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号”星舰的厨房舱门打开时,林念舟正踮脚往吊柜里塞陶瓮。陶瓮里装着新腌的酸豆角,是苏曼特意按矿星配方调制的,酸香混着星叶菜的辛气,在金属舱室里漫出股烟火气。陆延生蹲在地板上校准烤箱,银镯碰在金属面板上发出清脆的响:“温度误差控制在±0.5℃,保证‘源’麦面包的气孔大小一致。”
“知道啦陆工程师。”林念舟笑着扔给他块双轨麦饼干,“咱们是去收麦的,不是开移动实验室。”话虽如此,她还是仔细将外婆的菜谱本放进防潮箱,垫在箱子底层的,是老屋带来的灶心土,像给菜谱压了块故乡的锚。
星舰驶离主星轨道时,孩子们扒着舷窗挥手,手里举着自己画的星图,图上的航线都绕着“双轨号”打了个圈。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片星叶菜,叶片在星光下泛着绿,像在给他们指引方向。林念舟突然想起出发前苏曼说的话:“这星舰哪是运麦子的,分明是座会飞的灶台,要把烟火气撒遍星轨。”
第一站是矿星。着陆舱刚停稳,移民们就捧着新收的耐旱豆围上来,豆荚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色的光。林念舟蹲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用矿星的泉水煮豆粥,陆延生则在旁边记录豆粒的膨胀系数:“煮沸后体积增加1.8倍,比主星培育的更耐煮。”他看着林念舟往粥里撒星叶菜碎,突然说,“这里的土壤含矿量高,豆子带着点回甘,像把星星的味道煮进去了。”
移民们坐在矿渣堆改成的石凳上喝粥,有人指着星舰的烟囱笑:“这烟比能量塔的光好看,暖烘烘的,像老家的灶烟。”林念舟听着这话,往每个人碗里多舀了勺甜根薯泥,甜香漫过舌尖时,陆延生悄悄在数据板上记下:“矿星食客偏好甜度+15%,关联记忆:地球红薯窖的暖。”
离开矿星前,他们收到份特别的礼物——移民们用矿渣烧制的陶碗,碗底都刻着颗小小的星,星芒处拓着双轨麦的纹路。林念舟把陶碗摆进厨房展示架,和主星的瓷盘、地球的粗瓷碗挤在一起,像排满了不同星球的笑脸。
星舰在“源”星域补给时,林念舟突发奇想,要在星舰的生态舱里种片迷你麦田。陆延生帮她搭起营养液管道,银镯沾着营养液的水珠,在灯光下闪着碎光:“模拟主星春末的光照时长,保证麦穗灌浆速度和地球同步。”他看着林念舟把双轨麦种撒进培养皿,突然发现她的指尖在培养皿边缘画着圈,轨迹竟和星舰的航线重合。
“你在画星图?”他凑过去看,培养皿里的水珠映着舱顶的灯,像藏了片小星空。
“是在画麦田的形状。”林念舟的声音很轻,“外婆说,好的麦田要顺着地势弯,像给土地系了条金腰带。咱们这生态舱的麦田,就得顺着星轨弯,给星舰系条会结果的腰带。”
途经雨林星时,遇到了场磁暴。星舰的能量系统暂时失灵,厨房的备用灶台成了全舰的热源。林念舟用应急燃料煮双轨麦粥,陶锅在金属灶台上咕嘟作响,陆延生则守在舱门口,用银镯的磁场感应风暴强度。“还有47分钟过去。”他报出精确时间,转身时看见林念舟正把粥分给舱内的移民孩子,陶碗在昏暗的应急灯下泛着暖光,像颗颗小太阳。
“粥里加了雨林星的坚果碎。”林念舟往他手里塞了碗,“那个小男孩的坚果树结果了,他妈妈特意寄来的,说要让‘会飞的灶台’带着走。”陆延生喝着粥,坚果的脆混着麦香,突然觉得那些精确到秒的数据,远不如此刻陶碗的温度来得实在。
磁暴平息后,星舰的烟囱重新冒出烟。林念舟站在舷窗边,看着烟柱在星尘里散开,像条柔软的线,把他们走过的星球串了起来。陆延生从身后抱住她,银镯贴着她的手腕,两人的影子投在舷窗上,被烟柱的光拉得很长:“下一站是地球坐标,预计三天后抵达。”
林念舟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划过舷窗上的星图,地球的位置被她用指甲轻轻刻了个小圈。“外婆的老屋还在吗?”她的声音带着点颤,“院子里的石榴树,会不会己经长得很高了?”
陆延生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片干枯的石榴叶,是从地球包裹里找到的。他把叶片放在林念舟手心,银镯轻轻覆上去,叶片的纹路透过金属传来,像颗跳动的脉搏:“肯定在等我们,就像所有等着被收获的麦子,都在等灶火的召唤。”
星舰厨房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有灶台上的小夜灯亮着,照着那排来自不同星球的陶碗。林念舟的菜谱本摊在操作台上,最新一页写着:“矿星耐旱豆粥,需用矿泉煮,撒星叶菜碎时要顺时针,像在搅和星轨的光。”页脚处,陆延生画了个小小的烟囱,烟柱弯弯曲曲,最终在星图上圈住了地球的坐标。
第二天清晨,生态舱的双轨麦抽出第一支麦穗。林念舟看着那金黄的穗子在人造风中轻轻晃,突然闻到股熟悉的香气——是外婆的桂花糕味,混着星舰烟囱的烟火气,在舱室里漫开。她知道,这是星舰厨房的第一缕烟在报信,告诉所有等待的人:带着麦香和牵挂的星轨,正在往家的方向,慢慢靠近。
(http://www.220book.com/book/XUO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