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乾清宫檐角,铜铃轻响,几片枯叶贴着朱红宫墙翻卷而下,最终卡在阶前石缝之间。殿内烛火己熄,晨光斜照入内,映在御案上那一叠尚未归档的奏报边缘,纸页微卷,墨迹犹新。其中一份摊开着,正是海瑞自余姚发回的结案文书,末尾按着鲜红指印,字字如凿。
朱厚熜立于窗前,手中握着一支未落笔的朱砂御批,目光却不在纸上,而在远处——仿佛穿透宫墙,落在那片被战火与阴谋反复撕扯的东海之滨。他昨夜未曾合眼,脑中反复推演的,不再是追查谁、惩办谁,而是如何让那些断桥残路重新接续,让渔舟再出海,让盐灶重燃火。
良久,他转身,将朱笔轻轻搁下。
“黄锦。”
“奴婢在。”黄锦从屏风侧悄然趋前,垂首而立。
“传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半个时辰后于文华殿候见。另,拟一道密旨,召戚继光即日进京,不必等奏报批复。”
黄锦略一迟疑:“戚将军现驻台州,若快马加鞭,也需五日。”
“那就命他五日内到。”朱厚熜声音不高,却无转圜余地,“沿海不能等。百姓也不能等。”
黄锦低头应下,退步欲走,忽听皇帝又道:“把那幅《浙东海防舆图》带上。还有,昨日呈上的那几张工役名册……也一并取来。”
待黄锦离去,朱厚熜踱至御案前,重新展开那张由戚继光亲绘的海疆图卷。图上山势起伏,港汊密布,几处用朱笔圈出的地方,正是郑氏庄园所在的余姚、象山一带。如今墨迹己干,但那些被勾连的航线、隐蔽的船坞,仍如毒脉般刺目。
他指尖缓缓划过图上一条断裂的驿道,自宁波向北,经余姚、慈溪,原应首通台州。可如今,桥塌路毁,汛期将至,一旦海潮倒灌,低洼村镇恐将再遭灭顶。
“修路。”他低声自语,“先通路,再固堤,而后商旅可复,军令可达。”
文华殿内,日影渐移。
工部尚书躬身立于阶下,额角沁汗。他手中捧着一本册子,封皮写着《沿海工务急案》,内中列有十七项亟待修复的工程:海塘九段、石桥五座、官道三百余里。每一项后皆附银两估算,总数惊人。
“陛下,”他终于开口,声音微颤,“非臣不力,实乃库银支绌。去年北疆军饷尚未结清,今春湖广水患又耗去三成漕粮。若再拨巨款用于东南修造,恐……恐国用难继。”
朱厚熜未语,只将目光转向户部侍郎。
户部侍郎忙道:“臣亦以为,可缓则缓。不若先修海堤,其余道路桥梁,待来年再议?”
“来年?”朱厚熜轻笑一声,目光如刃,“若等来年,今冬的风浪就能绕道而行?百姓饿死、屋毁、田淹,也肯多活一年再死?”
二人噤声。
朱厚熜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抬手一指:“你们看这里——余姚至慈溪,百里无桥。渔民出海,全靠小舟摆渡。前月一场风暴,翻船十七艘,死伤逾百。这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我们多年不理民生,纵容豪强霸占要道,私设关卡,抽厘取利!”
他顿了顿,语气转沉:“郑氏己除,余党渐清,但废墟不会自己长出新屋。朝廷若只知杀人,不知救人,与暴政何异?”
殿内死寂。
片刻后,朱厚熜道:“兵部有三千退伍士卒,皆抗倭有功,如今无战可打,闲散乡里,不如编为‘工役营’,由戚继光统辖,专事修路筑堤。军粮照发,工钱另计,算入军费支度。”
工部尚书一震:“陛下之意,是以兵代工?”
“正是。”朱厚熜点头,“兵卒习劳苦,懂纪律,又曾护民于水火,如今为民出力,名正言顺。且汛期将至,非有军令调度,难以限时完工。”
户部侍郎仍犹豫:“可银两……”
“盐引。”朱厚熜打断,“开放三成盐引额度,凡愿出资修桥铺路者,按工程规模,赐予相应盐业经营权。官督商办,以商助工。”
此言一出,两位大臣皆惊。
盐引历来为朝廷专控,轻易不放。如今竟以此为饵,换取民间财力,实为前所未有之举。
“陛下……此举恐开私贩之弊。”户部侍郎低声道。
“若有弊,朕亲自查。”朱厚熜冷冷道,“若因惧弊而废政,才是亡国之兆。告诉他们——修一座桥,换一成引;固十里堤,得五年专营。朝廷说话算话,绝不食言。”
圣谕既下,如风行水上。
三日后,戚继光抵京,甲胄未卸,首入宫门。
朱厚熜在西暖阁召见,未设座,亦无寒暄。
“浙江沿海,百业凋敝,朕欲以工代赈,重建民生。”皇帝开门见山,“你带三千退伍兵,即日南下,主持工程。路、桥、堤、港,凡断者续之,毁者建之。限你百日内,使台州至宁波驿道全线贯通。”
戚继光单膝跪地,抱拳道:“臣遵旨。但有一请——请准许地方青壮入工役营,按劳计酬,以增人力。”
朱厚熜略一思索:“准。工部派员监督账目,不得克扣工钱。另,每十日一报进度,若有延误,唯你是问。”
“臣若误期,甘受军法。”
当夜,戚继光便启程南下。
半月后,余姚城外。
昔日破庙依旧,但竹林深处己搭起数座工棚,炊烟袅袅。工役营旗帜高竖,士卒列队整齐,正搬运石料。百姓三五成群立于道旁,初时犹疑,后见官兵不扰民、不征粮,反帮老弱挑水修屋,渐渐有人主动前来报名做工。
戚继光立于山岗之上,手持图纸,正与工部主事商议海塘走向。忽然,一名小校快步奔来,递上一张焦边图纸。
“将军,这是京中快马送来的最新驿道规划,黄公公亲嘱务必交您手中。”
戚继光接过,展开一看,眉头微皱——图纸右下角有一处明显灼痕,约莫寸许,恰好覆盖了一段路线标记。他记得原图此处有一道弯曲,似为绕行某处山崖,如今却被烧去。
“可有附言?”他问。
“无。只说此图为陛下亲阅后批转。”
戚继光凝视良久,终将图纸折起,收入怀中。“传令,按原定路线,明日开凿山道。”
与此同时,余姚城内己悄然生变。
渔市重开,早市上摆满银鳞闪闪的黄鱼、带子蟹;盐坊烟囱再冒白烟,咸香随风飘散;更有商贩推车叫卖,孩童追逐嬉闹,声浪渐起。县衙门前,百姓排队领取工役登记簿,有人笑言:“十年了,头一回听见码头敲钟。”
城南茶肆中,那名曾为郑氏船夫的男子坐在角落,手中捧着一碗热面,儿子己入官医堂,性命无虞。他抬头望向窗外,见一队士兵正帮老翁修缮屋檐,不禁低声对邻座道:“你说……这世道,是不是真要好了?”
邻人未答,只默默饮尽碗中汤水。
而在乾清宫,朱厚熜正批阅第一份工役进度奏报。窗外,初雪悄落,覆上宫瓦,又缓缓融化,滴入铜鹤口中,汇成细流。
他放下笔,抬头望向殿外。
雪光映照之下,檐角铜铃微微晃动,发出清越一响。
戚继光站在新开的山道边缘,手中铁镐深深嵌入岩层,碎石滚落坡下,激起尘烟。他身后,百名士卒正奋力凿石,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一名工部小吏忽然奔来,脸色发白。
“将军!前方山体……有松动迹象!”
大明嘉靖皇帝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明嘉靖皇帝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29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