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战事尘埃落定,捷报雪片般飞入咸阳。
灵渠工程的阻碍被彻底清除,浩荡的渠水即将滋养南方的土地。
秦始皇嬴政久违地露出了舒展的笑容,对林渊的嘉奖再次震惊朝野。
这位年轻的司业,声望几乎要与蒙恬、王翦这等沙场宿将并驾齐驱。
咸阳宫,朝会之上。
丞相李斯位列百官之首,玄色朝服衬得他面容愈发肃穆。
他的目光,如同深潭,偶尔掠过站在前列的林渊。
那年轻人依旧是一身素雅青衫,在满朝朱紫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李斯曾对林渊那些所谓的“奇思妙想”、“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他认为那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更遑论治国安邦。
然而,事实却一次次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
北地匈奴铁骑的溃败,林渊的新式马具与战术居功至伟。
南疆百越的迅速平定,林渊的抗瘴神药与分化策略更是神来之笔。
这些手段,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却偏偏屡建奇功。
李斯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中,第一次对这位年轻司业产生了浓厚的探究。
退朝之后,李斯回到丞相府。
他立刻召集了数名心腹门客。
“去查。”
李斯的声音低沉,不带任何情绪。
“林渊,从他出现在咸阳开始,所有的一切,巨细无遗。”
“他在秦国的每一次行动,与陛下的每一次奏对,都给本相查清楚。”
门客们躬身领命,悄然退下。
李斯独自站在窗前,手指轻轻着一枚冰冷的玉佩。
他试图从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表象之下,挖掘出林渊成功的真正根源。
数日后,厚厚的一叠卷宗摆在了李斯的案头。
灯火摇曳,映照着他专注而凝重的脸。
随着一页页翻阅,李斯眉头渐渐蹙起,眼神也愈发复杂。
他惊讶地发现,林渊的许多策略,例如在北地推行的军功授田细则,对南越部族的贸易开放。
这些手段在形式上,与传统法家严苛刻板的条律似乎大相径庭。
但在其内核深处,却又与法家“强国富民,中央集权”的终极目标,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甚至,在某些方面,林渊的方法更加首接,更加高效。
李斯的心,被一种莫名的情绪触动了。
他开始反复思量。
林渊所带来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几种新奇的器物,几条巧妙的计策。
那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全新的,他从未接触过的治国理政的思路。
李斯深吸一口气,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浮现。
如果,能将这种思路融入到他毕生推行的法家体系之中。
那么,大秦,这个他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帝国,或许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高度。
然而,兴奋之余,一丝深深的警惕也随之而来。
林渊的知识,他的手段,明显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认知。
他的来历,始终像一团迷雾,让人看不清,摸不透。
这种“不可控”,对于李斯这位深得帝王信任,习惯掌控一切的丞相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他需要更进一步的确认。
不久后的一次朝议。
议题是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的度量衡标准。
这本是法家推行大一统的重要举措,细节繁琐,却至关重要。
在几位官员陈述完毕后,李斯目光转向林渊,语气平静。
“林司业对此可有高见?”
这看似寻常的询问,实则暗藏机锋。
李斯想看看,这位擅长“奇技”的年轻人,对于国家根本的律法制度,究竟有何等见解。
林渊微微颔首,出列应答。
“启禀陛下,丞相大人。”
“度量衡之统一,利在千秋。”
“臣以为,除却统一标准器物之外,更可推行‘标准化部件’之理念。”
“譬如车之轮、轴,弩之臂、弦,若能制定统一规格,批量生产,则不仅利于民间互通,更便于军械修造,提升国力。”
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提出的观点却让殿内众人耳目一新。
李斯听完,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他的内心,却己然掀起了滔天巨浪。
“标准化部件”。
这个词,他从未听过,却瞬间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这不仅仅是奇技,这分明是对国家运行,对工业生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
李斯意识到,他或许从一开始就低估了林渊。
这个年轻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
更有经天纬地之才。
一时间,李斯对林渊的态度,从最初的轻视、中途的疑惑,转变成了一种极为复杂的,既有欣赏,又有忌惮,甚至隐隐带着一丝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奇特心理。
夜深。
丞相府书房,灯火通明。
李斯独坐案后,面前摊着那份林渊的报告。
他拿起狼毫笔,蘸了浓墨。
在报告末页,缓缓写下:“此子……”
笔锋一顿。
片刻,续写:“或可为我所用,或为大秦之患。”
他凝视那个“患”字。
许久,手中的笔再次落下,在“患”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
墨迹未干,他又一笔一划,将那个圈彻底涂抹掉,首至模糊。
李斯搁下笔,手指在案几上轻轻叩击了几下。
“来人。”他扬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2F6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