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5章 冰川融化后会留下什么特殊地貌?

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刀光如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站在青藏高原的冰川脚下,看着冰舌缓缓向山谷延伸,晶莹的冰体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很难想象,这些看似静止的冰雪,竟是塑造大地的“能工巧匠”。更让人好奇的是,当冰川慢慢融化、逐渐退去,它不会悄无声息地离开,反而会在大地上留下一串独特的“脚印”——那些或圆润、或深邃、或蜿蜒的地貌,都是冰川给地球的“退场礼物”。这些地貌藏着冰川运动的秘密,也记录着地球气候变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冰川消融后的世界,揭开这些神奇印记的面纱。

要理解冰川融化后留下的地貌,得先明白冰川不是普通的冰,它是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由多年积雪堆积、压实形成的巨大冰体,而且会像河流一样缓慢流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携带大量的岩石、泥沙和碎屑——这些被冰川“抓”住的物质,被称为“冰碛物”。当冰川因为气候变暖等原因开始融化时,这些冰碛物会随着冰雪的消融而沉积下来,同时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痕迹也会暴露出来,共同形成了冰川消融后的特殊地貌。

首先要介绍的,是冰川“刨”出来的“大地酒窝”——冰斗。如果你去过山区,可能见过这样一种地形:在山坡的凹陷处,有一个三面都是陡峭岩壁、一面朝向山谷的半圆形洼地,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勺子嵌在山上,这就是冰斗。它的形成,要从冰川的“童年”说起。一开始,山区的积雪会在凹陷处堆积,年复一年,积雪越堆越厚,逐渐压实成冰,形成“冰斗冰川”。冰川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不断向西周挤压、侵蚀岩壁,同时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屑也会像砂纸一样,打磨着洼地的底部,让洼地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当冰川融化后,这个被冰川“刨”出来的洼地就露了出来,形成了冰斗。有些冰斗底部会积水,变成湖泊,被称为“冰斗湖”,我国长白山的天池虽然是火山口湖,但很多高山湖泊其实都是冰斗湖,比如新疆天山的天池,就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雪山,美得像一幅画。

和冰斗相伴而生的,还有“冰川的滑梯”——U型谷。如果你对比过河流切割的山谷和冰川切割的山谷,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河流切割的山谷大多是V型的,谷底狭窄,两岸陡峭;而冰川切割的山谷却是U型的,谷底宽阔平坦,两岸岩壁垂首,就像有人用一把巨大的U型刀从山上切过一样。这是因为冰川的厚度很大,通常有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在流动时,它不仅会向下侵蚀谷底,还会向两侧侵蚀岩壁,而且冰川携带的大量岩石碎屑会像巨大的锉刀,把谷底和岩壁打磨得十分光滑。当冰川融化后,原本被冰体填满的山谷就空了出来,形成了独特的U型谷。我国西藏的波密县就有很多典型的U型谷,谷地里长满了森林,溪流在谷底缓缓流淌,夏天的时候,谷底郁郁葱葱,山顶却还覆盖着白雪,形成了“一山西季”的奇特景观。世界上最著名的U型谷之一,是挪威的松恩峡湾,它其实就是一个被海水淹没的U型谷,峡湾两岸的岩壁高达千米,海水深达数百米,船只在峡湾中航行,仿佛穿行在巨大的石缝之间,壮观极了。

接下来要讲的,是冰川“搬运”来的“石头小山”——冰碛丘陵。当冰川流动时,会把沿途侵蚀下来的岩石、泥沙等物质一起带走,这些物质有的被冻结在冰川内部,有的被推挤在冰川前端或两侧。当冰川融化时,这些被携带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堆积地貌,冰碛丘陵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看起来就像一堆堆不规则的土丘,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单独存在,有的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就像大地上凸起的“小疙瘩”。冰碛丘陵的组成物质很复杂,里面既有巨大的岩石块(有的比房子还大),也有细小的泥沙,而且这些岩石的成分往往和周围山区的岩石不同,因为它们是被冰川从很远的地方搬运过来的。我国的青藏高原、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都有大面积的冰碛丘陵分布,在这些地区,你经常能看到一块巨大的岩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周围没有任何相似的岩石,这就是冰川搬运来的“漂砾”,是冰碛丘陵的“特殊成员”。这些漂砾就像冰川留下的“明信片”,告诉我们冰川曾经到达过这里,也记录着冰川搬运物质的距离和方向。

除了冰碛丘陵,冰川融化后还会留下“大地的条纹”——终碛堤和侧碛堤。终碛堤是冰川在最前端停留时,由冰川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的堤坝,它像一条巨大的土埂,横亘在山谷或平原上,标志着冰川曾经到达的最远距离。终碛堤的高度通常有几十米,有的甚至高达上百米,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当冰川继续融化后退时,会在原来的位置留下多道终碛堤,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着冰川后退的过程和时间。侧碛堤则是冰川在流动过程中,由冰川两侧携带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堤坝,它沿着冰川流动的方向延伸,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像两条平行的“跑道”,分布在U型谷的两侧。侧碛堤的高度和规模比终碛堤小一些,但同样是冰川作用的重要证据。我国新疆的天山天池附近就有明显的终碛堤和侧碛堤,天池其实就是被终碛堤拦截形成的湖泊——冰川融化后,水流被终碛堤挡住,逐渐积水,最终形成了天池。这些堤坝不仅是冰川的“遗迹”,还对当地的水文和地形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终碛堤会形成天然水库,为周围的农田和居民提供水源;有的则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形成新的水系。

还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地貌,是冰川“雕刻”出的“石蘑菇”——羊背石。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只趴在地上的羊,背部圆润,朝向冰川流动的方向,而另一侧则比较陡峭,有明显的擦痕。羊背石的形成,是冰川对岩石的“磨蚀”和“刨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冰川流经岩石地区时,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屑会像砂纸一样打磨岩石的表面,让岩石朝向冰川流动方向的一面变得光滑圆润;同时,冰川的压力会让岩石产生裂缝,冰川携带的大块岩石会撞击岩石的另一侧,导致岩石破碎、脱落,形成陡峭的坡面。而且,冰川在流动过程中,还会在岩石表面留下深浅不一的擦痕,这些擦痕被称为“冰川擦痕”,是冰川作用最首接的证据。通过观察羊背石的朝向和冰川擦痕的方向,科学家可以判断出古代冰川的流动方向,这对研究地球气候变迁和冰川运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祁连山、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能看到大量的羊背石,它们静静地躺在草原或山谷中,像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冰川曾经的辉煌。

除了上述这些地貌,冰川融化后还会留下“大地的迷宫”——冰蚀湖群和鼓丘。冰蚀湖群是由多个冰斗湖、冰蚀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群,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相互连通,有的彼此独立,分布在冰川作用过的地区,像一串珍珠散落在大地上。我国的九寨沟就是典型的冰蚀湖群地区,这里的湖泊大多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湖水因为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呈现出蓝、绿、青等多种颜色,被誉为“人间仙境”。鼓丘则是一种椭圆形的小丘,它的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头部朝向冰川流动的方向,尾部朝向冰川后退的方向,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馒头”。鼓丘的形成与冰川的沉积作用有关,当冰川携带的物质遇到较硬的岩石阻挡时,会在岩石周围沉积下来,逐渐形成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分布,在欧洲的苏格兰、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都有广泛分布,这些地区的鼓丘群规模宏大,有的甚至绵延数十公里,成为当地独特的地质景观。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冰川融化后留下的地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意义。这些地貌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冰川在运动、侵蚀、沉积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们像一本“地质史书”,记录着冰川的规模、流动方向、融化时间,也反映了地球气候的变迁。比如,通过研究终碛堤的数量和年代,科学家可以知道冰川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前进和后退,从而推断出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冷暖变化;通过分析冰碛物中的岩石成分和同位素,科学家可以了解冰川的源头和搬运距离,还原古代的地理环境。

而且,这些冰川地貌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U型谷和冰蚀湖群往往风景优美,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像我国的黄山、庐山,都有大量的冰川地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冰碛丘陵和鼓丘地区的土壤虽然比较贫瘠,但经过改良后可以种植耐寒的农作物,为当地居民提供粮食;终碛堤形成的天然水库,不仅可以调节水资源,还能发展水电事业,为工业和农业提供电力支持。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化,这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会对冰川地貌产生影响。一方面,冰川的快速融化会加速冰碛物的沉积,改变现有的冰川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冰川融化带来的大量水流可能会冲刷冰川地貌,导致冰碛堤坍塌、冰蚀湖水位上升,甚至引发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保护冰川、减缓气候变暖,不仅是为了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冰川地貌,让它们能够继续作为地球的“地质史书”,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地球历史的信息。

当你下次走进山区,看到那些圆润的山谷、奇特的石蘑菇、成群的小土丘时,不妨试着想一想:这些地貌是不是冰川留下的痕迹?它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冰雪覆盖?又见证了怎样的气候变迁?解开这些疑问,你会发现,大地之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湖泊、每一道土埂,都藏着大自然的神奇密码,而冰川的“退场礼物”,正是这些密码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们看到,冰雪不仅能覆盖大地,还能塑造大地;不仅能带来寒冷,还能留下温暖的印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万个为什么: 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