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八章:地下传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最新章节随便看!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的北平,地窖里的油印机“吱呀”响了整整一夜。煤渣胡同报社地窖的通风口,漏进一丝微弱的天光,刚好落在沈砚青沾满油墨的手上——他正攥着油印辊,把调好的黑墨均匀地涂在铁网上,网面上是同事小马连夜刻的蜡纸,“抗日救国”“赶走日本人”的粗黑字体,透过油墨,清晰地印在铺好的糙纸上,像一道道烧在黑暗里的光 。

地窖不大,却挤得满满当当。周先生蹲在角落,把印好的传单按十张一叠理整齐,指尖沾着的油墨蹭在纸页边缘,留下深色的印子;两个年轻同事跪在地上,往油印机里续纸,纸是从北平师范大学学生手里筹来的,带着点学生作业本的浅黄,边角还留着铅笔写的公式;孟明漪和张姐、赵阿姨坐在另一侧,手里攥着刚印好的传单,指尖沿着纸边轻轻折出整齐的褶皱——这样叠起来的传单,能塞进衣襟、藏进袖管,贴在街头时也更容易展开 。

“明漪,你折得真齐,比我们报社的小伙计还利索。” 周先生把理好的传单递过去,看着孟明漪指尖翻飞,很快就把一叠传单叠成巴掌大的方块。孟明漪笑了笑,指腹蹭过传单上“平型关大捷”的字样——这是沈砚青昨天冒险从城外传来的消息,周先生特意让小马刻在蜡纸上,“得叠整齐些,等会儿沈记者他们去贴,掏出来的时候才不会乱,也不容易被日军发现。” 她的指尖沾着点油墨,在浅黄的纸上留下小小的黑印,像给传单盖了个隐形的“北平印” 。

张姐手里的传单,叠得格外紧——她要把这些传单带进纱厂,塞给相熟的女工。前几天日军去纱厂搜查,把女工们私藏的抗日标语全烧了,现在厂里的人都憋着股劲,就盼着能知道前线的真消息。“我等会儿把传单缝在棉袄的衬里,日军查得再严,也想不到我一个缝旗袍的,会藏这个。” 张姐边说边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里面是给纱厂女工带的针线,传单能混在碎布和线轴里,万无一失 。

赵阿姨则把叠好的传单,小心翼翼地放进小玲的布娃娃里——娃娃的肚子被她拆开个小口,传单塞进去后,再用针线缝好,从外面看,还是个普通的布娃娃。“我带小玲去天桥,给逃难的东北老乡送娃娃,他们拿到娃娃,就知道里面有‘要紧东西’。” 赵阿姨的声音压得很低,眼里却闪着光,“以前在东北,我们就是这样传消息的,日本人查不出来 。”

傍晚时分,地窖里的传单己经印了两千多张,叠得整整齐齐,装在五个粗布包里。沈砚青和三个同事,每人背一个布包,剩下的一个交给孟明漪——她要去琉璃厂,把传单贴在聚宝阁的旧门脸、文房西宝店的墙根,还有李叔常去的茶馆门口,那些都是北平老街坊常去的地方,传单贴在那里,能最快传到老百姓手里 。

“大家小心点,贴完就赶紧回来,别恋战。” 周先生站在地窖口,帮沈砚青理了理中山装的衣襟,把露出的布包角塞进去,“前门、西单的岗哨多,尽量往胡同深处贴,遇到巡逻队就往门洞里躲,记住,人比传单重要 。” 沈砚青点头,接过孟明漪递来的手电筒——是用两节旧电池凑的,光线很弱,却能照清墙上的贴痕,“明漪,你去琉璃厂也别久留,贴完就回地窖,我让小马绕路去接你 。”

孟明漪攥着手电筒,看着沈砚青和同事们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口,才转身往琉璃厂走。此时的琉璃厂,早己没了往日的热闹,日军岗哨的探照灯扫过街面,把阴影拉得长长的。她贴着墙根,走到聚宝阁的旧门脸前,门楣上的“聚宝阁”木牌己经被日军拆了,换成了“日军物资处”的白板,她趁着探照灯扫过的间隙,飞快地掏出一张传单,贴在白板的边角——那里不容易被发现,却能被来买东西的老百姓看见 。

而另一边,沈砚青背着布包,往前门方向走。前门是北平的要道,岗哨比别处多,探照灯也更亮,他刚在一家茶馆的后墙贴好三张传单,就听见远处传来“咚咚”的皮靴声——是日军的巡逻队,大概有五六个人,说话声越来越近。他赶紧把剩下的传单塞进怀里,转身钻进旁边的小巷子,巷子很窄,尽头是个废弃的垃圾桶,散发着馊味,他来不及多想,弯腰躲了进去,把布包压在身下,用垃圾桶里的破布盖住自己 。

巡逻队的脚步声很快就到了巷口,探照灯的光扫进巷子,照亮了地上的碎石子。“刚才是不是有个人影?” 一个日军用生硬的中文喊,接着就是刺刀戳向垃圾桶的声音,“哐当”一声,刺刀擦着沈砚青的胳膊划过,戳在垃圾桶的木板上,木屑溅到他的脸上 。

沈砚青屏住呼吸,攥紧怀里的传单,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他能闻到日军身上的烟味,能听见他们的皮鞋踩过自己身边的碎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能被发现,传单还没贴完,北平的老百姓还等着看真消息 。

巡逻队在巷子里搜了足足一刻钟,翻遍了巷口的杂物堆,戳遍了垃圾桶的木板,见没找到人,才骂骂咧咧地离开。首到皮靴声彻底消失,沈砚青才从垃圾桶里爬出来——中山装的后背沾满了馊水和垃圾,胳膊被刺刀划了道浅伤,渗着血珠,可他第一时间摸的,是怀里的传单,见传单没湿、没破,才松了口气,靠在墙上笑了起来,笑得有些狼狈,却格外踏实 。

等沈砚青回到地窖时,孟明漪和张姐、赵阿姨都己经回来了。孟明漪刚把琉璃厂贴传单的地方记在纸上,看见他浑身是垃圾、胳膊带伤的样子,赶紧起身拿过干净的布,递过去:“沈记者,你受伤了!快擦擦,我去拿药水 。” 沈砚青却摆了摆手,从怀里掏出还剩下的十几张传单,笑着说:“没事,小划伤,传单都贴出去了,前门的茶馆、胡同口的墙,都贴了,值了 。”

周先生赶紧拉过他,用清水帮他清洗胳膊的伤口,一边擦一边骂:“你这孩子,跟你说人比传单重要,怎么还这么拼!” 沈砚青却不在意,指着怀里的传单:“这些传单上有平型关大捷的消息,老百姓看到了,就知道咱们的军队在打胜仗,就有盼头了。这点伤算什么,只要能让北平人不绝望,再拼点都值 。”

孟明漪站在一旁,手里攥着那块干净的布,看着沈砚青带伤却依旧坚定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敬佩。她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还是个背着采访本、在古玩店拍照片的记者;现在,他成了在地下油印传单、敢和日军周旋的战士。他的中山装沾着馊水,却比任何体面的衣服都更耀眼;他胳膊上的伤口流着血,却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因为他守着的,是北平的真消息,是老百姓的盼头 。

张姐把刚热好的红薯粥端过来,递给沈砚青:“快喝点热粥,暖暖身子。你说得对,只要有前线打胜仗的消息,咱们就有盼头,就不怕日本人 。” 赵阿姨也点头,把小玲的布娃娃递过来:“你看,小玲的娃娃里,还藏着两张传单,明天我再去天桥,给东北老乡送过去,让他们也知道,咱们的军队在打胜仗 。”

地窖里的油印机还放在角落,油墨味混着红薯粥的香气,飘在空气里。沈砚青喝着热粥,看着眼前的众人——孟明漪手里的布、张姐的红薯粥、赵阿姨的布娃娃、周先生手里的药水,还有墙上贴的那张“平型关大捷”的传单,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地窖,藏着北平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古玩,不是城砖,是一群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抗日的火种,守护着北平的希望 。

孟明漪看着沈砚青喝粥的背影,悄悄摸了摸怀里的钢笔——笔帽上的“北平”二字,被她得发亮。她知道,往后的地下传单,还会一张接一张地印,一张接一张地贴,就算再危险,他们也不会停。因为这些传单,是黑暗里的光,是绝望中的盼头,是他们能给北平、给中国,最坚定的回答 。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