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寒风如同厉鬼的尖啸,掠过黄河两岸的原野,卷起漫天黄沙。
在这肃杀的氛围中,官渡之战的阴云愈发浓重。刘文刀站在望云楼顶层,望着北方被沙尘笼罩的天际,眉头紧锁。
手中的密报虽己被反复研读,但他深知,仅仅知晓袁绍大军屯驻黎阳远远不够,要想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获取更精确、更核心的情报。
“启动‘暗网’计划!” 刘文刀对着心腹阿九沉声道。
所谓 “暗网”,是天枢阁最隐秘、最庞大的情报网络,由无数隐藏在各地的暗桩组成,他们身份各异,有的是袁绍军中的低级士卒,有的是粮草运输队的车夫,还有的是冀州城中的商贩,多年来一首潜伏,只等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随着指令下达,整个情报网络如同精密运转的机械,开始全力运作。
在袁绍的军营里,一名负责打扫营帐的小兵,每次经过将领议事厅时,都会刻意放慢脚步,将听到的只言片语默记于心;
押运粮草的车队中,车夫们借着休息的间隙,互相交换着沿途所见所闻;
冀州城的酒馆里,看似醉醺醺的酒客,实则竖着耳朵,不放过任何关于军队调动的消息。
半个月后,一份份珍贵的情报如同雪花般汇聚到望云楼。刘文刀亲自坐镇,与天枢阁的谋士们日夜分析整理。
案几上,竹简、绢帛堆积如山,舆图上被密密麻麻的标记覆盖。
终于,一幅完整的袁绍军队兵力分布图呈现在众人眼前:颜良率领三万精锐骑兵驻扎在黎阳城东,作为先锋部队,随时准备南下;
文丑统领两万步兵,负责守护粮草运输线;而袁绍亲自率领的五万大军,则驻扎在黎阳城中,作为后援。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摸清了袁绍军队的粮草运输路线。
乌巢作为最重要的粮草囤积点,每隔五日便会有一支千人规模的运输队从冀州出发,沿着官道前往乌巢。
运输队的行进速度、沿途的守卫布置,甚至是休息地点,都被详细记录下来。
“袁绍虽兵多将广,但并非无懈可击。” 刘文刀在密室中,对着天枢阁的核心成员分析道,“其一,颜良、文丑虽勇,但二人性格傲慢,素来不和,将领之间缺乏配合,战时极易出现混乱;
其二,乌巢粮草囤积点虽守卫森严,但西周皆是开阔之地,一旦遭遇突袭,难以迅速组织有效的防御;
其三,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良言,军心己然不稳。这些,便是我们的突破口。”
随后,刘文刀精心将情报整理成册,附上自己对袁绍军队弱点的分析和建议,准备送往曹操处。
但他深知,此次情报传递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不仅情报会泄露,还可能危及天枢阁在冀州的整个情报网络。
于是,他挑选了十名最为精锐的暗卫,分成五组,携带相同的情报,从不同路线出发,确保至少有一组能够安全抵达许昌。
在前往许昌的途中,暗卫们遭遇了重重险阻。袁绍的军队在各个关卡加强了盘查,稍有可疑之人,便会被扣押审讯。
其中一组暗卫在经过一处关卡时,被守关士兵怀疑身份,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暗卫们虽武艺高强,但寡不敌众,最终在拼死抵抗后,将情报藏于隐秘之处,全部壮烈牺牲。
好在其他几组暗卫凭借着高超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成功避开了危险,陆续抵达许昌。
曹操收到情报后,大喜过望。他立刻召集荀彧、郭嘉等谋士,在丞相府中展开紧急会议。
刘文刀也受邀参加,亲自为曹操等人讲解情报内容和袁绍军队的弱点。
“诸位请看,” 刘文刀展开绘制精美的兵力分布图,“袁绍将主力分散,看似稳扎稳打,实则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
尤其是乌巢,作为袁绍军队的命脉,一旦被摧毁,敌军必将不战自乱。”
郭嘉轻抚折扇,点头笑道:“刘先生所言极是。袁绍粮草运输路线固定,守卫虽多,但长途跋涉,难免懈怠。
若能派一支奇兵,趁夜突袭乌巢,烧毁粮草,袁绍大军必将陷入混乱。”
荀彧也补充道:“同时,我们可在颜良、文丑的防区设下伏兵,待乌巢起火,敌军必然军心大乱,此时出击,定能大获全胜。”
曹操听后,目光如炬,猛地一拍案几:“好!就依此计!天枢阁此次立下大功,待破袁绍后,必有重赏!”
在刘文刀的情报支持下,曹操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战略部署。
他亲自挑选五千精锐骑兵,由张辽、徐晃率领,秘密前往乌巢附近潜伏;又命关羽、张飞等人在颜良、文丑的防区设下重重埋伏。
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战,即将在这些关键情报的助力下,拉开序幕…… 而刘文刀,则继续坐镇望云楼,指挥天枢阁的暗桩们,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变化,随时准备为曹操提供新的情报支持。
(http://www.220book.com/book/2FY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