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京城的灯火映在窗棂上,林婉娘坐在书房中,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蝗灾波及的区域,密密麻麻的红点如同一场未愈的伤口。
她轻轻着纸张边缘,目光沉静如水。
“林姑娘。”随从低声禀报,“工部那边又送来新的水泥订单,说是西北战事吃紧,急需加固城防。”
她接过信件,略一扫视,便搁在一旁。
“我知道了。”她淡淡应了一声,转身走进屋内。
屋外风起,吹动檐角铜铃叮当作响。
第二日清晨,林婉娘便启程返回柳溪县。此行的目的不仅是查看补种准备情况,更重要的是安抚民心,确保抗蝗成果不会功亏一篑。
一路上,田野间残留的枯叶与焦土诉说着这场灾难的惨烈。村庄里,许多百姓仍在清理田地,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担忧。
她刚踏入村口,几个熟悉的面孔便围了上来。
“林婶儿,蝗虫是走了,可这地都快干裂了,还能种出庄稼吗?”一个老农满脸愁容。
“是啊,现在种下去,怕是秋收都没指望。”另一个年轻汉子也附和道。
林婉娘环顾西周,见众人神色黯然,便温和一笑:“大家别急,我这次回来,就是为了带大家走出困境。”
她将早己准备好的方案摊开,详细讲解了系统提供的晚种作物种类以及种植技巧。
“这些作物耐旱、生长期短,只要咱们齐心协力,秋收时依旧能有收成。”她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信心的光芒。
村民们听得半信半疑,但林婉娘的态度让他们心中稍安。
然而,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种子短缺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市面上几乎买不到足够的稻种和麦种,许多村民家中留存的种子也不多。
“这样吧。”林婉娘思索片刻后说道,“我这边还有一些储备,可以先拿出来给大家用。另外,咱们也可以发动村民收集各家各户剩下的种子,集中调配使用。”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她便组织了一次全村大会,号召大家贡献剩余的种子,并承诺会按比例分配,确保公平公正。
起初,仍有不少人犹豫不决。
“万一我们家的种子拿出去,别人家用了反而丰收,我家却颗粒无收怎么办?”一位妇人迟疑地开口。
林婉娘耐心解释:“咱们是一个村子的人,只有大家都有收成,日子才能真正好起来。我可以立下字据,保证每一家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她的诚意打动了众人,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主动献出自家珍藏的种子。
接下来几天,林婉娘亲自带领大家翻整土地,教他们如何松土、施肥、播种。有些老人对新方法不太适应,她便一遍遍示范,手把手教导。
“不是说老方法不行,而是现在的环境变了,咱们得跟着变。”她在田边一边操作一边说道。
太阳炙烤着大地,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
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死气沉沉的田地开始焕发出生机。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仿佛预示着希望的到来。
然而,就在大家逐渐看到曙光时,一个新的问题悄然浮现。
“林婶儿,我发现有些地方的苗长得特别慢,是不是土质有问题?”一名年轻的小伙子跑来汇报。
林婉娘闻言,立刻前往现场查看。果然,几块田里的幼苗明显比其他地块矮了一截,叶片发黄,似乎营养不良。
她蹲下身,仔细观察土壤状况,眉头微皱。
“这片地之前被蝗虫啃食得最严重,估计土壤养分己经被消耗殆尽。”她轻声自语。
“那怎么办?重新施肥?”小伙子焦急地问。
林婉娘摇头:“来不及了。我们可以尝试用草木灰混入泥土,加速养分循环。”
说罢,她立刻安排人手收集附近山上的落叶和杂草,堆放在田边进行发酵。
“等过几天,把这些腐熟后的草木灰撒进田里,应该能缓解当前的困境。”
她的冷静和果断再次让大家安心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补种的作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逐渐茁壮成长。林婉娘每日巡视田地,记录生长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她还组织了几位擅长烹饪的妇女,利用系统提供的食材制作一些增强体力的汤药,分发给参与劳作的村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她笑着对大家说,“咱们要打赢这场仗,靠的是团结和坚持。”
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际,某日傍晚,林婉娘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天空。
乌云压顶,空气潮湿闷热,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
“这天气……会不会有暴雨?”她喃喃自语。
身旁的小儿子牵着她的衣角,仰头问道:“娘亲,要是下雨了,我们的苗会不会被冲坏?”
林婉娘低头看着孩子担忧的眼神,柔声道:“不会的,只要我们做好排水沟,就不会让雨水毁掉辛苦种下的庄稼。”
话虽如此,她心里却隐隐觉得,这场雨或许不仅仅是自然现象那么简单。
她抬头望向远方,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这场蝗灾,真的只是天灾吗?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林婶儿!不好了!”一名村民气喘吁吁地跑来,“西边那片田,突然冒出好多小虫子,像是蝗虫的幼虫!”
林婉娘心头一震,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她迅速朝西边赶去,脚步坚定,眼神凌厉。
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http://www.220book.com/book/2EH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