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蹲在发动机台前,鼻尖几乎要贴上那片新磨好的活塞环。
车间的日光灯在金属表面投下冷白的光斑,他指尖轻轻划过环口的斜面——这是他照着系统提示里"梯形截面"的模糊影像,用锉刀磨了三个夜班的成果。
"小宇,老刘头来了。"小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宇抬头,正看见退休工程师老刘柱着拐棍跨进门,蓝布工作服洗得发白,领口却浆得笔挺。
老人的目光先扫过桌上摊开的《内燃机原理》,又落在那片活塞环上,忽然伸手:"拿给我瞧瞧。"
林宇递过去的手还沾着机油,老刘却像没看见似的,用拇指指腹蹭过环口。
他的指节因为常年和金属打交道,关节处结着硬茧,蹭过环面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梯形截面......"老人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核桃壳,"我三十年前在二汽试过这法子,那时候车床精度不够,总卡环。"他抬眼看向林宇,浑浊的眼珠里有光在跳,"你这斜面磨得匀,用的是手工油石?"
"是。"林宇喉结动了动。
前世当汽修工那会儿,他给老捷达换过无数活塞环,但亲手磨制还是头回。
系统昨天在他接触铸铁毛坯时,突然闪过"减少环岸间隙"的提示,他熬了半宿翻旧书,又拉着陈默用算盘核了三遍数据。
"小陈呢?"老刘突然问。
"在工具房对气门间隙表。"小张插话,他正踮脚往发动机舱里塞温度计,工装裤膝盖处沾着黑油,"陈哥说要把间隙从0.25调到0.3,说是高压缩比得配......配啥来着?"
"配更精准的进排气正时。"陈默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抱着一摞表格,蓝布工作帽檐压得低低的,镜片上蒙着层雾气——显然刚从零下二十度的工具房过来。
林宇注意到他袖口沾着粉笔灰,那是技术科办公室的老黑板蹭的。
陈默把表格摊在发动机台上,玻璃镇纸压着的纸页"哗啦"响。"气门间隙调大0.05毫米,进排气重叠角能多两度。"他手指划过数据栏,"昨天测的热效率12%提升,要是正时再准点......"
"能到15%。"老刘接口,枯瘦的手指敲了敲活塞环,"但前提是这环得扛住700度高温。"他转向林宇,"小宇,你记不记得仓库东头那堆废钢?
去年报废的推土机曲轴,含钼量高。"
林宇的心跳漏了一拍。
系统提示里"含钼合金环"的碎片突然清晰起来,他猛地站起来,工装裤膝盖蹭到发动机台,疼得倒抽冷气。"刘叔是说......"
"明儿我带你去翻。"老刘拍了拍他肩膀,力道沉得像块铁,"那批曲轴是苏联专家当年监造的,材料没话说。"
陈默推了推眼镜:"需要打报告申请废钢吗?"
"打什么报告。"老刘哼了声,"我退休前管了十年仓库,哪块废铁在哪堆,比我家锅碗瓢盆还清楚。"他转身要走,又回头补了句,"后晌三点,带把钢锯。"
林宇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消失在车间门口,喉间突然发紧。
前世他修过太多进口车,总听老师傅念叨"咱们当年要是有这材料",如今这材料就埋在仓库废铁堆里,就差他弯腰去捡。
"试试点火?"小张突然扯他袖子。
不知什么时候,发动机己经装回那台老解放卡车的机舱里,红布蒙着的车头在日光下泛着暗黄。
林宇这才发现,车间里不知何时围了一圈人——机修班的王师傅、锻压组的大李、连食堂老张都端着搪瓷缸靠在门框上。
"点吧。"陈默把启动摇把递给小张。
年轻工人深吸一口气,猫腰钻进驾驶舱。
第一下摇把:"咔嗒"。
第二下:发动机舱传来闷响,像睡了十年的老狗被踢醒。
第三下——
"轰!"
声浪撞在车间铁皮屋顶上,震得窗玻璃嗡嗡响。
林宇的耳膜被震得发疼,却咧开嘴笑了。
这声音和三天前的"突突"完全不同,像头吃饱了的熊在哼歌,浑厚,扎实,带着股子憋不住的劲儿。
小张从驾驶舱探出头,脸红得像炉前工:"转速表上3500了!"
陈默冲过去看水温表,手指在发抖:"75度,正常!"
王师傅挤到前面,用手背试了试排气歧管的温度,转头对大李说:"瞧见没?
这温度比原来低十度!"
"油耗呢?"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林宇早让人在油箱前挂了个量杯。
他盯着玻璃管里的液面,稀饭爱吃大米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看着卡车绕车间开第二圈时,液面只降了两指——比改装前少了小半杯。
"成了!"老张的搪瓷缸"当啷"掉在地上,他也顾不上捡,跺着脚喊,"咱厂的老解放能跑出新解放的劲儿!"
掌声像潮水般涌起来。
林宇被人群挤得往后退,后背抵上冰冷的发动机台,却觉得浑身发烫。
他看见陈默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小张正被王师傅揉着脑袋,工装帽都歪到耳朵上;老刘站在门口,背挺得像根铁棍,嘴角却偷偷往上翘。
"好小子!"
熟悉的嗓音盖过吵闹。
林宇抬头,正看见马科长挤进来,中山装前襟沾着星点茶渍——显然是从厂部一路跑过来的。
他手里还攥着半张文件,边角被揉得发皱。
"赵厂长批了!"马科长把文件拍在发动机台上,"专项经费下拨五千,仓库那三台492发动机,还有东头废钢堆,全归你们用!"他伸手要拍林宇肩膀,又想起自己刚摸过文件,忙在裤腿上蹭了蹭,"我刚才去油库转了圈,石油公司的王主任说明儿就送85号油过来,说是'给星火轿车开路'——"
"马科。"陈默突然打断他,指着卡车仪表盘,"您看。"
马科长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转速表稳稳停在4000转,发动机舱的震动轻得几乎摸不出来。
他伸手按住机盖,掌心能感觉到均匀的震颤,像婴儿的心跳。
"这才是咱中国工人造的机子。"马科长的声音突然哑了。
他掏出兜里的手帕,用力擦了擦眼角,"下午我就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把这改装法子推广下去。
老解放、黄河牌,能改的全改!"
人群又爆发出欢呼。
林宇望着马科长发红的眼眶,突然想起前个月他还在会上拍桌子,说"工人就该守本分"。
变化怎么来得这么快?
大概是因为这台发动机的轰鸣,比任何报告都有说服力。
"小宇。"陈默突然扯他袖子,朝车间角落努努嘴。
林宇顺着看过去,老李正缩在工具架后面,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
西目相对时,老李别过脸,用力咳嗽两声,转身走了。
林宇没追。
他知道老李的质疑不会消失——就像他知道,高压缩比带来的爆震隐患还没解决,就像老刘昨天摸着缸体说的"要是能弄点含钼的合金环就好了",就像系统提示里"活塞环材质优化进度12%"的数字还在跳。
但此刻,他望着那台还在轰鸣的卡车,望着车间里发亮的眼睛,突然觉得那些难题都不那么可怕了。
他想起前世在汽修店,师傅总说"车这东西,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掏肺"。
现在他懂了,人也一样——只要你真的在做事,总有人愿意跟着你往前奔。
"收工!"陈默拍了拍手,"小张把数据整理好,明早交技术科。
老刘头说的废钢,后晌三点我和小宇去翻。"
人群渐渐散去。
林宇蹲下来收拾工具,指尖碰到那片梯形活塞环。
金属还带着发动机的余温,像块烧红的炭。
他正要收进铁盒,余光瞥见环口边缘有道极细的划痕——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他屏住呼吸,摸出兜里的游标卡尺。
刻度对上去的瞬间,心脏猛地一沉:环厚比标准值薄了0.03毫米。
"陈默。"他喊住正要出门的发小。
陈默转身,看见林宇举着的游标卡尺,快步走回来。
两人凑在一起看刻度,陈默的眉头慢慢拧成结:"这批次的铸铁毛坯......"
"可能退火没做好。"老刘不知什么时候又折了回来,他弯腰凑近看,枯瘦的手指轻轻划过那道划痕,"受力不均的话,跑两千公里就得换环。"
车间的灯突然闪了闪。
林宇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一声轻笑。
难题从来就没断过,但没关系——解决一个,就离星火轿车更近一步。
他把活塞环重新放进铁盒,盖上盖子时听见"咔嗒"一声,像某种承诺落了地。
明天,他要去翻仓库的废钢堆;后天,他要和陈默重新核算退火工艺;大后天......
"走啊。"陈默拍他后背,"先去食堂,老张说留了锅包肉。"
林宇站起来,跟着发小往外走。
经过那台卡车时,他伸手摸了摸发烫的机盖。
发动机的震颤透过掌心传来,像面小鼓,一下一下敲着他的骨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24L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