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西年盛夏,许昌城热浪蒸腾,蝉鸣聒噪。望云楼前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偶尔有行人匆匆掠过,扬起阵阵尘土。然而这座许昌城最神秘的楼阁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 雕花木窗半掩,竹帘在穿堂风中轻轻晃动,案头冰鉴散发的寒气,稍稍驱散了几分暑意。
刘文刀正伏案整理冀州之战后的情报总结,忽有侍卫疾步而入:“阁主!荀令君到了!” 话音未落,一阵清朗的笑声己从门外传来:“刘阁主忙于要务,可是怠慢了老友?”
刘文刀急忙起身相迎,只见荀彧身着一袭月白色广袖长袍,腰间白玉环佩叮咚作响,手持湘妃竹骨折扇,风度翩翩立于门前。这位曹操帐下首席谋士,眉目间透着儒雅,却又暗含不怒自威的气势。“荀令君大驾光临,刘某有失远迎!” 刘文刀拱手行礼,心中却暗自思忖,荀彧此来,定不简单。
宾主落座,侍女奉上凉茶。荀彧轻抿一口,目光扫过墙上密密麻麻的舆图和案头堆积的竹简,赞叹道:“早闻天枢阁情报网遍布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冀州之战,刘阁主的情报周旋,助曹公允得此大胜,彧实在佩服。”
刘文刀谦逊一笑:“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荀令君过誉了。”
“刘阁主不必过谦。” 荀彧放下茶盏,神色变得郑重,“彧此来,一是致谢,二是…… 想与阁主讨教些治国安邦之策。如今天下大乱,曹公所图者大,若想成就霸业,还需广纳良策。”
刘文刀心中微动,沉吟片刻后道:“既蒙荀令君垂询,刘某便斗胆首言。依刘某之见,当务之急,在于稳固后方。曹公所控之地,历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若能推行屯田制,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既可解决粮草之忧,又能安定民心。”
荀彧眼神一亮,折扇重重拍在掌心:“妙!此策与我所思不谋而合!只是具体如何施行,还望阁主详细指点。”
“屯田之法,可分民屯与军屯。” 刘文刀走到舆图前,指着许昌周边区域,“先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之地,设立屯田区。官府提供耕牛、种子,收成按比例分成。如此一来,百姓有了生计,官府也有了稳定的粮草来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但需注意,屯田官吏的选拔务必严格,防止贪污腐败,坏了大计。”
荀彧连连点头,迅速掏出笔墨,将要点一一记下。待刘文刀说完,他又问道:“如今主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名分,却也招致各方不满。依阁主之见,该如何把握分寸?”
刘文刀沉思良久,缓缓道:“‘挟天子’是柄双刃剑。用得好,可名正言顺号令天下;用得不好,便会成为众矢之的。荀令君不妨劝主公,对外以天子名义广纳贤才,对内则暗中发展势力。凡事以天子诏书为据,却又不可过分限制天子,以免落人口实。简而言之,便是‘尊天子而自掌实权’。”
这番言论,让荀彧震惊不己。他盯着刘文刀,仿佛重新认识了眼前之人:“刘阁主之见,远超常人!彧辅佐主公多年,虽也有此想法,但从未如此清晰透彻。今日一席话,令彧茅塞顿开!”
夜色渐深,望云楼内烛火摇曳。两人越谈越投机,从军事战略谈到民生治理,从用人之道谈到外交谋略。刘文刀凭借现代战略思维,提出 “建立情报分析体系,提前预判局势”“重视水军建设,为日后南下做准备” 等建议,每一条都让荀彧赞叹不己。
当更鼓声传来,己是子时。荀彧放下笔,眼中满是欣赏与期待:“刘阁主大才,若能为曹公允效力,何愁大业不成?不知阁主可愿出山,与彧一同辅佐主公,平定天下?”
刘文刀心中早有盘算。曹操势力日益壮大,若能与之合作,天枢阁在乱世中也能获得更强的庇护。他起身郑重行礼:“荀令君如此赏识,刘某岂敢推辞。愿为曹司空效犬马之劳!”
荀彧大喜,上前握住刘文刀的手:“得刘阁主相助,如虎添翼!明日我便向主公禀报此事!”
送走荀彧后,刘文刀站在望云楼顶层,望着许昌城的万家灯火。今夜的交谈,不仅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更是天枢阁命运的转折点。他知道,从此刻起,天枢阁将不再只是一个情报组织,而将真正踏入这乱世的权力中心,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三国卖情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