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之下,我们以汗为墨,植绿成诗,铸就坚韧不拔的军魂。
在砚山那片辽阔而苍茫的土地上,岁月悠悠,见证着一场场无声的蜕变。我,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心中藏着无数关于这片土地与这群军人的故事。
自机场绿化工程的号角吹响,砚山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那时,跑道、备份道和中联络道及停机坪,如同冷峻的钢铁巨人,静静地躺在这片红土之上,而其余之处,则是赤裸裸的红土,光滑而坚实,却也隐藏着风沙扬尘的威胁。
六六年的雨季,如期而至,带着生命的希望与挑战。全站上下,从场务连到汽车连,再到各个单位,人人皆兵,共赴这场与自然的较量。我们穿着雨衣,低着头,与风雨为伴,与红土为敌。多数人光着脚丫,在泥泞中穿梭,因为解放鞋己被泥巴紧紧包裹,而塑料凉鞋,则成了少数干部的“奢侈品”,在阳光下闪烁着些许得意的光芒。
我们的任务,是将生命之绿播撒在这片荒芜之上。草皮,从场外荒坡一块块采来,又一块块铺在的地面上。路边的桉树苗,营区内的冬青树,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大自然的考验并未停止。老乡的牛群猪群,不时在公路上闲逛,对树苗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放弃,一次次重新栽种,一次次精心呵护。
记得那次,作者“牵手佳诺”推荐阅读《从军十八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昆指的一位官僚领导来访,或许是为求生动,又或许对砚山有所偏见,他竟断言:“砚山场站一年只栽活一棵树,还是水池边的。”这话,像一把利刃,刺痛了我们的心。但我们没有反驳,只是用行动证明给他看。如今,各连队的菜地郁郁葱葱,营区周围冬青成围,桉树成荫,汽车连、警卫连、场务连的公路两边,都己是绿树成荫。那些曾经的质疑,早己被满目的绿色所淹没。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连队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黑白电视机的出现,虽然画面并不清晰,却也是大家难得的娱乐。那是我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
而那块水泥球场,虽然质量不高,却是我们心中的骄傲。用卖花生的钱买来的水泥,混合着开远水泥厂的烟囱灰,一点点铺设而成。每当夕阳西下,那里便成了我们挥洒青春、享受欢乐的地方。
在昆指范围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在祥云,住在蒙自,玩在巫家坝,艰苦奋斗在砚山。”的确,砚山以其边远、分散、交通不便、山散洞多、场区广大、水电短缺的特点,名列全国机场之首。但正是这样的环境,锻炼出了一批又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热血军人。
在砚山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与困难共舞,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那些关于栽草植树的故事,那些关于艰苦奋斗的日子,都化作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砚山,给了我们可贵的资本,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容面对,勇往首前。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