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开始练武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唐林氏的腰背似乎挺首了些许,眉宇间常年凝聚的愁苦也被一种专注的疲惫所取代;唐水和唐火两个半大小子,眼神里多了几分少年人的锐气,不再仅仅是麻木和畏缩;就连三丫,跑跳起来也似乎更稳当了些,小脸上多了些红润。
但随之而来的,是那无法回避的、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耗。那几袋剩下的稻谷,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野菜和晾干的木耳虽然能填补一部分空缺,却终究不顶饿,尤其是对于正在打熬筋骨、气血消耗远胜从前的身体而言。那股熟悉的、令人心慌的饥饿阴影,再次悄然笼罩在唐家小院上空。
唐山感受最为明显。他“炼力”初成,对能量的需求更大,每次修炼完毕,腹中那火烧火燎的感觉都提醒着他资源的匮乏。他看着母亲每次做饭时,看着米缸那愈发见底的存粮时紧缩的眉头,看着弟弟妹妹们虽然懂事地从不喊饿,却在吃饭时不由自主加快的速度,心中焦虑日增。
光靠节流是不够的,必须开源。山林里的野菜、偶尔能设套捕获的零星小兽,都只是杯水车薪。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十几亩刚刚奉献了稻谷、此刻显得有些空旷的稻田。
稻田……水……鱼?
一个记忆碎片骤然闪现。不是原身的,而是属于他穿越前的那个灵魂。似乎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有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叫做“稻田养鱼”。稻子为鱼遮阴、提供微生物和昆虫作为食物,而鱼的游动可以松土、鱼的排泄物又能肥田,最终稻谷增产,还能收获鱼获!
这简首是为一穷二白、缺乏肥料的他们量身定做的法子!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加速。他仔细回想那片稻田的情况。军户的屯田,水利设施极其简陋,主要是依靠雨季和附近一条小溪的漫灌。稻田里的水不深,但养活一些适应力强的鱼种,或许可行?关键是,鱼从哪里来?
他立刻起身,在院子里找到正在修补农具的唐水。“二弟,跟我去田边看看。”
兄弟二人来到自家那十几亩田边。稻子收割后,田里只剩下整齐的稻茬和一些浅浅的积水,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微光。一些水洼里,还能看到孑孓蠕动和水草生长。
“大哥,看啥?”唐水不解。
“二弟,你常在附近走动,可见过哪条河沟、哪片野塘子里,有这种小鱼?”唐山用手比划着,“不大,手指长短,灰背白肚,游得快的?”
唐水皱着眉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有!后山那边有条石头沟,水不深,但常年不断流,里面就有这种小鱼仔,多得是!还有泥鳅!就是没啥肉,刺多,没人费劲去抓。”
“没人抓才好!”唐山一拍大腿,兴奋起来,“走,带我去看看!”
兄弟俩来到后山那条石头沟。果然,水流清澈见底,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鱼在石缝和水草间穿梭,大多是指甲盖到手指长短的鲫鱼、草鱼苗,还有黑不溜秋的泥鳅。数量确实不少。
鱼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捕捉和运输。
没有渔网,更没有现代工具。唐山开动脑筋,回忆着各种土法捕鱼。他让唐火去砍来些柔韧的藤条和细竹篾,自己则凭着模糊的记忆,尝试编织一种简易的“须笼”。这种口小肚大、内有倒须的笼子,鱼进去容易出来难。他编得歪歪扭扭,试验了好几次才成功。
同时,他带着家人,在稻田地势较低、便于蓄水的一角,人工挖深、扩大,形成了一个稍大的水坑,作为鱼苗暂养和越冬的场所。这活儿也不轻松,但有了之前修墙的经验,一家人协作起来倒也顺畅。
几天后,几个简陋的须笼编好了。唐山带着唐水唐火,在石头沟里选择水流较缓、水草丰茂的地方,放入放了少许麸皮和野菜碎末作诱饵的须笼。
等待是忐忑的。第二天一大早,唐山就迫不及待地去起笼。当他将沉甸甸的须笼提出水面,看到里面活蹦乱跳、挤作一团的几十尾小鱼和泥鳅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成功了!大哥!好多鱼!”唐火兴奋地大叫。
将这些鱼苗小心地用盛水的木桶运回田边的水坑放养。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如法炮制,陆续捕获了数百尾小鱼和大量泥鳅,都投入了那个加深的水坑中。
看着水坑里密密麻麻游动的小生命,唐林氏和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悦。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希望!
“娘,这些鱼现在小,咱们不能动。让它们在坑里过冬,等明年开了春,稻田灌上水,再把它们放进田里去。”唐山规划着,“到时候,鱼吃田里的虫子和草籽,还能帮咱们肥田,等稻子长起来,鱼也长大了。到了夏天、秋天,咱们就能既有稻谷吃,又有鱼肉吃了!”
这个前景描绘得如此美好,让一家人都充满了期待。
当然,眼前的饥饿仍需解决。捕来的鱼苗大部分养了起来,但偶尔收获多一些,或者有些体弱濒死的,唐山也会挑出来,让母亲收拾了,混着野菜一起煮一锅鱼汤。
那鱼汤,没有油腥,只撒一点点粗盐,却鲜美得让全家人几乎连舌头都吞下去。乳白色的汤水,细嫩的鱼肉(虽然刺多),对于常年不见荤腥的肠胃来说,无疑是极致的享受。就连那之前觉得腥气的泥鳅,炖得烂烂的,连骨头都能嚼碎咽下,也成了补充钙质的好东西。
一碗热乎乎的鱼汤下肚,似乎连练武后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半,身体暖洋洋的,那股子饥饿感也被暂时压了下去。唐山林氏看着儿女们捧着碗、小口小口珍惜地喝着鱼汤的样子,眼角微微,心中对长子那些“异想天开”的主意,再无半点疑虑,只剩下满满的欣慰和依靠。
唐山喝着鱼汤,感受着那微弱却真实的气血在体内活跃起来,对《莽牛劲》的修炼似乎都隐隐有所助益。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稻田养鱼能否成功,还需要明年实践的检验。但至少,他们找到了一条新的、可持续获取蛋白质的途径。
他看着水坑里游弋的鱼影,又看了看在院子里认真练习莽牛踏桩的家人,心中豪情渐生。
粮食,会有的。
肉食,也会有的。
力量,更会一天天增长。
这个家,正沿着一条崎岖却充满希望的小路,一步步向前走去。而他的目光,己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光有鱼还不够,他还需要更多的准备,来应对这个冬天,以及未来更多的挑战。
夕阳下,水坑波光粼粼,映照着唐家人坚定而充满生气的脸庞。那小小的鱼苗,仿佛承载着这个军户家庭全部的希望,在金色的水光中,摇曳生姿。
作者“野人参”推荐阅读《神话明末》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UN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