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九章:报社的复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三十西年九月的西单胡同,“北平民报”的木牌被重新挂上门楣。沈砚青踩着梯子,亲手把红漆刷在剥落的字迹上,阳光落在他沾着漆料的指尖,把“北平民报”西个字照得亮堂堂的——这是八年前被日军摘下的木牌,他从煤窑油印点的杂物堆里找回来,用砂纸磨了三天,又刷了三遍红漆,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

报社小二楼里,热闹得像过年。小马和同事们扛着新的印刷机往楼上搬,机器是周先生托人从天津运来的,比当年被砸的那台更轻便;负责排版的老伙计,正把新铸的铅字一个个摆进字盘,“北平光复”“民生百态”的标题字样,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孟明漪也来了,她给报社送了块新绣的帕子,帕子上绣着报社的小二楼,门口站着几个背采访本的记者,是她照着沈砚青和同事们的模样绣的,“给你们挂在编辑部,就当是复刊的礼 。”

复刊第一天清晨,天还没亮,报社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排在最前面的是天桥卖糖炒栗子的张大爷,他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炒好的栗子,“沈记者,我早就等着你们复刊了,这八年,就盼着能看你们写的真消息 。” 后面跟着纱厂的女工、师范大学的学生、琉璃厂的古玩店掌柜,还有很多像王大爷一样的北平老街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眼神里满是期待 。

沈砚青站在门口,给排队的读者递报纸,指尖触到读者们粗糙的手——有的沾着面粉,有的带着纱厂的棉纱,有的留着捡城砖磨出的老茧,却都紧紧攥着刚拿到的报纸,像攥着份安稳的希望。复刊的头版头条,是他熬夜写的《北平,我们的家乡》,文末的句子,他改了又改,最后落笔时,笔尖都在发颤:“八年烽火,北平终迎光复。我们要重建胡同的炊烟,修复城墙的砖缝,让每一个北平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地生活 。”

报纸卖得格外快,两千份报纸一上午就卖空了。小马抱着空的报纸架,跑得满头大汗:“沈哥,太火了!好多人没买到,问咱们下午能不能再加印 。” 周先生坐在编辑部的木桌前,翻着读者留下的字条,笑着说:“你看,读者都在说,终于能看到敢说真话的报了,比那些‘亲日报’强百倍 。” 沈砚青看着字条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暖烘烘的,觉得这八年的坚持,都值了 。

可这份暖意,很快就被现实的冷水浇透。中午,小马去街对面的文具店买油墨,回来时脸色发白,手里攥着个空的油墨瓶:“沈哥,油墨涨了!上个月还是两块钱一瓶,现在要五块,掌柜的说,进货的路被卡着,好多东西都断货,以后还得涨 。” 沈砚青皱起眉,刚要说话,就看见一个穿短打的年轻人冲进报社,手里攥着张报纸,声音发颤:“沈记者,你报上写‘物资充足’,可我们家附近的粮行,玉米面都涨到八块钱一斤了!我娘昨天排了半天队,就买了一小捧掺沙子的粗粮,这日子怎么过啊 !”

他跟着年轻人去了附近的粮行,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粮行门口排着长长的队,队伍里的人都攥着空粮袋,脸上满是焦虑;粮行的柜台后,挂着块“玉米面售罄”的木牌,掌柜的站在柜台后,无奈地摆手:“不是我不卖,是进货的车被扣在城外了,我这也没粮了 。” 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问:“掌柜的,明天能有粮吗?我孙儿都快饿晕了 。” 掌柜的别过脸,没敢回答 。

从粮行回来的路上,沈砚青看见街对面的洋布店,门口贴着“布匹涨价三成”的告示;胡同口的修鞋铺,掌柜的正和顾客争执,说“鞋钉都涨钱了,修鞋不能再按原价”;就连张姐工作的纱厂,门口围着一群女工,举着写着“工资赶不上粮价”的纸牌,声音哽咽地喊着“要吃饭” 。

他回到报社,坐在编辑部的木桌前,看着复刊号上“让北平变得更好”的字句,突然觉得格外沉重。周先生端来一杯热水,放在他面前:“我早上去联系纸张供应商,他们说,因为运输问题,纸张价格下个月可能还要涨,咱们的报纸,要么涨价,要么减版 。” 沈砚青攥着手里的钢笔,笔帽上的“北平”二字硌着手心,他想起复刊时读者眼里的光,想起张大爷递来的热栗子,想起年轻人攥着报纸的手,摇了摇头:“不涨价,也不减版。咱们开辟个‘民生专栏’,把粮价、物价、老百姓的难处,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北平 。”

当天下午,“民生专栏”就开了起来。沈砚青带着采访本,去粮行、去纱厂、去胡同里的杂院,记录下北平人的真实生活:王大爷说“城砖不好买了,建材涨得厉害,花坛怕是砌不成了”;张姐说“纱厂的工资一个月才涨两块,粮价却涨了五块,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赵阿姨从东北来信,说“找到小玲爹了,可东北的粮价也高,一家人还是吃不饱” 。

他把这些都写进专栏里,标题用粗黑的铅字印着《北平光复后,我们的日子为何依旧难》,文末没有空泛的口号,只写了句:“我们不仅要重建报社的小二楼,更要重建北平人的饭碗,重建安稳的日子 。” 专栏登出的那天,报社收到了更多读者的字条,有人在字条上写“谢谢你们敢说真话”,有人画了个小小的粮袋,旁边写着“盼粮价能降下来” 。

孟明漪来报社送绣好的“民生专栏”标题帕子时,正好看到沈砚青在整理读者字条。她凑过去,看见字条上的字,心里也跟着沉了沉:“我昨天去天桥换绣帕,有个老太太用半块窝头换了块帕子,说‘帕子能当念想,窝头能救命’ 。” 沈砚青抬头看她,眼里满是疲惫,却依旧坚定:“不管多难,咱们的报都要办下去,要把老百姓的难处写出来,要让更多人知道,北平的‘光复’,不只是木牌挂回去,更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住安稳屋 。”

傍晚时分,沈砚青站在报社门口,看着胡同里的人流。有人攥着刚买的报纸,蹲在墙根下读“民生专栏”;有人举着报纸,和街坊讨论粮价;还有个学生,把报纸贴在报栏上,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夕阳落在“北平民报”的木牌上,红漆的字迹在暮色里依旧亮着,像一束不肯熄灭的光 。

他摸了摸怀里孟明漪绣的报社帕子,又看了看手里的采访本,采访本上记满了北平人的难处,也记满了他们的坚持。他知道,复刊后的路比想象中更难,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像两座大山压在北平人身上,但他更清楚,作为记者,他不能退缩——要把真话写下去,把老百姓的心声传出去,这才是《北平民报》复刊的意义,才是他们重建北平的开始 。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北平往事,烽火未许换年华 http://www.220book.com/book/XXX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