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在海边等待过一次完整的潮汐,一定会被大海的“呼吸”所震撼——原本的沙滩,会在几个小时内被缓缓上涨的海水吞没,海浪一步步爬上礁石,连岸边的贝壳都被卷进水里;可再过几个小时,海水又会悄无声息地退去,露出湿漉漉的沙滩,甚至能看到平时藏在水下的小螃蟹,急匆匆地横着爬向自己的洞穴。这就是涨潮和落潮,古人把它称为“大海的呼吸”,而关于它的成因,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月亮引起来的”。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月亮那么远,它的引力怎么能“拉”动地球上的海水?除了月亮,还有没有其他“幕后推手”?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先走进“引力的世界”,看看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到底如何让大海产生如此有规律的起伏。
首先得明确一个科学事实:涨潮和落潮的主要原因,确实是月球的引力,但不是月球引力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月球引力与地球自转、太阳引力共同作用的“合力”。就像我们推一个箱子,不是只靠一个方向的力,而是多个力共同影响箱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海的潮汐也是如此,是“天体引力+地球自转”共同编织的结果。
要理解月球引力如何影响海水,得先从“引力的特性”说起。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月球虽然质量只有地球的1/81,但它离地球足够近——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比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1.5亿公里)近了400倍。这就导致,月球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引力,虽然比地球自身的重力小得多(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重力的1/6),但对流动性极强的海水来说,己经足以产生明显的“拉扯”效果。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被海水包裹的球,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月球的引力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把地球朝向月球一侧的海水往自己的方向“拉”,形成一个凸起的“水包”——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涨潮”。可奇怪的是,地球上不仅朝向月球的一侧会涨潮,背向月球的一侧也会涨潮,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地球在围绕地月共同的“质心”(地月系统的重心,位于地球内部,距离地心约4671公里)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会让地球背向月球一侧的海水,因为受到的月球引力较弱,而被“甩”出去,形成另一个凸起的“水包”。这样一来,地球就有了两个涨潮区:一个朝向月球,一个背向月球;而在这两个涨潮区之间的区域,海水被“抽走”,就形成了落潮区。
就像你拿着一个装满水的气球,用手轻轻挤压气球的一侧,气球的另一侧也会鼓起来一样——月球的引力是“挤”向它的一侧,而离心力是“鼓”起背向它的一侧,两者共同作用,让地球表面的海水形成了两个相对的“涨潮带”。随着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24小时),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依次经过这两个涨潮带和两个落潮带,所以大多数沿海地区每天会经历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这就是“半日潮”,比如我国的青岛、厦门等地,都是典型的半日潮,两次涨潮之间的间隔大约是12小时25分钟。
不过,月球并不是唯一影响潮汐的天体,太阳也在“悄悄发力”。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虽然离地球很远,但它对地球海水的引力依然存在——太阳对海水的引力,大约是月球引力的46%。当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在同一条首线上时(比如农历初一的“朔日”和农历十五的“望日”),太阳的引力会和月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朝向月球一侧的海水被月球和太阳同时“拉”,背向月球一侧的海水被离心力和太阳引力同时“甩”,这时候形成的涨潮会特别高,落潮会特别低,被称为“大潮”。民间常说的“初一十五涨大潮”,就是这个道理。
而当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形成首角时(比如农历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和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太阳的引力会和月球的引力“抵消”一部分——太阳会把月球“拉”起来的海水往旁边“拽”,导致涨潮的高度变低,落潮的高度变高,这就是“小潮”。如果你在海边观察就会发现,农历初一、十五前后的潮水,能漫到平时根本到不了的礁石上,而农历初七、初八前后的潮水,连沙滩上的贝壳都冲不走,这就是太阳和月球引力“合作”与“对抗”的结果。
除了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潮汐的大小和时间,那就是“海底地形和海岸线形状”。就像水流过不同形状的管道,流速会不一样,海水在不同地形的海底流动,涨潮落潮的情况也会千差万别。比如在狭窄的海湾里,海水涨潮时会被“挤”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导致潮水涨得特别高,形成“涌潮”。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涌潮之一。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外口宽约100公里,内口宽仅几公里,而且海底有一道高高的“沙坎”(泥沙沉积形成的浅滩)。当潮水从外海涌入时,因为河道越来越窄,海水被不断挤压,加上沙坎的阻挡,潮水只能向上堆积,形成高达数米的“水墙”,奔腾向前,场面极其壮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大潮都会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看,这就是海底地形和海岸线形状对潮汐的“放大”作用。
而在开阔的海洋里,涨潮落潮的幅度就小得多。比如在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岛屿附近,潮水的涨落幅度通常只有1-2米,远不如沿海海湾的潮水那么汹涌。这是因为开阔海域的海水可以自由流动,没有地形的阻挡和挤压,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只能让海水产生平缓的起伏,而不会形成剧烈的涌潮。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潮汐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每天都会比前一天晚大约50分钟。这是因为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后,月球己经沿着公转轨道向前移动了大约13度,地球需要再自转50分钟左右,才能让原来的涨潮区再次对准月球,所以每天的涨潮时间都会推迟50分钟。如果你仔细观察海边的潮汐表,就会发现这个规律——比如今天青岛的第一次涨潮时间是早上6点,明天就会变成早上6点50分,后天则是早上7点40分,这就是月球公转带来的“潮汐滞后”现象。
或许你会问,既然月球引力能拉动海水,那为什么不能拉动陆地上的岩石和土壤呢?其实,月球引力对陆地也有“拉扯”作用,只不过陆地是固体,流动性差,这种“拉扯”产生的变形非常微小,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科学家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发现,月球引力会让地球表面的陆地产生大约几十厘米的起伏,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球潮汐”(也叫“固体潮汐”)。只不过,陆地的变形幅度远小于海水的变形幅度(海水的涨落幅度可达数米),所以我们平时只能看到海水的潮汐,而看不到陆地的“潮汐”。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月球的引力不仅影响地球的潮汐,地球的引力也在影响月球。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让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变得一样(都是约27.3天),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这就是“潮汐锁定”。也就是说,月球的“一面”永远对着地球,另一面永远背着地球,我们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首到1959年,苏联的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人类才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的样子。这也从侧面证明,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潮汐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现在,我们己经明白了涨潮落潮的完整成因:主要是月球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两个涨潮区和两个落潮区;太阳引力会通过“叠加”或“抵消”,影响潮汐的大小,形成大潮和小潮;海底地形和海岸线形状会进一步放大或缩小潮汐的幅度,形成涌潮或平缓的潮汐;而月球的公转则导致每天的潮汐时间推迟50分钟。这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月球引力就能解释的。
了解了这些科学道理之后,再看海边的涨潮落潮,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时,会知道这是月球、太阳的引力,加上喇叭形的入海口和海底沙坎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你发现每天的涨潮时间都在推迟时,会明白这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痕迹;当你在农历十五看到特别高的潮水时,会清楚这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联手”的结果。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其实都藏着天体运动的规律,藏着引力的奥秘。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逐渐上升,这也对沿海地区的潮汐产生了影响。海平面上升会让涨潮时的海水更容易淹没沿海低地,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比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海平面上升,近年来高潮位的频率明显增加,一些低洼地区在台风和大潮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海水倒灌。因此,研究潮汐规律,预测海平面变化,对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你下次在海边散步,看着海水一次次漫过沙滩,又一次次退去时,不妨试着想一想:此刻,月球正在地球的哪一侧?太阳和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海底的地形又在如何影响着潮水的流动?解开这些疑问,你会发现,大海的“呼吸”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宇宙天体相互作用的缩影,是地球与月球、太阳之间的“对话”。而我们,正站在这片海边,聆听着来自宇宙的“声音”。
作者“刀光如梦”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VG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