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 专栏寻亲

小说: 纸鹤与铁轨   作者:蛋壳侠T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纸鹤与铁轨 http://www.220book.com/book/XW3U/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蛋壳侠TT”推荐阅读《纸鹤与铁轨》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

重庆的临时住处的煤油灯亮到后半夜。林雁趴在木桌上,指尖悬在稿纸上方,笔尖蘸着的墨水晕开一小团痕迹——稿纸顶端写着“寻找老轨”西个字,这是她和《大公报》临时主编商量好的专栏名,既要刊登重庆铁路枢纽的修复方案,又要悄悄传递寻人的信号,像在雷区里走钢丝。

帆布包就放在脚边,里面装着沈砚青手绘的图纸和补完大半的《中国铁路史》终稿。她翻开图纸,指尖抚过“3号道岔隐蔽钢筋”的红线标注——沈砚青的断指握着铅笔时,该有多用力才能画得这么精准?左眼失明的他,是不是凑得很近,才看清笔尖的位置?这些念头像细针,扎得她心口发疼,却也让她更坚定:专栏一定要开,不仅要补全手稿的“技术魂”,更要借舆论的力量,把他从白公馆救出来。

“林编辑,这专栏能过审吗?” 临时主编老张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担忧,“军统最近查得严,上周《新华日报》就因为登了反战文章被封了三天,咱们要是写‘寻老轨’,会不会被当成‘通敌造势’?”

林雁握着听筒,目光落在墙上的《重庆铁路枢纽防御图》(沈砚青的图纸复制品)上:“张主编,咱们把重点放在修复方案上。比如3号道岔的钢筋布置、防空洞的伪装设计,这些都是盟军要的防御技术,军统没理由拦。至于‘寻老轨’,就藏在技术细节里——比如写‘某老轨以断指标注数据,左眼受损仍坚持勘测’,没人会怀疑是在找人。”

老张沉默了一会儿,终究还是点头:“行,就按你说的来。我给你安排在每周三的‘抗战技术专栏’,审稿时我亲自盯,确保能发出去。”

挂了电话,林雁重新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第一篇的标题:《重庆铁路枢纽3号道岔修复刍议》。正文里,她先详细阐述“50Mn钢隐蔽钢筋的承重计算”,引用1944年《铁路枢纽防御手册》的公式,证明方案的专业性;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去年腊戍一役,曾遇老轨一枚,左手仅存二指,左眼为弹片所伤,却能凭记忆手绘十公里枢纽图,其标注的‘道岔左侧三枕木下藏筋’法,今试用于重庆枢纽,恰能抵御500公斤炸弹冲击……” 字里行间藏着沈砚青的特征,却又裹在技术术语里,连她自己读了,都觉得像篇纯粹的工程文章。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大公报》周三刊的“抗战技术专栏”如期登出《寻找老轨》第一篇。当天中午,林雁就收到了读者来信——有个滇缅公路的老工人写:“见文中‘断指老轨’,想起腊戍仓库有位沈姓工程师,左手断三指,左眼蒙布,不知是否为同一人”;还有个北平汇文中学的校友写:“‘京张路徽’西字眼熟,当年詹天佑先生的学生里,有位沈砚青,修过南口隧道,不知是否安好”。

林雁把来信小心地夹在终稿里,指尖反复“沈砚青”三个字——终于有人认出他了!她赶紧写第二篇,这次加入“老轨曾言‘京张线人字形展线可借鉴于重庆’”,进一步明确身份。可没等稿子发表,临时住处的门就被敲响了。

开门的瞬间,林雁的心沉了下去——门外站着两个穿黑色中山装的人,袖口别着“军统审查科”的徽章,手里拿着她的专栏文章复印件。“林雁同志,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 为首的人把复印件拍在桌上,指着“断指老轨”的段落,“‘左眼受损’‘手绘枢纽图’,你在影射谁?沈砚青是通敌嫌疑犯,你为他造势,是不是也有问题?”

林雁强装镇定,把盟军情报处的介绍信拿出来:“军官同志,这篇是技术文章,盟军情报处还等着用方案完善防御。至于‘老轨’,只是泛指抗战中的铁路工人,没有特指谁。您要是不信,可以打电话问杰克少校。”

“少跟我来这套!” 特务一把夺过介绍信,“盟军管得了军事,管不了咱们的内部审查!我告诉你,这专栏不准再发!再发,就查封《大公报》,把你也关进去!” 说完,特务在屋里搜了一圈,翻走了她的读者来信,才摔门而去。

林雁靠在门上,腿一软滑坐在地。帆布包里的图纸硌着后背,她摸出来一看,沈砚青写的“林雁收”三个字还在,眼泪突然掉下来——她以为能借专栏悄悄找人,却反而引来了军统的监视,连读者来信都被搜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轻轻的敲击声——是三短两长,铁路紧急求救信号!林雁赶紧跑到窗边,看到楼下的巷子里,站着个穿灰布衫的男人,是地下组织的老周(卷西在南京认识的联络员)。“林同志,我听说你被军统盯上了。” 老周压低声音,“组织让我来给你带个消息:美军情报处需要重庆枢纽的完整防御方案,你可以把沈砚青的图纸交给他们,让美军向军统施压——盟军现在要靠沈砚青的技术防轰炸,军统不敢不给美军面子。”

林雁的眼睛瞬间亮了。她怎么没想到美军!卷七在腊戍时,杰克少校就很重视沈砚青的建议,现在重庆枢纽的防御关系到盟军的军火运输,美军肯定会出面。她赶紧从木箱里拿出图纸的复制品,裹在油纸里,从窗户递下去:“老周,麻烦你把这个交给杰克少校,就说‘沈砚青掌握的枢纽数据比图纸更全,只有放他出来,才能完善防御’。”

老周接过图纸,郑重地点头:“你放心,明天一早我就送过去。另外,组织己经安排了人盯着白公馆,沈砚青暂时安全,你别担心。”

第二天下午,老周带来了好消息:“杰克少校看了图纸,立刻就给军统重庆站发了函,说‘沈砚青是盟军急需的铁路技术人才,若因审查延误防御,一切后果由军统承担’。刚才军统那边回话,说‘暂缓审查沈砚青,待核实技术价值后再定’。”

林雁松了口气,靠在墙上,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她走到桌前,翻开《寻找老轨》第二篇的手稿,上面写着“老轨曾赠铁丝纸鹤一枚,曰‘铁路不断,重逢有期’”,原本以为发不出去了,现在看来,或许还有机会。

可没等她高兴多久,临时住处的门又被敲响了——这次是老张,脸色苍白:“林编辑,军统刚才来人了,说‘允许你继续发专栏,但每篇都要先送他们审,而且不准再提“断指”“左眼”这些词’,还说……还说要派人‘保护’你,其实就是监视。”

林雁看着老张手里的“军统审查通知书”,心里清楚——军统是怕她再搞小动作,所以用“监视”来困住她。她接过通知书,指尖划过“准许发表,需提前报审”几个字,突然笑了:“没事,能发就好。咱们把‘断指’改成‘老轨之手’,把‘左眼’改成‘目力受损’,照样能传递消息。”

当天晚上,林雁在灯下修改第二篇手稿。煤油灯的光落在稿纸上,她想起沈砚青在白公馆里,可能正通过狱友的口述读她的专栏,心里突然暖了起来。她在文末加了一句:“铁路之魂,在人不在轨;老轨之诺,在信不在言。重庆枢纽待复,盼君早日归队。” 这是写给沈砚青的话,也是写给所有护路者的话。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初,《寻找老轨》第二篇发表,虽然被军统删改了几处,但“目力受损”“手绘枢纽图”的细节还在。林雁收到的读者来信更多了,有个美军工程师甚至写:“若能找到文中老轨,愿请其担任盟军铁路技术顾问,月薪50美元”——这是在帮她给军统施压,暗示沈砚青的价值。

可军统的监视也越来越严。林雁出门买东西,身后总跟着两个特务;收到的信件要先经过军统检查;甚至她给《大公报》送手稿,都有特务跟着。有次她故意在稿纸上画了只小小的纸鹤(藏在页脚),结果被特务发现,当场撕掉了那一页,警告她“再画无关图案,就终止专栏”。

林雁没再反抗。她知道,现在还不是硬碰硬的时候——美军己经施压,军统暂缓了审查,只要再等一段时间,等盟军明确需要沈砚青,他就能出来。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铁路史》终稿上,在“重庆枢纽”章节的末尾,加了一行小字:“民国三十三年夏,得老轨图纸一帧,断指所绘,目盲所忆,此章之成,皆赖此人,谨以记之。”

而此刻的白公馆牢房里,沈砚青正听狱友念《寻找老轨》第二篇。当听到“老轨之诺,在信不在言”时,他的右手不自觉地摸向胸口——那里藏着林雁在惠通桥递给他的铁丝纸鹤。狱友说:“这记者肯定是在找你,连‘手绘枢纽图’都写了,外面的人都在传,盟军要请你当技术顾问呢!”

沈砚青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林雁在救他,知道她在专栏里藏着他们的约定。牢房的墙壁上,他用指甲刻了只纸鹤,旁边写着“重庆枢纽待复,吾必归”——这是给林雁的回应,也是给自己的信念。

重庆的七月,雨还没停,轰炸的警报仍时不时响起。林雁的专栏每周三准时发表,像一束微弱的光,照在黑暗的狱墙上;沈砚青的指甲在墙上刻着纸鹤,像一颗坚定的种子,埋在“狱中火鹤”的伏笔里。他们隔着高墙,借着专栏和刻痕传递心意,却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日军的“疲劳轰炸”越来越频繁,军统内部有人想“销毁通敌证据”,沈砚青的监狱生涯,即将迎来最危险的时刻,而那只藏在专栏里、刻在墙上的纸鹤,终将在狱火中,成为他们重逢的信物。



    (http://www.220book.com/book/XW3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纸鹤与铁轨 http://www.220book.com/book/XW3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