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西年正月,南京秦淮河的冰还没化透,铁路爆破队的营地里却弥漫着比河水更冷的气压。沈砚青站在作战地图前,军绿色的中校制服领口别着枚黄铜徽章,上面“铁路爆破队”五个字被他指尖得发亮——这是依据1935年《铁道年鉴》“爆破队编制表”授予的职衔,技术中校,主责桥梁与隧道的爆破预案设计。可此刻,地图上红圈标注的“清河桥”三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眼睛发疼。
“沈中校,总局的命令很清楚,三日内炸毁清河桥,绝不能让日军借沪杭线南下。”爆破队副队长赵怀安站在身后,手里把玩着一把银色手枪,枪身刻着的樱花纹在灯光下晃眼——沈砚青入职第一天就知道,这位副队长是亲日派,去年沪杭线走私钢轨的案子里,就有他通风报信的影子。“这桥是你两年前设计的,你最清楚它的命门,别让兄弟们等太久,更别让上面觉得你‘通敌’。”
最后两个字,赵怀安咬得极重。沈砚青回头,看见对方眼里的阴鸷,像去年在上海废弃车站捡到的染血纸鹤碎片,透着让人不安的冷意。他没接话,只是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卷泛黄的图纸——清河桥的设计原稿,边角还留着当年的铅笔演算痕迹。这是他25岁时的心血,沪杭线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桥身长120米,桥墩用的是进口钢筋,当年他特意在桥墩内侧加了三层隐蔽钢筋网,标注“抗炸烈度≥8级”,想着就算战时也能扛住轰炸,没成想,如今要亲手炸了它。
“沈工,这桥当年您修的时候,可是跟我们说‘能抗三十年风雨’。”老工友王师傅端来一杯热茶,声音里满是惋惜。他是跟着沈砚青从北平来的,看着清河桥从打桩到通车,通车那天,沈砚青还在桥栏上刻了“山河永固”西个字,现在字还在,桥却要没了。“真要炸?就没别的办法了?”
沈砚青接过热茶,指尖的温度却暖不透心口的凉。他翻开图纸,指着桥墩的截面图:“日军要是占了这桥,三天就能把军火运到淞沪,到时候上海的防线就破了。”话虽如此,眼前却不断闪过两年前的画面:浇筑桥墩时,他和工友们顶着烈日搅拌混凝土;通车那天,林雁寄来的信里写“听说你修的桥能看见沪杭线的日出,等我去上海,你要带我走一遍”。现在信还在他的内口袋里,纸鹤碎片也贴身放着,可桥要炸了,约定还没兑现。
当晚,沈砚青在临时办公室里熬了通宵。桌上摊着《铁道工程手册》1935年版,其中“桥梁爆破TNT用量计算公式”被他用红笔圈出:“Q=K×W3×L”,Q是炸药总量,K是介质系数(混凝土取1.2),W是抵抗线长度,L是爆破孔深度。清河桥桥面宽6米,按公式算,要炸毁桥面至少需要80公斤TNT,可要是全炸,桥墩也会塌,将来想复桥就难了。
“沈中校,还在算?赵副队刚才又来催了,说再不动工,就上报总局说你故意拖延。”通讯员小张敲门进来,递过一张纸条,上面是赵怀安的字迹:“明日午时前出爆破方案,否则以通敌论处。”
沈砚青捏紧纸条,指节泛白。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图纸堆最底层翻出一卷蓝色封面的图——清河桥的“隐蔽钢筋施工图”,这是当年他特意留的后手,没放进总局的存档,只自己藏了一份。图上标注,桥墩内侧的三层钢筋网呈“三角形”分布,只要避开钢筋节点,把爆破点设在桥面与桥墩的连接处,用40公斤TNT分8个孔引爆,就能只炸桥面,保留桥墩的承重结构。
“有办法了。”沈砚青猛地站起来,眼里终于有了光。他快速绘制爆破方案图,在每个爆破孔的位置标注“避开钢筋节点,深度1.2米,装药量5公斤”,又在方案末尾加了一句“保留桥墩,为后续复桥预留基础”。天快亮时,方案终于画完,他趴在桌上打了个盹,梦里全是清河桥通车的场景,林雁站在桥栏旁,笑着喊他“沈工程师,你修的桥真好看”。
第二天一早,沈砚青把方案交给赵怀安。赵怀安翻了两页,眉头就皱了起来:“只炸桥面?这能阻敌?日军要是抢修,三天就能通車!”他把方案扔在桌上,语气带着嘲讽:“沈中校,你是不是舍不得你修的桥?还是说,你想给日军留着?”
“赵副队,按《铁道工程手册》,这种爆破方案能让桥面塌陷后,桥墩无法承重日军的重载列车,至少能拖延十天。”沈砚青捡起方案,指着公式计算页,“而且保留桥墩,将来咱们反攻时,半个月就能复桥,要是全炸,至少要三个月。你是副队长,该知道时间对战场多重要。”
赵怀安被怼得说不出话,盯着方案上的计算公式,又看了看沈砚青坚定的眼神,最终只能冷哼一声:“行,就按你的方案来,要是出了问题,你负全责!”他心里却记恨上了——本来想借炸桥的机会,让沈砚青“出错”,好把他从爆破队挤走,没成想沈砚青居然找到了这么周全的办法。
爆破当天,沈砚青带着队员来到清河桥。寒风里,桥栏上“山河永固”西个字还清晰可见,他伸手摸了摸,指尖划过冰冷的混凝土,像在和老伙计告别。“王师傅,你带两个人去检查爆破孔,一定要按图纸上的位置来,差一厘米都不行。”他把隐蔽钢筋图交给王师傅,又叮嘱,“避开钢筋节点,安全第一。”
队员们开始装炸药,沈砚青站在桥对岸,手里攥着林父的派克金笔——笔帽上的“林”字被摸得发亮。他想起林父在《论路权即主权》里写的“路权在,国在;桥在,希望在”,突然明白,自己不是在炸桥,是在守桥——守住桥墩,就是守住将来复桥的希望,守住中国人的路权。
“沈中校,准备好了!”王师傅挥手喊道。沈砚青深吸一口气,举起信号旗:“引爆!”
“轰隆——”八声巨响接连响起,烟尘冲天而起。沈砚青闭紧眼睛,不敢看桥面塌陷的画面。等烟尘散了些,他拿起望远镜——桥面果然塌了,断裂的钢筋绞在一起,可桥墩依旧立在河里,只是表面有些碎石脱落,核心结构没坏。
“成了!沈工,桥墩还在!”王师傅激动地喊起来,队员们也跟着欢呼。沈砚青放下望远镜,眼角有些——他守住了工程师的底线,也守住了复桥的希望。
可没等他高兴多久,赵怀安走过来,脸色阴沉:“沈中校,你倒是会算计,既完成了任务,又保住了你的桥。”他拍了拍沈砚青的肩膀,力道大得像在警告,“不过你记住,爆破队不是你耍小聪明的地方,下次任务,可没这么容易了。”说完,转身就走。
沈砚青看着赵怀安的背影,心里升起一丝不安。他知道,赵怀安不会善罢甘休,这次没抓到把柄,下次肯定会找更狠的办法针对他。他摸了摸内口袋里的纸鹤碎片,又掏出林雁的信,轻声说:“林雁,我保住了桥墩,等将来复桥了,我一定带你走一遍。只是现在,我可能要面对更多麻烦了。”
夕阳西下,残阳把桥墩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不屈的脊梁。沈砚青站在河边,望着塌陷的桥面,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日军还在逼近,爆破任务还会有,赵怀安的算计也不会停,而他怀里的纸鹤碎片和那封信,会是他接下来最坚定的支撑——守住路权,守住约定,哪怕前方是风暴,他也不会退。
只是他不知道,此刻南京城里,一个戴着毡帽的特务正拿着他的爆破方案,递给赵怀安。赵怀安看着方案上“保留桥墩”的标注,冷笑一声:“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为这个‘小聪明’付出代价。”一场围绕着“间谍误解”的阴谋,正在暗处悄悄酝酿,等着将沈砚青卷入更深的风暴中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XW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