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月球的全球首播,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将“广寒宫”计划深深地烙印在了全球公众的脑海中。当首播的喧嚣逐渐散去,月球南极的“羲和”核心舱内,三位宇航员的工作重心,便彻底、纯粹地回归到了他们最核心的使命上——作为人类在月球的先行者,全面、深入地展开月面科学考察。
“羲和”舱,这座孤悬于外星的家园,其价值绝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庇护的生命胶囊,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前沿科研堡垒。舱内预设的多个通用实验机柜,以及宇航员们随身携带和由“月瞳”机器人提前部署的专项实验设备,如同一个个等待开启的宝箱,即将揭示月球南极的诸多秘密。
指令长高远坐镇核心控制台,协调着舱内外的科研活动,并负责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数据流畅传输和指令准确执行。他的角色,更像是这个微型科研前哨的“主任”。
地质与资源专家孙兰,无疑是三人中最“接地气”也最忙碌的人。在初步的月面采样和勘察后,她开始进行更具深度的探测。她操作着“羲和”舱外部的小型机械臂,将一台名为“洞察”的探地雷达缓缓放置到预定区域。
“启动‘洞察’雷达,对下方永久阴影区边缘进行深层结构扫描。”孙兰通过舱内通讯报告。这台设备将向月表以下发射电磁波,通过分析回波,绘制出地下数十米深度的结构图像,寻找可能以沉积形式存在的水冰线索。
同时,她开始系统地分析之前采集回来的月壤和岩石样本。在“羲和”舱内一个专门的微型无菌分析台上,她利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观察月壤的颗粒形态和矿物组成,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快速分析其主要元素成分。
“样本A3显示出较高的钛铁矿含量,”孙兰一边记录,一边向地面专家团队传输数据,“这与轨道遥感数据基本吻合。但我在样本B7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反射率极高的微小颗粒,需要进一步做拉曼光谱分析确认其成分。” 她的每一个发现,都可能修正或完善人类对月球南极地质演化的认知。
生命科学专家杨帆,则专注于他那片“微观宇宙”。他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月面暴露实验装置的读数。这些装置如同一个个微型的“时间胶囊”,记录着地球生命和材料在月球极端环境下的变化。
“暴露单元γ-2,携带的耐辐射奇球菌,活性下降了百分之西十,但在可复苏范围内。”杨帆仔细记录着数据,“而单元θ-5的某种高分子聚合材料,其抗紫外性能出现了明显衰减,这为未来月球建筑外部材料的选取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还激活了“羲和”舱内一个小型的封闭式植物培养单元。里面种植着经过基因改良的拟南芥和一种矮秆小麦。柔和的LED灯光模拟着日照,营养液通过精确的泵送系统供给。
“观察植物在六分之一重力下的根系发育、水分输送和光合作用效率,是构建未来月球基地乃至更远星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一步。”杨帆对着舱内摄像头解释道。那抹在银色舱室内顽强生长的绿色,象征着生命在异星环境下的希望与韧性。
除了舱内和舱口附近的科研,三位宇航员还计划进行数次短程的月面行走(EVA),扩大勘察范围。他们将以“羲和”舱为中心,如同地质学家在地球上进行野外考察一般,沿着预设的路线,对不同的地质单元进行系统采样和原位测量。
在一次EVA中,孙兰和杨帆合作,在一个疑似古老熔岩管洞穴的入口处,部署了一套长期地震监测仪和热流探头,用以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和热演化历史。
高远则利用一次EVA,检查并维护了由“月瞳-哨兵”机器人建立的几个远程环境监测站,确保它们能够持续不断地传回月球南极的温度、辐射、微陨石撞击频率等宝贵的环境数据。
所有这些科研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从光谱曲线到显微图像,从环境参数到生物指标——都通过强大的“玄鉴”通讯网络,近乎实时地传回地球。地面上的数百个科研团队,如同嗷嗷待哺的雏鸟,贪婪地分析着这些第一手资料,不断提出新的假设,并反过来指导着月面上的考察方向。
王胖子看着数据平台上那不断滚动刷新的、来自月球的科研数据流,这次没有调侃,反而摸着下巴,露出一副“奸商”的表情:“啧啧,这些数据……可是无价之宝啊!以后要是开个‘月球数据服务公司’,光卖这些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就得赚翻了吧?当然,得在国家允许的框架内……”
他的“商业头脑”再次让旁边的人哭笑不得。
月面科研的全面展开,标志着“广寒宫”作为科学平台的价值开始真正显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象征,而是变成了人类伸向月球未知领域最敏锐的触角和解剖刀。在这片冰冷的荒原上,每一个样本的采集,每一次数据的记录,都在悄然改变着人类对月球、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科学的火炬,己在月球南极点燃,其光芒正穿透三十八万公里的虚空,照亮人类求知的前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XXU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