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蝉鸣伴书声

小说: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作者:汐月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入伏后的明哲书院,被一层黏稠的暑气裹着。老槐树上的蝉鸣唱得震天响,像是在和藏书楼的读书声较劲,热风卷着药圃里的薄荷香,漫过青石板路,给每个过路人的鼻尖扑上一层清凉。

苏氏坐在藏书楼的穿堂里,手里摇着把蒲扇,扇面上是阿禾画的荷塘图,荷叶上的水珠像要滚下来似的。她面前摊着本《江南夏耘录》,是父亲当年在暑天写的,纸页边缘己经泛黄,却依旧能闻到淡淡的汗味——那是父亲蹲在田埂上记录农时,汗珠滴在纸页上留下的痕迹。

“这页记着‘三伏天耘田,宜趁早晚’,”她指着其中一行对柳如烟说,“你看你外祖父多仔细,连‘日出后辰时、日落后酉时’都标得清清楚楚,生怕农人贪凉误了农时。”

柳如烟正给书页套防潮纸,闻言凑近看:“我娘说过,外祖父当年在南方考察,三伏天也跟着农人下田,回来时草鞋里能倒出半鞋沙子,却总说‘不沾泥的学问不扎实’。”

穿堂外传来“扑通”一声,是小石头掉进了书院的蓄水池。那池子是萧景琰让人挖的,既给试验田供水,也供学子们暑天纳凉,此刻阿禾正揪着小石头的耳朵往上拽,两人的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

“慢些折腾!”萧景琰拄着拐杖站在池边,手里提着两件刚洗好的布衫,“池底的青苔滑,摔断了腿谁陪我看水利图?”

小石头吐着嘴里的水,手里还攥着条小鱼:“萧爷爷您看!这鱼是从太湖游来的,鳞片是金色的!”

阿禾则举着片大荷叶跑过来,给苏氏和柳如烟当扇子:“先生说这荷叶能遮阳,比蒲扇凉快。农科坊的先生还说,用荷叶梗煮水喝,能治夏天的嗓子疼。”

说话间,承泽背着药篓从后门进来,篓里的艾草和薄荷堆得冒尖,叶子上的露水顺着篓底往下滴,在地上洇出一串湿痕。“刚去山里采的野薄荷,”他把药草倒在竹匾上摊开,“比药圃里的劲儿足,晒好后给学子们装成香囊,挂在书案上防蚊虫。”

他额角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掉,砸在青石板上碎成八瓣,却顾不上擦,转身又去厨房拎来个瓦罐:“这是新熬的酸梅汤,加了冰糖和陈皮,冰镇在井里刚捞上来,你们快尝尝。”

瓦罐打开,酸香混着冰气漫开来,苏氏舀了一勺,酸得舌尖发麻,却把浑身的暑气都压了下去。“还是你懂我们这些老人,”她笑着说,“比那冰镇西瓜对胃口。”

午后的日头最烈,蝉鸣也最急。萧景琰却拉着几个老农在试验田边比划,说要给水稻搭遮阳棚。“去年这时候,稻苗被晒得打蔫,”他用竹杖在地上画着棚架的形状,“搭个这样的棚子,既能透光又能挡晒,产量定能多两成。”

老农们蹲在地上,手指戳着泥土算尺寸,草帽沿的阴影里藏着笑:“萧大人这法子中!比我们傻等着下雨强。”

藏书楼里,柳如烟带着学子们抄录《夏耘录》,阿禾把父亲写的“耘田要诀”编成了歌谣,唱得朗朗上口:“早耘田,露水甜,禾苗喝饱腰杆坚;晚耘田,凉风伴,杂草除净好入眠……”

蝉鸣声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像细雨,酸梅汤的凉气从穿堂溜过,混着远处试验田的笑语,织成一张温厚的网,把暑天的燥热都兜在外面。

苏氏望着窗外——萧景琰正帮老农扶着棚架的竹竿,承泽在给试验田的稻苗浇水,阿禾和小石头举着荷叶,给抄书的学子们送酸梅汤。阳光透过槐树叶,在他们身上洒下碎金似的光点,每个人的身影都浸在暑气里,却透着股蓬勃的劲儿。

她忽然想起父亲在《夏耘录》最后写的那句话:“暑气虽烈,却是万物生长最急时,人亦如是,耐得热,方能结得实。”

暮色降临时,蓄水池的水面浮起层晚霞,蝉鸣渐渐歇了,远处的蛙声接了上来。苏氏把《夏耘录》收好,纸页间仿佛还留着父亲的体温。她知道,这蝉鸣伴书声的暑天,藏着最扎实的成长——有挥汗如雨的耕耘,有灯下不辍的苦读,有代代相传的智慧,还有在热浪里愈发清晰的,日子的模样。

汐月砚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墙玉碎庶女谋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XWO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