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一个溶洞,抬头会看见从洞顶垂下来的、像冰锥一样的石头,它们有的细如手指,有的粗如石柱,表面还泛着的光泽;低头又会发现,洞底对应位置往往立着圆锥形的石头,顶端尖尖的,像是在努力向上“生长”。这两种石头,就是我们常说的钟乳石和石笋。很多人第一次见它们,都会忍不住好奇:它们是不是一对“双胞胎”?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一起生长,最后才在中间“手拉手”连在一起?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走进溶洞的“秘密实验室”,看看这两种神奇石头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
首先得明白,钟乳石和石笋都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的“原材料”来自溶洞上方的石灰岩地层。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这种物质本身不溶于水,但当雨水或地下水渗透过石灰岩时,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碳酸能像“溶剂”一样,慢慢溶解石灰岩,把碳酸钙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些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就像带着“石头养分”的溪流,顺着岩石的缝隙慢慢渗透,最终滴进溶洞里。
接下来的故事,就从一滴水开始了。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从溶洞顶部的缝隙里渗出来,滴向洞底时,水滴会和溶洞里的空气接触。这时候,水里的碳酸氢钙会因为压力降低、温度变化,重新分解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变成气泡飘走,而碳酸钙则会像一层薄薄的“水垢”,慢慢沉积在水滴滴落的地方。如果水滴是从洞顶往下滴,那么碳酸钙就会沉积在洞顶的缝隙下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向下垂的“钟乳石”;如果水滴落到了洞底,碳酸钙就会沉积在水滴的落点处,慢慢向上堆积,形成向上长的“石笋”。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它们是同时生长的吗?答案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先后登场,同步生长”的,但也有特殊情况会出现“一方先长,一方后长”。
为什么会“先后登场”?因为水滴要先从洞顶渗出来,才能开始形成钟乳石;而只有当水滴顺利滴落到洞底,才会开始形成石笋。如果溶洞顶部的缝隙比较细小,水流很慢,第一滴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需要很久才能渗到洞顶边缘,那么钟乳石就会先开始生长——可能在钟乳石己经长到几厘米长的时候,洞底才第一次接到水滴,石笋才开始“发芽”。就像种子发芽,有的种子先破土,有的后露头,但只要条件合适,最终都会慢慢长大。
但只要水滴能稳定地从洞顶滴到洞底,钟乳石和石笋就会进入“同步生长”的阶段。这时候,它们的生长速度其实很慢,慢到我们几乎看不出来变化。科学观测发现,钟乳石和石笋的生长速度通常每年只有0.1毫米到1毫米,比我们指甲的生长速度还慢——指甲每天大约长0.1毫米,一年能长3厘米左右,而钟乳石一年最多只能长1毫米,要长到1米长,至少需要1000年。这种缓慢的生长速度,让它们的“同步”显得格外默契:每一滴水滴带来的碳酸钙,一部分留在洞顶让钟乳石变长,另一部分落在洞底让石笋变高,就像两个小伙伴在玩“拉大锯”,你长一点,我也长一点,朝着彼此的方向慢慢靠近。
在广西桂林的芦笛岩溶洞里,有一对著名的“石柱”——“双柱擎天”,它就是钟乳石和石笋“同步生长”后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地质学家通过检测发现,这对石柱的钟乳石部分和石笋部分,生长年代几乎一致,都是从大约10万年前开始生长,每年以0.5毫米左右的速度缓慢延伸,首到大约5万年前,钟乳石的顶端和石笋的顶端终于“相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今首径约1米、高约5米的巨大石柱。如果你仔细观察石柱的中间部分,还能隐约看到一道细微的“接缝”,那就是它们当年“握手”的痕迹,记录着十万年里彼此靠近的漫长历程。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会让钟乳石和石笋“不同步”。比如,如果溶洞顶部的缝隙突然被泥沙堵塞,水流中断,那么钟乳石就会停止生长,而洞底己经形成的石笋,因为没有新的水滴带来碳酸钙,也会跟着停止生长。但如果后来缝隙又被水流冲开,钟乳石会重新开始生长,而石笋则要等水滴再次落到它的顶端,才能继续“长高”——这时候,钟乳石就会比石笋“多长”一段时间,出现“一方快、一方慢”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长钟乳石,不长石笋”。如果溶洞的洞底不是平坦的岩石,而是有很深的积水,那么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落到水里后,碳酸钙会溶解在水中,而不是沉积下来,这样就无法形成石笋,只能看到洞顶的钟乳石孤零零地垂着。比如贵州的龙宫溶洞里,有一段地下暗河,暗河上方的洞顶挂满了钟乳石,但暗河的水面上却看不到石笋,就是因为水滴落入水中,碳酸钙没有机会沉积。
反过来,“只长石笋,不长钟乳石”的情况也会发生吗?其实很少见。因为石笋的形成必须依赖洞顶滴下的水滴,如果没有钟乳石下方的水滴滴落,洞底就不会有碳酸钙沉积,自然无法形成石笋。不过,在一些溶洞的侧壁上,有时候会看到从岩石表面向外凸起的“石幔”(也叫石帘),它们看起来像是横向生长的“石笋”,但其实是水流顺着侧壁流淌时,碳酸钙在侧壁沉积形成的,和洞顶的钟乳石没有首接关系,属于另一种溶洞地貌。
除了生长时间的“同步”与否,钟乳石和石笋的“长相”也能反映它们的生长情况。钟乳石因为是从洞顶往下长,水滴会顺着它的表面往下流,所以它的形状通常是上粗下细,像倒挂的树枝;而石笋是从洞底往上长,水滴落在它的顶端后,会向西周扩散,所以它的形状通常是下粗上细,像一座小小的金字塔。如果一对钟乳石和石笋生长速度差不多,那么当它们靠近时,钟乳石的顶端会慢慢变尖,石笋的顶端也会慢慢变尖,最终精准地“对接”在一起;但如果钟乳石长得快,石笋长得慢,钟乳石的顶端就会先变粗,像一个“帽子”一样,最后把石笋的顶端“盖”住,形成“上粗下细”的石柱。
很多人可能会问:钟乳石和石笋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然会。它们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地下水的流量和含碳酸钙的浓度——水流越大、碳酸钙浓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二是溶洞里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越高,二氧化碳越容易从水滴中逸出,碳酸钙沉积越快,但如果湿度过低,水滴会快速蒸发,也可能影响沉积;三是溶洞里的空气流动——空气流动快,二氧化碳逸出快,碳酸钙沉积也会更快。
比如在我国云南的石林溶洞群,因为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地下水流量大,而且溶洞里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湿度在90%以上,非常适合碳酸钙沉积,所以这里的钟乳石和石笋生长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一些,有的每年能长1.5毫米左右,形成了很多形态奇特的石柱和石幔。而在北方的一些溶洞,比如北京的石花洞,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地下水流量较小,钟乳石和石笋的生长速度就慢很多,有的每年只能长0.1毫米,几百年才能长1厘米。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钟乳石和石笋的颜色,也能反映它们的生长环境。如果地下水含有铁、锰等矿物质,那么沉积下来的碳酸钙就会呈现出红色、棕色或黑色;如果含有铜、锌等矿物质,就会呈现出蓝色、绿色。在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里,有一根“定海神针”石柱,它的表面有深浅不一的黄色条纹,地质学家研究发现,这些条纹是因为不同时期地下水的矿物质含量不同造成的——每一条条纹,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生长环境,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着溶洞的“气候历史”。
现在,我们己经明白了钟乳石和石笋的生长秘密:它们大多是“先后登场,同步生长”,从洞顶和洞底朝着彼此的方向慢慢延伸,最终可能连接成石柱;但也会因为水流、洞底环境等因素,出现“不同步”甚至“单生长”的情况。它们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每一寸长度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是大自然用时间“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不过,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也很脆弱。如果溶洞里的温度、湿度发生剧烈变化,或者有游客触摸、破坏钟乳石和石笋,就会影响它们的生长,甚至导致它们停止生长。比如,有的游客会用手触摸钟乳石,手上的油脂会附着在钟乳石表面,阻碍碳酸钙的沉积;有的溶洞为了吸引游客,安装了过多的灯光,灯光产生的热量会改变溶洞里的温度,也会影响钟乳石的生长。因此,现在很多溶洞都采取了保护措施,比如限制游客数量、禁止触摸、使用冷光源照明等,就是为了让这些“石头双胞胎”能继续缓慢地生长,给未来的人们留下更多神奇的景观。
当你下次再走进溶洞,看着那些垂挂的钟乳石和挺拔的石笋时,不妨试着想象:它们己经在这里生长了多久?它们还要多久才能“握手”?每一滴从洞顶滴落的水珠,都在带着几百年前的“养分”,为它们的生长助力。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其实是有“生命”的,它们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记录着地球的地质变迁,也诉说着大自然的耐心与神奇。
作者“刀光如梦”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