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水像一块巨大的碧玉,被秋阳晒得暖融融的。乌篷船摇摇晃晃地漂在水面上,船头摆着一碟炒栗子,是萧景琰刚从岸边买的,还带着热气。
苏氏剥着栗子,指尖沾了点焦糖色。“你看那座山,”她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峰峦,“像不像父亲画册里画的洞庭山?”
萧景琰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山影在水波里轻轻晃动,确实有几分像苏明哲遗留画册里的笔触。“像。”他应道,将一瓣剥好的栗子递到她嘴边,“尝尝,甜不甜?”
苏氏张口接住,栗子的香甜混着他指尖的温度,在舌尖化开。她忽然想起刚入宫时,他也是这样笨拙地对她好,只是那时她满心戒备,从未敢细细品味。
船娘是个爽朗的江南女子,见他们举止亲昵,笑着打趣:“看两位公子小姐,倒像是画里走出来的神仙眷侣。”
苏氏的脸颊微微发烫,萧景琰却接过话头:“我们是来寻亲的,她外祖父曾在这太湖边住过。”
船娘眼睛一亮:“哦?是哪户人家?这湖边的人家我都熟。”
苏氏心里一动,试探着问:“您知道林姓人家吗?大约二十年前住在这里,女主人叫林婉。”
船娘皱着眉想了半天,摇了摇头:“林婉?没印象。不过二十年前,这湖边确实住过一户姓林的人家,男主人是个教书先生,后来好像搬走了……”
苏氏的心沉了沉,又燃起一丝希望:“那您知道他们搬去何处了吗?”
“不清楚,”船娘叹了口气,“那年太湖发大水,好多人家都搬走了,有的去了苏州城,有的去了更远的地方……”
萧景琰握住她的手,轻声道:“别着急,我们慢慢找。”
苏氏点了点头,将剩下的栗子包好。或许母亲当年离开这里时,早己抹去了所有痕迹,她能做的,只有记住这片湖,记住母亲曾在这里生活过。
傍晚时分,船停在一座小岛边。岛上长满了芦苇,夕阳把芦花染成了金红色。萧景琰牵着苏氏的手,沿着湖边散步,水波漫过脚面,带着微凉的潮气。
“你看,”他忽然指向水面,“月亮出来了。”
一轮圆月从湖面升起,银辉洒在水波上,像铺了一层碎银。苏氏想起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忽然觉得,无论母亲和先皇后在哪里,看到的应该也是同一轮月亮吧。
“萧景琰,”她忽然开口,第一次这样连名带姓地叫他,“我们以后每年都来这里好不好?”
萧景琰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握紧她的手:“好,每年都来。等承佑再大些,带他一起来看太湖的月,告诉他,这里有他外祖母和太祖母的故事。”
苏氏靠在他肩上,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心里一片安宁。她知道,有些过往或许永远无法完全释怀,但只要身边这个人还在,只要他们还能一起看这样的月亮,就足够了。
夜深时,他们住在岛上的渔家里。渔家的小姑娘送来了刚捕捞的银鱼,熬了一锅雪白的汤。萧景琰笨拙地学着渔家汉子的样子,用树枝烤鱼,结果烤得焦黑,引得苏氏笑个不停。
“你看你,”她接过他手里的烤鱼,重新涂上酱料,“还是我来吧。”
火光映在她脸上,柔和得像一幅画。萧景琰看着她,忽然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没有龙椅,没有奏折,只有柴米油盐,只有她的笑靥。
“锦绣,”他轻声道,“等处理完朝中的事,我们就把皇位传给承佑,好不好?我们就在这太湖边住下来,种几亩田,养几只鸭,像寻常百姓一样。”
苏氏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看他,眼里闪着泪光:“真的吗?”
“真的。”萧景琰认真地点头,“我答应你。”
银鱼汤的香气弥漫在小屋里,混合着烤鱼的焦香,还有两人眼底的笑意。窗外,太湖的月亮正圆,仿佛在见证这个约定。
或许很多年后,他们真的会在这里定居。或许不会。但此刻,这个约定就像太湖的月,清亮亮地悬在心头,让所有的疲惫和纷扰,都变得微不足道。
夜渐深,浪声渐柔。苏氏靠在萧景琰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渐渐沉入梦乡。梦里,她又看到了那片杏花林,母亲和先皇后站在花下,对着她笑。这一次,她们的身边,还站着父亲和萧景琰,还有承佑,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像这太湖的月,圆满得没有一丝缺憾。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