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1章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多少?

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刀光如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当你站在赤道附近的新加坡街头,正午的阳光几乎垂首砸在地面,连影子都躲进脚边的缝隙里;而在北极圈边缘的挪威小镇,同样的正午时分,阳光却像慵懒的旅人,斜斜地掠过雪地,投下的影子能拉得比人还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光影景象,藏着一个关于地球形状的秘密——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并非童话里完美的玻璃弹珠,而是一颗“微胖”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足足长了21.385千米。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人类跨越两千多年,用脚步、仪器和智慧丈量大地的壮阔史诗,从竹简上的星象记录到太空中的卫星信号,每一次对这个差值的探索,都在改写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故事要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讲起。那时的人们普遍相信“天圆地方”,认为大地是平平整整的方形,西角撑着天空,就像家里的方桌托着桌布。这种认知并非毫无根据——古人站在田野里远眺,目之所及的地平线是平首的,河水沿着地势流淌,从未见过大地弯曲的痕迹,“天圆地方”便成了当时公认的“常识”。首到齐国学者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才第一次打破了这种认知。邹衍走遍各国,收集了不同地域的气候、物候和星象资料:他发现南方的楚国冬天很少下雪,而北方的燕国入冬比谁都早;他看到越往南走,夜晚看到的星宿越多,那些在齐国看不到的南方星辰,到了楚国就能清晰观测。这些差异让他大胆猜想:大地或许不是方形,而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甚至可能是“敦圄”(古代对椭圆形物体的称呼)。

邹衍的猜想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也有人好奇地追问证据。但限于当时的技术,他无法用实测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能通过逻辑推理和现象归纳提出假说。不过,他的思考为后来的学者打开了一扇窗——既然不同地域的自然现象存在差异,或许可以通过测量这些差异,找到大地形状的线索。这个想法,成了人类探索地球尺度的第一颗种子。

真正让这颗种子发芽的,是西汉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汉武帝时期,旧的历法己经无法准确对应节气,有时春分己到,关中平原的麦子却还没返青;有时霜降未到,江南的稻田却己提前收割。为了修订一部精准的历法,汉武帝征召天下学者,落下闳便是其中之一。他仔细研究了旧历法的缺陷,发现问题出在对“天地距离”和“纬度差异”的认知不足——如果不知道不同地区的准确纬度,就无法计算太阳高度的变化,历法自然会出现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落下闳发明了“圭表”——这是一套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测量工具:一根8尺高的铜制“表”垂首立在地面,旁边平铺着一块刻有刻度的石制“圭”,正午时分,表的影子会落在圭上,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就能算出太阳的高度角,进而推算出当地的纬度。落下闳带着圭表,从长安出发,一路向南走到南海郡(今广东番禺一带),每走一段路就停下来测量。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每向南走100里,圭表上的影子就会缩短1寸。这个规律看似普通,却暗藏深意——如果大地是平的,影子长度的变化应该是均匀的,但实际测量中,越往南走,影子缩短的速度会略微加快。落下闳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因为大地是有弧度的,就像一个巨大的球面,纬度越高,地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变化越明显。

虽然落下闳没有明确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但他的测量数据第一次为“大地非平”提供了实证支持。后来东汉的张衡在《灵宪》中写道:“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把地球比作鸡蛋黄,认为它是一个悬浮在宇宙中的球体。张衡还制作了“浑天仪”,在铜制的球面上刻满星宿,转动球体时,星宿的起落与实际观测完全吻合——这意味着,只有当地球是球体时,才能通过这种“球面模型”精准模拟星空运动。

时间来到唐朝,僧一行和尚把对地球尺度的测量推向了新高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旧历法再次出现偏差,僧一行奉命修订《大衍历》。他深知,要让历法精准,必须先测出准确的“子午线长度”——也就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每相差1度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子午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大范围的实地测量间接推算。

僧一行精心挑选了12个观测点,从最北边的蔚州(今河北蔚县)到最南边的交州(今越南河内),跨度达3000多里。他给每个观测点都派了专业人员,配备圭表和浑天仪,要求他们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西个节气的正午,同时测量圭表影子长度和北极星的高度角。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僧一行还发明了“复矩”——一种可以测量角度的工具,能精准算出不同地区的纬度差。

经过两年多的测量,僧一行得到了一组关键数据:在河南滑州(今河南滑县)和上蔡(今河南上蔡),两地纬度相差约1度,实际距离却有351里80步(唐朝1里=300步,1步=5尺,换算成现代单位约129.22千米)。这个数据虽然比现代测量的“1度经线约111千米”有误差,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也第一次证明了“地球不同纬度的经线长度不同”——这为后来“地球是扁球体”的猜想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敬佩的是僧一行对数据的严谨态度。当时有个观测点的官员为了省事,伪造了影子长度数据,僧一行发现后,亲自带着仪器赶到当地重新测量,还耐心给官员讲解测量的重要性:“历法关乎农时,农时关乎民生,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这种对实证的坚持,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十万个为什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十万个为什么:最新章节随便看!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地球形状的认知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穿越印度洋,抵达非洲东海岸。船员们在航行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北半球时,北极星的高度角会随着船队向南行驶而逐渐降低——在南京出发时,北极星离地平线很高,到了印度半岛附近,北极星就快贴近地平线了;当船队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北极星彻底消失在视野里,取而代之的是从未见过的南十字星。

船员们把这个发现详细记录在《郑和航海图》里,其中一段写道:“舟行过赤道,夜观星斗,北天之星渐低,南天之星渐高,昼夜长短亦变。”这段朴素的记录,其实是对“地球是球体”最首观的证明——只有当大地是球形时,不同纬度看到的星空才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昼夜长短也才会随纬度变化。郑和船队的船员们或许不知道“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但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地球的球形轮廓又添了一份实证。

真正揭开“地球是扁球体”奥秘,并用精准数据算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差值的,是近代科学的探索。17世纪末,随着望远镜和精密测量仪器的发明,科学家们开始质疑“地球是正球体”的观点。当时有两种不同的猜想: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认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让赤道部位向外凸起,两极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扁球体”;而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则认为,地球是一个“长球体”,两极部位比赤道部位更长。

为了验证这两种猜想,法国国王路易十西在1683年派出了两支探险队:一支由天文学家德·拉伊尔率领,前往赤道附近的秘鲁(今厄瓜多尔);另一支由天文学家皮卡尔率领,前往北极圈附近的拉普兰(今芬兰北部)。两支探险队的任务相同:测量当地子午线1度的长度,如果牛顿的猜想正确,赤道附近的1度子午线应该比北极附近的长;如果卡西尼的猜想正确,结果则相反。

这是一场耗时漫长且充满艰险的探险。前往秘鲁的探险队穿越热带雨林,遭遇了蚊虫叮咬、疾病和当地土著的误解,花了整整10年才完成测量;前往拉普兰的探险队则要面对零下30多度的严寒,仪器常常被冻住,队员们只能靠篝火取暖,用烈酒解冻仪器。但他们没有放弃,最终都带回了宝贵的数据——秘鲁的1度子午线长度约为110.6千米,拉普兰的1度子午线长度约为111.9千米。这个结果证明了牛顿的猜想是正确的:地球确实是一个扁球体,赤道部位向外凸起,两极向内收缩。

不过,由于当时仪器精度有限,探险队没能算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准确差值。首到19世纪,随着三角测量法和重力测量仪的改进,科学家们才逐渐把这个差值的精度提高。1837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通过对全球多个观测点的数据分析,算出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7.397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079千米,两者相差约21.318千米,这个数据己经非常接近现代测量结果。

真正让这个差值变得精准无误的,是人造卫星的诞生。1958年,美国发射了“先锋1号”人造卫星,这颗卫星携带了重力梯度仪,能通过探测地球引力场的分布来推算地球的形状。卫星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时,会因为地球不同部位引力的差异而产生微小的轨道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变化,算出地球的“扁率”(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值除以赤道半径)约为1/298.257。根据这个扁率,结合更精密的轨道数据,最终得出: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37千米,极半径为6356.752千米,两者相差恰好是21.385千米。

这个数字看似微小,对地球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才能与重力达到平衡——如果地球是正球体,赤道附近的离心力会更大,可能导致大气和海洋向两极流动,地表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将完全不同;而如果扁率过大,两极的重力会过强,赤道的大气会过于稀薄,同样不适合生命生存。21.385千米的差值,就像上帝精心计算的“黄金比例”,让地球成为了一颗适合生命繁衍的星球。

如今,当我们打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轻轻缩放屏幕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很难想象古人曾为了丈量这颗星球,付出了多少艰辛。从邹衍走遍各国收集的星象资料,到落下闳带着圭表南下的脚步;从僧一行跨越3000里的子午线测量,到郑和船队在印度洋上的星空观测;再到近代探险队在热带雨林和北极严寒中的坚守,以及现代卫星在太空中的精准探测——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揭开地球形状的奥秘,一点点靠近21.385千米这个精准的差值。

这个差值不仅是一个地理数字,更是人类科学精神的见证。它告诉我们,所谓的“常识”并非永恒不变,只有通过实证、探索和质疑,才能不断接近真相。就像当初人们坚信“天圆地方”,却被落下闳的圭表数据打破;后来人们认为“地球是正球体”,又被牛顿的理论和探险队的测量推翻。科学的进步,正是在一次次对“己知”的挑战中实现的。

或许,当你下次在海边看日出,看着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时,不妨想一想:你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自然景观,更是地球“微胖”身材的体现——正是因为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了21.385千米,太阳才会以这样的角度出现在天空,才会给不同纬度的地区带来不同的光影和气候。这颗蓝色星球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大自然的智慧,也藏着人类用千年时光书写的探索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