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人来说,战友情是岁月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离别越久,思念越浓。八一,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散落天涯的战友们紧紧相连,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一场情感的盛宴,承载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与深厚情谊。
退伍时,那些铮铮硬汉也忍不住泪眼汪汪,他们留恋自己成长的军营,不舍陪伴自己的战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如潮水般汹涌。终于,在我离开部队 23 年后的 2008 年,思念再也无法忍耐,我踏上了回云南的旅程。战友翟明照自驾车,带着我去见最想见的人和地方。八一前夕,曾任站长的马利仁和军需处长施胜忠把转业后留在昆明就业的砚山场站战友聚在一起庆八一。当我走进那个聚会现场,看着一张张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久别重逢的欢乐瞬间弥漫开来。
互联网和交通日益发达,战友间的联系和走访愈发频繁。2016 年八一前夕,正值场站建站 50 年,多情重义的战友孙建平把曾在砚山场站战斗生活过的战友邀约到株洲,举办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别后战友聚会庆八一。从 1948 年到 1982 年不同年度入伍的西百多名战友,从祖国的西面八方赶来。大家穿着统一的衣衫,背着统一的挂包,列队、点名、唱歌、开饭,仿佛时光倒流,“一日生活条令化”的当年场景生动再现。之后,大家一同前往韶山,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献花篮、敬军礼。那庄重的仪式,让每一个战友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许中,这次相聚注定会成为每个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告别株洲后,我与战友杜海洲、冯云岗一路奔波前往山西平陆。当见到那些阔别多年的平陆战友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曾经的小青年如今己头发苍白、满脸皱纹,但那英俊豪迈的军人之气依然刻在脸上。大家为能在脱下军装之后还能在故乡一起过八一而格外兴奋。说起部队的事,即使平时不善言辞的战友也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是关羽的故里,人们把“义”字看得比什么都重,战友情在这份侠义中更加深厚。
接着,在范少端战友的陪同下,我们一路北上,首赴雁门关外、平型关脚下的浑源。在这里,我见到了几十个与我在砚山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我没有去看山看景,而是走进了十多个战友的家。看着他们儿孙满堂,聊起当年的人和有趣故事,大家谈笑风生,作者“牵手佳诺”推荐阅读《从军十八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八一这天,战友穆勇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庆贺活动。穆董的儿子利平经理亲自开着宝马,由老战友刘志仁、米向珠、李廷友陪同我们到内蒙草原出游。这里曾是杨家将、穆家女驻守边关保家卫国抗击北匈的战场,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苏修陈兵百万、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时我军重点设防的前沿阵地。如今,这里风平浪静、风和日丽,一派和平发展的景象。正逢八一,我们这些驻守西南边陲多年的老军人来到北方边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仿佛有一种将军前沿视察防务的感觉。
中午,我们在一个帐篷式的大园餐厅就餐。喝着马、酥油茶,吃着手抓羊肉,用穆董自家酿造的纳尔松美酒干杯。酒店服务员按照蒙族人的习俗,一次又一次地唱着歌向我们敬酒,那热情让“不喝也得喝”。号称挺能喝的范少端都被喝得满脸通红,舌头都不利索了。这时,隔壁大厅的一个战友聚会得知我们一行都是老兵,赶忙进来敬酒。看到头发全白的我,他们一口一个“首长”地敬个不停,让我接应不暇。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军人之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说对方当过兵,距离就会瞬间拉近。当年战场上,建制打散了,陌生的战友也会拥职务高或资历老的人为领导,继续并肩战斗,这种习惯仿佛己成为不成文的规定,是军人独有的特质。在这个不期而遇的场面,我又当了一阵子“首长”。
晚上九点多,我们返回大同。战友穆勇一定要我们重新回味一下云南的味道,于是驱车百十公里到怀仁去吃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夜十二点多返回大同,大家谁也没有睡意,一首聊到天快亮才散去。
这个八一,我们没穿军装,但想的说的全是当兵时的事。我们这些当年一起奋战的老战友,欣赏着北疆的风光,品尝着云南的味道,回忆着年轻时的奋战岁月,看着今日的繁荣景象,感慨万千。这次小型相聚也是次年“大同蓝草原绿观光游”的预演。
2016 年的八一,就像一场拉练式的活动,我们长驱几千里,从中南到雁北,处处聚战友,处处都是战友情。这一年的庆八一,是最隆重、最难忘的八一,它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战友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