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九章:绣帕换粮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二十六年深秋的北平,风里裹着股饿肚子的慌。日军的粮食配给站设在西单街角,每天天不亮就排起长队,每个人手里攥着印着“良民”二字的配给证,只能领到一小捧掺着沙子的粗粮——够熬半锅稀粥,连塞牙缝都不够。煤棚地窖的粮袋早就见了底,张姐的小桃饿得起不来床,小玲总盯着赵阿姨的布包问“什么时候有窝头吃”,孟明漪摸着怀里的竹绷子,心里打定了主意:用绣帕去天桥换粮食 。

她赶了三夜的工,绣了三块帕子。一块绣的是杂院的老椿树,树下堆着王大爷的城砖,城砖旁蹲着两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是小桃和小玲;一块绣的是父亲的修笔铺,铺门口挂着“孟记修笔”的木牌,木牌下摆着待修的钢笔;还有一块绣的是聚宝阁的博古架,架子上摆着李叔藏起来的青花碗和珐琅瓶——每一块帕子,都绣着她记挂的人和事,是她的念想,也是能换粮食的“硬通货”。绣最后一针时,指尖被钢针扎破,血珠滴在帕子的城砖纹样上,她赶紧用清水擦掉,却在砖缝里留下一点淡红,像北平土地里渗的血 。

天刚蒙蒙亮,孟明漪揣着三块绣帕,裹紧身上的灰布短衫,往天桥走。街上的行人比往常更瘦,脸色蜡黄,手里要么攥着空粮袋,要么提着装着野菜的篮子。日军的岗哨查得更严了,不仅要看配给证,还要搜身,她把绣帕藏在衣襟里,贴着心口,指尖紧紧攥着,生怕被搜出来——这是换粮食的希望,绝不能被没收 。

天桥的粮市缩在最角落的墙根下,都是老百姓私下换粮的地方。卖粮的大多是手里有点余粮的北平老街坊,换粮的多是逃难的东北人、没了铺子的手艺人。孟明漪刚蹲下来,把绣帕摆在铺好的旧蓝布上,就有个穿短打的中年人凑过来,是以前在聚宝阁买过仿品瓷碗的老茶客:“姑娘,这帕子是你绣的?绣的是杂院的椿树吧?我前阵子路过煤渣胡同,见过这样的院子 。”

孟明漪点点头,指着帕子上的纹样:“大爷,您要是喜欢,我用这块帕子换您两斤粗粮,够我们杂院的孩子吃两顿就行。” 老茶客摸了摸帕子上的针脚,又看了看她蜡黄的脸,从粮袋里舀出两斤小米,递过去:“姑娘,这帕子值三斤小米,我多给你一斤,你年纪轻轻的,绣这些不容易。” 孟明漪赶紧把小米装进布包,又把绣帕递过去,眼里热了热——北平的老街坊,总在难的时候,给她留着暖意 。

第二块绣着修笔铺的帕子,换给了一个逃难的东北教书先生。先生手里攥着本破了封皮的《论语》,用一斤半玉米面换了帕子:“我要把这帕子带给在南方的儿子,让他看看北平的修笔铺,看看还有人在好好过日子。” 孟明漪多给了他半块窝头——是地窖里剩下的最后一点存粮,她想着,先生要走远路,得垫垫肚子 。

只剩最后一块绣着聚宝阁的帕子时,巷口突然传来一阵乱哄哄的脚步声。一个穿绸子褂子、戴黑礼帽的男人摇着扇子走过来,身后跟着两个穿伪军服的人——是天桥一带的汉奸刘三,专帮日军抢老百姓的东西,还美其名曰“献给皇军”。刘三的目光扫过孟明漪的蓝布,落在那块绣帕上,眼睛一下子亮了 。

“哟,这绣帕不错啊,针脚细,纹样也好看。” 刘三蹲下来,伸手就去抢绣帕,指尖刚碰到帕子的边角,就被孟明漪死死攥住。“松手!这帕子我要了,给皇军当礼物!” 刘三的力气大,拽得孟明漪的胳膊生疼,可她攥着帕子的手,一点都没松——这帕子绣的是聚宝阁,是李叔的念想,是北平的古玩,绝不能给汉奸,绝不能给日本人 。

“这是我的命,不能给你!” 孟明漪的声音发颤,却带着股倔劲,她把帕子往怀里拽,身子往后仰,哪怕被拽得差点摔倒,也不肯松手。周围换粮的人都围了过来,却没人敢说话——大家都怕刘三,怕他背后的日军,只能皱着眉,攥着手里的粮袋,替孟明漪捏把汗 。

“你个小丫头片子,还敢跟我抢?” 刘三瞪着眼,另一只手就要去推孟明漪,就在这时,一个粗哑的声音响起来:“刘三爷,您大人有大量,别跟个小姑娘计较。” 众人回头,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张大爷拎着个空锅走过来,张大爷以前在天桥摆摊,跟刘三打过交道,知道他爱占小便宜 。

张大爷凑到刘三身边,悄悄往他手里塞了半包炒栗子——是他今天刚炒的,没舍得卖,“您看,这姑娘绣块帕子换粮,也是为了活命。您要是喜欢绣帕,我让我家老婆子给您绣块更好的,上面绣‘中日亲善’,保准皇军喜欢。这帕子就还给她,您也落个‘体恤百姓’的名声,多好 。”

刘三掂了掂手里的炒栗子,又看了看周围老百姓的眼神——虽然没人说话,可眼里的不满快溢出来了。他冷哼一声,松开了拽着帕子的手,瞪了孟明漪一眼:“算你运气好,下次再让我看见你,可没这么容易!” 说完,摇着扇子,带着伪军耀武扬威地走了 。

刘三走后,周围的人都松了口气。张大爷拍了拍孟明漪的肩膀:“姑娘,快把帕子收好,赶紧换完粮回吧,别再碰到他了。” 孟明漪攥着皱巴巴的绣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从布包里舀出半斤小米,递给张大爷:“大爷,谢谢您,这点小米您拿着,您的栗子……” 张大爷摆手推开:“姑娘,不用,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扛,你们孩子多,留着自己吃 。”

最终,那块绣着聚宝阁的帕子,换给了一个在北平读书的学生。学生用两斤玉米面换了帕子,说:“我要把这帕子带到学校,让同学们看看,就算日军封了城,北平还有人在绣着自己的家,还有人在守着念想。” 孟明漪把换来的粮食都装进布包,沉甸甸的,压得布包带都陷进了肩膀,可她走得很稳——这不是普通的粮食,是用绣帕换来的希望,是北平人互相帮衬的暖意 。

回到地窖时,小桃正趴在母亲怀里哭,喊着“饿”。孟明漪赶紧拿出小米,淘洗干净,放进锅里熬粥。地窖里很快飘起小米粥的香气,张姐抱着小桃走过来,小桃闻到香味,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要“喝粥粥”。孟明漪盛了小半碗粥,吹凉了喂给她,看着孩子小口小口喝着,心里踏实了些 。

她坐在角落,把那块被拽皱的绣帕展开,用手轻轻抚平上面的纹路——聚宝阁的博古架、青花碗、珐琅瓶,虽然有点歪,却依旧清晰。她摸了摸帕子上的针脚,想起刘三的蛮横,想起张大爷的解围,想起换粮时的老街坊和学生,突然明白,这绣帕换的不只是粮食,是北平人的人心,是哪怕在日军的粮食封锁下,也断不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牵挂 。

沈砚青从外面贴传单回来,看见地窖里飘着小米粥的香气,又看了看孟明漪手里的绣帕,明白了过来。他走过去,递过来一块干硬的窝头:“我从配给站领的,你吃点,绣帕换粮太辛苦了。” 孟明漪摇摇头,把窝头掰成小块,分给小桃和小玲:“我不饿,孩子们更需要。” 她顿了顿,摸着绣帕上的聚宝阁,“沈记者,等以后有粮食了,我还要绣更多的帕子,绣北平的胡同、城墙、西合院,绣给更多人看,让大家都记得,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

地窖里的小米粥香气越来越浓,飘在昏暗的光里,暖了每个人的胃,也暖了每个人的心。孟明漪攥着手里的绣帕,看着孩子们喝粥的模样,看着街坊们眼里的暖意,心里清楚,就算日军把粮食管得再严,就算日子再难,只要她还能绣出北平的模样,只要还有北平人愿意用粮食换她的绣帕,只要人与人之间还留着那点暖意,他们就一定能活下去,一定能等到日军被赶跑的那天 。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