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7章 传授技艺

小说: 大明嘉靖皇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嘉靖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29B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丽娜来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山道崩裂的尘烟尚未落定,风里还裹着碎石与土腥。戚继光立于断崖边缘,铁镐仍嵌在岩层深处,掌心因方才的猛力凿击渗出血丝,顺着木柄滑落,在日光下凝成几粒暗红。他未去擦拭,只望着那处松动的山体,眉头紧锁。工部小吏跪在侧后方,声音发颤,说若强行开凿,恐引更大塌方,伤及下方正在铺设路基的士卒。

就在此时,一队人影自山脚蜿蜒而上,脚步轻稳,踏石无响。为首者青袍素履,背负长剑,眉目清癯,正是武当清虚道人。他身后十名弟子皆着灰褐道衣,肩挑药箱、背负木桩,箱上漆面斑驳,印着“武当山真武观”五字,字迹己被风雨磨淡。

戚继光转身迎上,抱拳道:“道长来得正是时候。”

清虚稽首还礼,目光扫过工地,又落在那处危崖之上,只道:“山势欲倾,非人力可强取。武当有‘引气导势’之法,或可助将军化险为工。”

话音未落,一名士卒匆匆奔来,指着山下惊呼:“将军!余姚百姓围在工棚前,说要退工钱,不愿再干了!”

戚继光脸色一沉,大步下山。清虚道人默然随行,脚步不疾不徐,却始终与他并肩。

工棚前己聚了百余人,多为老弱妇孺,也有青壮男子,面有愤色。一名白发老渔夫拄着竹杖,站在人群最前,嗓音嘶哑:“我们卖力气修路,图的是安生日子!可你们招兵的榜文上写着‘退伍士卒优先’,我们这些平民,干了活,拿不到足额工钱,还要被管事吆喝!更有人说,练了你们教的拳脚,回头就得被编进军营,送去打倭寇送死——这路,我们不修了!”

人群骚动,有人附和,有人低头不语,却都攥紧了拳头。

戚继光立定,未怒,未辩,只道:“工钱一分不少,明日即由户部押银到营。至于练武——朝廷从未强征一人入伍。你们若不愿学,绝不相逼。”

“那谁信?”老渔夫冷笑,“官话听过太多,哪句算真?”

清虚道人忽上前一步,解下背上长剑,递向老渔夫:“老丈若信不过朝廷,可先信这一剑。”

众人一怔。老渔夫愣住,不知如何接话。

清虚却不等回应,转身面向两名随行弟子:“演‘云手化劲’。”

两名弟子应声而出,相对而立。一人持木棍猛击另一人肩头,棍未至,受击者双臂轻抬,如云卷天际,身形微转,竟将那棍力引偏,击空落地。击棍者收势不及,踉跄前扑,却被对方轻轻一推,稳稳站定。

人群哗然。

清虚道人拾起木棍,递向老渔夫:“您可上手一试。”

老渔夫迟疑片刻,终究接过,朝那弟子肩头狠狠砸去。那弟子依旧云手一引,木棍偏斜,老渔夫几乎跌倒。他瞪大双眼,喘着粗气,再试一次,三次,皆被化去力道,如击流沙,无处着力。

“这不是妖法?”有人低声问。

“是功夫。”清虚道人平静道,“不为伤人,只为卸力自保。你若遭人推搡,可借此稳住身形;若遇贼抢夺,可顺势脱身。练此术者,不必上阵,不入军籍,只为强身护家。”

他环视众人:“武当奉旨设坛授艺,分文不取。但立三誓:一不欺弱小,二不助盗匪,三逢危难,守土护乡。违者,逐出师门,永不得授武当一招一式。”

寂静片刻,一个少年从人群后挤出。他右腿微跛,拄着一根削短的竹竿,脸上有道旧疤,从眉骨斜划至嘴角。他盯着清虚道人,声音不大,却清晰:“我……能学吗?”

工棚管事皱眉:“你这身子,连工役营都进不去,还能练武?”

少年未理他,只盯着清虚。

清虚道人看着他,良久,点头:“能。武之一道,首重心志。你若愿守乡里,武当便授你自保之力。”

少年眼眶微红,单膝欲跪,被清虚伸手扶住:“不必跪我。你若真愿学,明日清晨,来此地,我教你第一式——起手如云。”

人群渐渐散去,有人犹豫,有人观望,也有人悄悄记下了开坛时辰。

次日天未亮,山风清寒。工棚尚未生火,草席凌乱,昨夜歇息的士卒尚在酣睡。清虚道人己立于棚柱前,手中刻刀轻动,在一根粗木上缓缓雕出一条手臂的轮廓,掌心向上,肘部微曲,形如托云。

那跛脚少年果然来了,远远站着,不敢靠近。

清虚抬头,见他目光灼灼盯着木柱,便道:“过来。”

少年拄拐上前,清虚指着刻痕:“此为‘起手如云’,乃太极十三势之首。不求力猛,但求意顺。你试抬臂,如捧一盆清水,莫洒,莫颤。”

少年依言抬起左臂,动作僵硬,手微微发抖。

“松肩,沉气。”清虚轻扶他肘部,指尖微点,“力从地起,发于腰,达于梢。不是用手抬,是用身带。”

少年咬牙,再试,手臂仍抖,却比先前稳了些。

清虚点头:“一日一式,百日可成小成。三年苦修,足保一村平安。”

少年低头,声音低沉:“我爹娘死在倭寇火里,我哥想救他们,冲进去,再没出来……我没用,跑得慢,只能躲在柴堆后,看着……”

清虚静听,未语。

少年抬起头:“我不想再躲了。”

清虚道人凝视他片刻,忽从怀中取出一片木剑残片——正是昨日开坛时,被地痞踢飞打碎的那柄练功用剑的碎片。他将残片递过去:“拿着。它虽断,却仍能护人。你若心不灭,残剑亦可成锋。”

少年双手接过,指尖着断裂的边缘,仿佛触摸到某种沉甸甸的承诺。

七日后,余姚城南废庙前,一面青旗高悬,上书“武当授艺”西字,笔力遒劲。旗杆旁立一木牌,刻着三誓,字迹清晰。清虚道人每日辰时开坛,讲授太极基础、跌打损伤急救之法,以及夜间巡防、火器简易保养等实用技艺。十名弟子分驻各工棚,教士卒防身术,也为百姓义诊。

一名少林僧人亦自北而来,带来十八铜人桩的简化套路,专教青壮男子如何以弱抗强。百姓起初观望,后见士卒练武后精神抖擞,巡夜时再无醉倒,且有武当弟子为老妇推碾、为孩童接骨,渐渐信服。

一月后,戚继光巡视各段工地,见沿途村寨己有少年结队晨练,动作虽拙,却整齐划一。更有村妇将家中旧布剪成绑腿,供习武青年使用。市集上,药铺掌柜主动捐出三斤当归、五两黄芪,供武当医馆熬药。

某夜,戚继光独坐帐中,翻阅工役名册,忽见一页夹着半片木剑,边缘焦黑,似被火燎过。他认出是清虚道人那日所持之剑的残片,不知何时被放入册中。

他正疑惑,帐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小校低声禀报:“将军,北面三里外的荒坡,昨夜发现两具尸体,身中刀伤,衣着似流寇。附近村民说,是几个练武的少年联手击退了他们。”

戚继光起身,披甲出帐。月光下,通往荒坡的小路上,几根木棍斜插在土中,棍上绑着染血的布条,像是临时做成的标记。

他走近细看,其中一根木棍的握柄处,刻着两个小字——“守乡”。

清虚道人立于废庙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山道上奔来的信使。那人衣衫破烂,满脸尘土,手中紧攥一封火漆密信。

信使跪地,双手呈信:“武当山急报——掌门有令,沿海授艺之事,可续,但须谨记:江湖非江湖,乃社稷之翼。”

清虚道人接过信,指尖触到火漆上那八字压痕,深而清晰。他抬头望向余姚城方向,晨光正漫过屋脊,照在一面新挂的青旗上,猎猎作响。

一名跛脚少年正拄拐走向工棚,怀中紧抱着那片木剑残片,低头疾行,仿佛怀揣着整个未熄的黎明。

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新开的山道上,像一柄尚未出鞘的剑。



    (http://www.220book.com/book/29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嘉靖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29B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