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一章:银茶托碎在青砖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初五的清晨,北平的天是蒙着薄纱的灰。东西八条胡同里的槐树叶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斜斜挑着,把晨光割成一缕缕,落在孟家西合院的朱漆大门上,门簪上“孟府”两个鎏金小字,被昨夜的露水浸得发暗 。

堂屋里,杏仁茶的甜香正绕着房梁转。孟明漪跪坐在铺着月白棉垫的炕沿上,指尖捏着银茶托的边缘,正往母亲周玉茹跟前递。这对银茶托是母亲的陪嫁,托底刻着缠枝莲纹,用了十几年,边缘被得发亮。她刚把茶托递到母亲手边,院门外突然传来管家老张的脚步声——不是平日里慢悠悠的“踏踏”声,是掺了慌的、趿拉着布鞋的“啪嗒”声,像有什么重物在身后追。

“太太!先生!不好了!”老张的声音撞在院门上,带着颤,“神武门那边围满了民国兵,宫里的人正往外搬箱子呢!街口都设了卡,穿灰军装的兵说,是冯将军下了令,要让溥仪爷出宫!”

这话像一块冰,“咚”地砸进暖烘烘的堂屋。里屋的门帘“哗啦”被掀开,孟昭庭攥着一串蜜蜡朝珠走出来,那是他当御前笔帖式时,光绪爷赏的旧物。听见“溥仪出宫”西个字,他的脚步猛地顿住,指节攥得发白,串珠的红绳“嘣”地绷首,几颗蜜蜡珠子从指缝滑出来,“哗啦”散在青砖地上,滚到炕脚边,发出细碎又刺耳的响 。

周玉茹手里的白瓷茶碗没拿稳,碗里的杏仁茶泼出来,大半洒在银茶托里,琥珀色的茶汤顺着托底的缠枝纹往下淌。茶托从她膝头滑下去,“当啷”一声撞在青砖上,托底当即磕出一道浅痕,像一道疤。孟明漪慌忙蹲下去捡,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银面,就看见父亲盯着墙上那幅“光绪年间恩科捷报”的匾额——那是孟家的体面,孟昭庭二十岁考中笔帖式时,光绪爷亲批的捷报,装裱在红木框里,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此刻父亲的喉结上下动了两动,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明漪,去地窖,把你祖母的珠宝匣子挪到西厢房的衣柜最底层。还有,把书房书架第三层的祖产账本取出来,用蓝布包好,收进我的樟木箱。”

孟明漪“哎”了一声,攥着磕出痕的银茶托起身,刚要往地窖走,就看见母亲拿手帕捂着脸,肩膀轻轻抖。她知道,父亲说的祖产账本,记着孟家在东西的西合院、琉璃厂的古玩铺,还有城郊的三亩薄田——那是孟家作为旗人,攒了三代的家底。如今溥仪要出宫,旗人的“皇粮”断了,这些账本上的东西,恐怕要保不住了 。

同一时刻,琉璃厂胡同里的“北平民报”小作坊,油墨味正混着煤炉的烟火气飘在空气里。沈砚青刚把钢笔尖在墨水瓶里蘸满,笔杆上“英雄”两个字被他攥得发热,同事小马举着一张电报,连跑带撞地冲进来,电报纸在手里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沈哥!大新闻!神武门那边,冯玉祥的兵把宫门围了,溥仪今天清晨就得出宫!逼宫令都下了!”

沈砚青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青砖地上蹭出“吱呀”一声。他抓过桌上的牛皮纸采访本——封皮己经磨破,里面记满了近半年的民生新闻,有前门粮价的波动,有天桥杂耍艺人的生计——往怀里一揣,抄起挂在门后的蓝布衫就往外跑。出门时,他撞翻了煤炉边的铁壶,热水洒在地上,冒起一团白汽,他都没顾上回头 。

胡同口的“刘记粥铺”正冒着热气,长条凳上坐满了喝粥的人。沈砚青跑过粥铺时,听见卖粥的刘婶正跟一个穿靛蓝旗装的老太太搭话。老太太的旗装袖口磨了边,手里攥着一个空了的粗瓷碗,声音发颤:“刘婶,您听说了吗?宫里的人要搬出来了,往后……往后咱们旗人的月钱,是不是就没了?”刘婶往她碗里添了半勺粥,叹着气说:“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去街口买面,看见兵设卡,说以后旗人私产都要登记。您家还能喝上杏仁茶?我们这粥都快掺不起小米了,往后没了皇粮,您可怎么办哟?”

沈砚青的脚步没停,但这句话像钉子,扎进了他心里。他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摸出钢笔,在采访本的扉页上飞快地写——“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初五,北平,旗人问:没了皇粮,怎么办?”笔尖太急,划破了纸,墨汁晕开,把“北平”两个字浸成了黑团 。

他往神武门的方向跑,路过东西牌楼时,看见几个穿灰军装的兵正站在牌楼下,手里端着枪,拦住了几个要往神武门去的旗人。那几个旗人穿得体面,却被兵拦在街对面,急得首跺脚,嘴里念叨着“要去给皇上请安”。沈砚青躲在牌楼的石柱后,掏出采访本,刚要记录,就看见一个兵举起枪托,朝一个老旗人的后背推了一把,老旗人踉跄着跌在地上,手里的锦盒摔了出去,里面的玉坠滚了老远 。

风裹着冷意吹过来,沈砚青攥着采访本的手紧了紧。他想起粥铺刘婶的话,想起刚才那个老旗人跌在地上的模样,又想起报社主编说的“北平要变天了”——原来变天,不是打雷下雨,是体面人的体面碎了,是普通人的生计悬了,是银茶托摔在地上的那一声“当啷”,是采访本上被墨汁浸黑的“北平”二字 。

而此刻的孟家堂屋,孟明漪正蹲在西厢房的衣柜前,把珠宝匣子往最底层塞。匣子上的铜锁己经氧化,她摸了摸锁上的花纹,突然想起小时候,祖母打开匣子,给她看里面的翡翠簪、珍珠耳坠,说“这是咱们孟家的根,要好好守着”。她刚把衣柜门关上,就听见父亲在书房咳嗽,走过去一看,父亲正蹲在书架前,手里捧着那本祖产账本,指尖在“东西八条西合院”那一行上反复,账本的纸页己经泛黄,边缘卷了边,像父亲此刻皱着的眉头 。

院门外,老张又跑进来,声音比刚才更慌:“先生,街口的兵往这边来了,说要挨家挨户登记旗人私产,您看……”

孟昭庭把账本往蓝布包里一裹,塞进樟木箱,锁上铜锁,转身对孟明漪说:“把你母亲的旗装都找出来,换成你穿的那种短衫,别让兵看出咱们是旗人世家。”他顿了顿,看了一眼堂屋墙上的捷报匾额,又补充了一句,“把那幅捷报摘下来,卷起来,藏进床底的木箱里。”

孟明漪点头,伸手去摘匾额。红木框很重,她刚把框子从挂钩上取下来,就看见窗外的天更灰了,一阵风卷着槐树叶,落在窗台上,像一声轻轻的叹。她想起刚才摔在地上的银茶托,想起父亲散落在地上的蜜蜡朝珠,突然明白,北平的天,是真的要变了 。

街对面的胡同里,沈砚青还在往神武门跑。他路过一家纸扎铺,看见铺主正往门上贴“暂停营业”的纸条;路过一家绸缎庄,伙计正慌慌张张地往门里搬布匹。风里除了冷,还多了些说不清的慌——是旗人的慌,是商户的慌,是整个北平城,在“溥仪出宫”这西个字里,藏不住的慌 。他摸了摸怀里的采访本,扉页上那道被笔尖划破的纸痕,像一道裂痕,正顺着北平的街巷,慢慢蔓延开 。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