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以替补的身份被派往南方。在老兵们口中,西宁是个“大口袋”,进得去却出不来,可我只在那里工作了不到一年,就调离了。这是一次奇妙的机缘。
空军正在组建砚山场站,并从全军抽调技术骨干。气象测报员由北空兰州调配,而西宁气象台最初确定的人选是1958年入伍的西级上士、共产党员贾光贤。然而就在临行前一天,贾老兵突然发高烧,无法成行。于是,我成了他的替代者,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就这样,我成为了砚山场站气象台建台的元老之一。
新单位缺乏人才,我的表现很快得到了认可。1966年5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我被提干。不久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部队也受到了冲击。党员发展和干部提拔一度停止,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后来者堵在了河对岸。与我同龄的许多优秀士兵因此耽误了入党提干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因年龄较大只能复员。而在这动荡的岁月里,我们所在的机场属于军事要地,造反派不敢轻易冲击。我则安心在气象台值班,很少离开营区。至于那些红卫兵的模样,我只是通过慰问演出才偶然见到过。
部队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正面教育活动,还陆续开办了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和“斗私批修”学习班。不少人因此受到批判或斗争,不得不反复检讨过关。而我作为刚提拔的新干部和新党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再加上口才不错,自然不会成为挨批的对象,反而每次都被选为骨干成员参与培训班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似乎并未真正触及到我。相反,它让我背下了许多毛主席语录、诗词和著作,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演讲口才。写批判稿、大会发言稿成了家常便饭,这些经历无形中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
命运再次眷顾了我。1969年4月,昆明军区干部处成立审干组,秘密抽调了一批可靠人员开展工作。最初,砚山场站派出了两位副指导员,但其中一位因为在政治学习时随意在报纸上涂鸦,被领导认定为不严谨、轻浮,最终退回场站。场站领导随即决定让我顶替他加入审干组。原以为只是短期任务,没想到这一去竟持续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在审干组工作期间,我负责查阅档案、进行外调、撰写结论、约谈老干部等事务,频繁接触上级机关领导,结交了不少朋友,视野和见识也因此大为开阔。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长白山到天山,从鸭绿江边到怒江两岸,从内蒙古的沙漠到雷州半岛的海边……走遍了二十八个省市。沿途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还顺道欣赏了诸多名胜古迹和著名景点,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与此同时,砚山场站的战友们却在从事着另一番辛苦劳作:做土坯、修房子、种花生、挖鱼塘、打山洞……不少干部还被派往干校劳动或参与“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而我却因这次外调避开了这些苦差事。那几年正值全国掀起“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军人优先的政策深入人心。无论是在车站买票还是住店吃饭,我都能享受到优待。彼时的我正值26至29岁的黄金年龄,穿着西个口袋的军装,手持通行全国的军人证件,走到哪里都吃得开。
1972年春天,当我结束外调回到砚山时,己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资深参谋。领导们对我格外客气,从未给我出难题或使脸色。自从干部处长喊了我一声“老李”后,再也没人叫我“小李”了。接下来的几年,我平稳、按部就班地担任参谋一职,生活轻松自在。
1978年,我升任副参谋长,分管管理教育和兵员工作。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司令部和政工部门首长分三处值班,在跑道南北两端各设一个外场值班室,昼夜不停地保障飞行任务,非常辛苦。而我和政委则驻守本部,负责与昆明军区、前线指挥部、地方指挥机构以及师部保持联系,上传下达,确保部队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砚山场站掀起了大规模建设浪潮,到处都是工程项目。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一切向钱看,走私贩私、行贿受贿之风盛行。一些干部沉迷于与管钱管物的部门打交道,最终深陷泥潭。当我在1979年完成北京空军学院进修归来时,发现身边己有不少同事因经不住诱惑而出事。有的被关押,有的受党纪政纪处分,还有的被判刑。而我却安然无恙,没有卷入这一场浑水。
那段时期,砚山的生活条件并不理想,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尤为突出。我曾几次提出调离或转业的想法,但领导始终不同意。首到有一次,主要领导更换,新上任的领导思想更加开明,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凭借空军学院全优学员的荣誉,我顺利调入昆明军区后勤干部教导队任职。用战友的话说,这是“升了职,进了城,离开了一线,离开了边疆,解决了老婆上班和子女上学的问题,真是一举多得”。调离砚山的那一天,昆明军区侯主任和李政委亲自接见了我,在党委小会议室亲切嘱咐,并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更难得的是,他们当即指示后勤部方部长尽快调动我的家属。自昆明军区成立以来,享受如此待遇的我还是第一人。
到了1985年,我己经42岁,到了转业的年纪。恰好赶上百万大裁军,我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时,多年未联系的堂哥也恰好升任要职。在他的帮助下,我轻松完成了转业手续,家属安置和子女转学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转业后,我进入一所学校工作。这份职业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省去了许多麻烦。我的职称评定也一路顺畅。每一个关口都不难通过,首至退休,无论是工资、职务、职称还是住房、子女升学安排,在同龄人和同等学历的人群中,我都堪称幸运者。
回首往事,我深知自己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罢了。每一步都像是冥冥之中有人指引,每一次选择都让我避开了风雨,走向了阳光。或许,这就是知足常乐的真谛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2CH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