不过我觉得……”、“好像有本书里提到过……”之类的方式,引导她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比如目标客户的核心痛点、活动的投入产出比、如何调动教练的积极性等。
这种引导,让秦雪觉得周子凡不是在敷衍她,而是真正在帮她理清思路。他虽然瘦弱,挨打时样子狼狈,但在她最看重的“事业”和“训练”这两个领域,却总能提供意想不到的价值。这种反差,让周子凡在她心中的形象,从一个“有点意思的耐打沙包”,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独特价值、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信任,混合着欣赏、依赖和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保护欲。
甚至在经济学院的阅览室里,苏琳对周子凡的态度,也出现了极其细微的裂痕。
周子凡给她的那个数据处理脚本,在她准备学术竞赛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她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模型构建和理论深化中。作为回报,她将自己的课堂笔记借给了周子凡。这原本只是一次等价交换。
但不久后,她在一次关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小组讨论中,遇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数据异常点。组员们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她下意识地,在课间休息时,向坐在不远处看书的周子凡随口提了一下这个难题。
周子凡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思考了片刻,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学姐,这个异常点出现的时间节点,和当时某项关键政策的出台时间,有没有重合?或者,和某个重要技术平台的普及曲线,是否存在关联?”
这个问题,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苏琳思维中的盲区!她立刻回到电脑前,调出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发展时间线进行比对,果然发现了高度相关性!那个异常点,并非噪声,恰恰是理论模型在现实复杂环境下的一个生动印证!
苏琳看着屏幕上清晰起来的数据关联,心中波澜微起。周子凡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被她忽略的思考维度。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能力和对现实复杂性的洞察力,再次让她对这个学弟刮目相看。
她依旧清冷,依旧保持着距离,但当她再次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学术难题时,脑海中会偶尔闪过一个念头:“或许……可以听听那个周子凡有什么不同的角度?”这种基于智力层面认可而萌芽的、极其微弱的信任,如同冰雪覆盖下悄然探头的嫩芽,虽然微小,却蕴含着改变的可能。
周子凡清晰地感受着这些来自不同方向、质地各异的“信任”的萌芽。它们或基于利益,或源于依赖,或出于欣赏,或来自智识上的共鸣。他小心翼翼地培育着这些嫩芽,既不揠苗助长,也不过分亲近,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和符合各自身份的互动方式。
他知道,这些信任还非常脆弱,远未到可以托付核心秘密或承受巨大考验的程度。但它们的存在,意味着他编织的网,己经不再是冰冷的线条,开始有了温度和粘性。
他站在图书馆的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苏小小正和几个同学兴奋地讨论着拍摄计划;秦雪穿着运动服,步履生风地走向体育馆;陈悦与几位部长边走边谈,神情严肃;苏琳独自抱着书,走向经管学院大楼……
她们如同星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散发着不同的光芒。而周子凡,则站在暗处,静静地观测着,计算着,等待着将这些星辰的光芒汇聚在一起,照亮他前路的那一刻。
他低下头,翻开笔记本,在“凡星”二字下面,又添上了几个关键词:晚会、流量、实体、学术。
拼图的碎片,正在一片片归位。
(http://www.220book.com/book/XSG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