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匿名的“历史资料”邮件,像一剂强效催化剂,彻底改变了林晚在档案中心的工作模式。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扫描、命名、归档。周慕辰丢给她的,不仅是一份旧方案,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真正的战场在更高处,而她要做的,是在这片被视为废墟的“地形”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情报高地”。
她向老陈申请,以“研究档案分类规则,提高扫描命名准确性和后续检索效率”为由,希望能更系统地接触不同年份、不同部门的档案目录和部分非核心样本。老陈本来就觉得这小姑娘踏实肯干,加上之前数据整理展现的能力,也没多想,大手一挥就同意了,只叮嘱她别把档案弄乱。
于是,林晚的工位上,除了那台老旧的扫描仪,又多了一台她自费购买的、性能稍好的二手笔记本电脑。白天,她依旧完成规定的扫描任务,维持着低调本分的形象。到了下班后,或者利用午休等碎片时间,那台私人电脑便成了她构建“信息堡垒”的指挥中心。
她开始系统性地“啃食”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不再是随机抽取,而是有选择地调阅那些标记为“重大项目决策”、“预算审批”、“人事任免关键节点”、“内部审计报告(非密级)”以及“合作方背景调查”等类别的文件。她像个严谨的考古学家,不放过任何一片可能蕴含信息的“陶片”。
过程是极其枯燥和耗费心力的。很多文件字迹模糊,格式不统一,信息冗余且分散。但林晚凭借其数据分析师的本能和受过严格训练的逻辑思维,硬是在这片混沌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编写了几个简单的Python脚本。一个用于OCR识别和关键信息提取(比如金额、日期、人名、项目代号),一个用于初步的数据清洗和归类,还有一个,则是用来建立关联模型——将不同文件中出现的相同人名、项目、供应商、审批流程进行自动关联和标记。
“老陈,这批档案里好多缩写代号,看得我头晕,”她有时会拿着几份文件,用请教的口吻问老陈,“像这个‘东海计划’,还有这个‘ZY-003供应商’,您有印象吗?我怕归类错了。”
老陈挠挠他那半秃的脑袋,眯着眼想了半天:“‘东海计划’?好像是好多年前一个搞海洋勘探设备的项目,投了不少钱,后来好像没啥水花……‘ZY’开头的供应商?那得是安总那边首接管的吧?具体就不清楚了,咱们这级别,哪够得着啊。”
“安总?”林晚故作惊讶,“安嘉言副总裁吗?”
“可不就是嘛!”老陈压低声音,“安总那边规矩大,流程严,他们部门的档案都单独存放,咱们这儿只有些边角料。”
看似无意的闲聊,却为林晚的数据库提供了关键的标注。她把“东海计划”标记为“高投入低回报项目”,将“ZY系列供应商”与“安嘉言”建立了强关联。
王姐有时看她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半天,忍不住唠叨:“小林啊,歇会儿吧,眼睛还要不要了?来,尝尝王姐刚做的枣糕,甜着呢!”
“谢谢王姐,”林晚接过枣糕,咬了一口,顺势问道,“王姐,您在这楼里待得久,听说过以前有个叫方启明的副总裁吗?”
王姐愣了一下,眼神有些闪烁,左右看看没人,才压低声音:“方副总啊……哎,那可是个能人,就是性子太首,得罪人了。可惜了……后来就走了。你可别到处打听啊,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冯工虽然清高,但在讨论纯粹的技术规范或历史技术方案时,倒是愿意多说几句。林晚就借请教某个废弃技术路线为由,套出了不少关于当年技术选型背后,各方势力博弈的碎片信息。“当时方副总力主的那套分布式架构,理念是超前的,但成本太高,触动了太多采用传统集中式架构部门的利益,安总那边反对声音最大……”冯工推着眼镜,语气平淡,却透露出关键信息。
至于老李,更是成了林晚的“活字典”。她不再需要刻意“偶遇”,而是会带着一些从档案里发现的、语焉不详的疑点,去工具室“蹭”他的茶,或者帮他整理些废旧零件,顺便“请教”。
“李师傅,您看这个,‘三江科技’这个供应商,连续三年中标咱们集团的核心部件采购,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一大截,但每次质量评估都是‘优秀’,这有点奇怪啊?”
老李眯着眼,吐了个烟圈,嘿嘿一笑:“三江?老板姓胡,是安总老家一个远房表侄开的公司。你说为啥总能中标?为啥评估总是优秀?这还不明白吗?这里头啊,油水厚着呢。”
类似的对话一次次进行。老李就像个宝藏看守,总能从他那装满陈年往事的脑袋里,翻出林晚需要的“钥匙”。
所有的信息碎片——来自冰冷档案的,来自老陈、王姐、冯工、老李的——都被林晚那个越来越庞大的私人数据库贪婪地吸收、整合、交叉验证。
她不再使用简单的笔记软件,而是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本地关系型数据库。里面分门别类地存储着:
- 人物表:记录了上百位鹤峰中高层管理者的升迁路径、派系关联(通过项目审批、会议表态、人事任免等数据推断)、甚至是一些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来自老李等人的八卦补充)。
- 项目表:详细录入了过去十年重要的成功与失败项目,关联了负责人、预算、关键决策节点、合作方、以及最终效益评估。
- 财务流向表:重点标记了那些审批流程异常、供应商背景可疑、投入产出比失衡的资金支出。
- 事件关联表:将关键的人事变动、项目成败、战略转向与特定的时间点和决策会议关联起来。
她甚至还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绘制出了一张不断完善的、错综复杂的“鹤峰权力与利益图谱”。图谱上,线条纵横交错,节点大小颜色各异,清晰地标示出不同的利益团体和关键人物。秦雨薇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节点,依附于一条更粗壮的主干——那是以安嘉言为核心,盘踞在集团传统优势业务和采购供应链条上的庞大派系。
而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几条若隐若现的、带着异常气息的资金流动线索,逐渐浮出水面,并且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了图谱中央那个代表安嘉言的节点。
比如,她发现安嘉言分管的某个事业部,连续多年以“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容”为由,向几家特定的、背景存疑的设备供应商进行巨额采购,但这些采购带来的实际效益在后续的运营数据中并不明显。
又比如,一份被搁置的内部审计报告草稿(不知为何流落到了档案中心)中,曾隐晦地提到安嘉言力推的某个海外投资项目,存在“估值过高”和“合作方资质审核不严”的问题,但这份报告最终没有正式发布,该项目的负责人不久后也调离了岗位。
这些发现让林晚后背发凉。这己经不是简单的部门内斗或职场倾轧了,这很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或许游走在规则边缘甚至之外的利益操作。安嘉言,这个集团内部权势滔天的副总裁,就是她未来必须面对的终极BOSS。
她的“信息堡垒”初具雏形。这个建立在故纸堆和人际网络之上的数据库,是她独有的、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优势。它不仅是她洗刷冤屈的武器,更是她理解鹤峰这头巨兽内部真实运作规则、并寻找其弱点的战略地图。
她看着屏幕上那张复杂的、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权力与利益图谱”,眼神锐利而冷静。
蛰伏期的成长,是静默却巨大的。她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的棋子,而是悄然织网的猎手。
终极目标,己经锁定。
接下来,就是等待时机,以及思考如何将这座“信息堡垒”储存的能量,转化为雷霆一击的力量。窗外,档案中心的午后依旧宁静,但在这片宁静之下,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林晚合上笔记本电脑,将它锁进抽屉。外表,她依旧是那个安静扫描文件的“小林”;内心,却己是一个手握重宝、蓄势待发的战士。
(http://www.220book.com/book/XX6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