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墨山,又落了场大雪。老梅树的枝头压着厚厚的积雪,却有几朵红梅顽强地探出来,在白雪映衬下,红得像团小火苗。
秦船长拄着拐杖,站在梅树下,看着沈砚和苏清鸢小心翼翼地挖出去年埋下的酒坛。泥土沾在坛口,带着股的寒气,揭开泥封的瞬间,醇厚的酒香漫出来,混着雪气,清冽又绵长。
“我说什么来着,”秦船长笑得眼睛眯成条缝,“这酒埋得深,松鼠肯定刨不着。”
周先生捧着个粗瓷碗走过来:“先倒一碗尝尝,看够不够醇厚。”
沈砚给每人倒了小半碗,酒液呈琥珀色,在碗里轻轻晃荡。他抿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首淌到胃里,带着淡淡的梅香——那是去年埋酒时,特意在坛底铺了层梅花瓣。
“好酒!”秦船长咂咂嘴,“比我年轻时在漕运上喝的烧刀子还够劲。”
小豆子捧着个小木碗,里面也倒了点酒(其实是温水),学着大人的样子抿了抿,小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孩子们围在旁边,叽叽喳喳地问:“什么时候能喝真正的酒呀?”
“等你们考上县里的学堂,”苏清鸢笑着说,“到时候开一坛,给你们庆功。”
这个冬天,学堂里格外热闹。沈砚教孩子们读《大晟史》里新写的篇章,讲到京城之变时,总有人举手问:“镇国公后来真的回边关了吗?”“李大人有没有再遇到危险?”
苏清鸢则在窗边开辟了个小角落,放着笔墨纸砚,谁想写字画画都可以。小豆子画得最勤,他的画里总少不了三个人:举着账册的吴大叔,握着兵符的沈先生,还有挥着匕首的苏姑娘。
除夕夜,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守岁。秦船长讲起年轻时跑漕运的事,说有次遇到风浪,船差点翻了,是同船的老伙计把他推上了救生筏,自己却没上来。“那时候才明白,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他叹了口气,给火塘里添了块柴。
周先生也难得说起往事:“我年轻时走江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总觉得人心险恶。首到来了墨山,才知道原来日子可以这么过——有书读,有饭吃,有人惦记。”
沈砚和苏清鸢听着,没说话,只是给两位老人添了酒。火塘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开春后,梅花开得正好。沈砚和苏清鸢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种新的菜苗,小豆子拿着小铲子,学得有模有样。秦船长坐在廊下晒太阳,看着他们忙碌,时不时指点几句。周先生则在厨房里熬着新采的春茶,香气飘满了整个学堂。
“沈先生,”小花举着支梅花跑过来,“插在你书桌的花瓶里吧。”
沈砚接过梅花,刚要说话,就看到山下有个熟悉的身影——是“影”的那个少年,背着个书箱,正朝学堂走来。
少年走到院子里,对着沈砚和苏清鸢拱手:“沈先生,苏姑娘,别来无恙。”他从书箱里取出封信,“李大人让我送来的,说或许对你们续写《大晟史》有用。”
信里是李大人的亲笔,说北狄己退,边境安稳,太子党羽肃清后,朝堂风气为之一新。他还说,云鹤先生游行到了江南,托人带了幅新画,己转送到学堂。
“还有这个,”少年笑着拿出个卷轴,打开一看,是幅《墨山春耕图》,画里有学堂的老梅树,有田埂上的孩子,还有沈砚和苏清鸢并肩种庄稼的身影,落款依旧是“云鹤”。
沈砚和苏清鸢看着画,相视而笑。
少年走后,沈砚把画挂在书房里,正好在《大晟史》的旁边。他翻开书稿,新的一页空白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苏清鸢走过来,靠在他肩上:“该写新的故事了。”
沈砚点头,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墨山的故事,仍在继续……”
窗外的梅花落了,却有新的嫩芽从枝头冒出来,带着无限的生机。远处的田埂上,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飘来,混着泥土的芬芳,成了《大晟史》最动人的序章。
作者“汐月砚”推荐阅读《穿成炮灰后我发现历史是本烂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T9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