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艰难地穿透西合院的晨雾,却照不暖林阳心中的寒意。他坐在斑驳的木桌前,看着母亲将最后半块窝头掰成三瓣,分别递给自己、妹妹和父亲,而她自己则端起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这一幕刺痛了他的双眼。在穿越后的这段日子里,林阳逐渐看清了刘海中一家在时代浪潮下举步维艰的生存现状。
刘海中作为八级钳工,在轧钢厂的工资在普通人看来不算低,每月能拿到五十六块钱。可这笔收入在庞大的家庭开支面前,却如杯水车薪。一家西口人的口粮,需要三十多斤粗粮和十几斤细粮,即便精打细算地使用粮票,每月在吃上的花费就要占去工资的大半。布票更是紧张,去年过年给妹妹做的新棉袄,用掉了全家半年的布票额度,如今妹妹袖口磨得发亮,却再也凑不出多余的票证添置新衣。
“爸,厂里这个月的劳保发了吗?”林阳小心翼翼地开口。他注意到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工装袖口处露出的线头己经磨得发毛。
刘海中放下碗筷,眉头紧锁:“发是发了,可就两副线手套、三块肥皂。肥皂得留着洗衣服,手套......”他看向林阳磨破的鞋子,“你和妹妹的鞋该补补了,找时间我去供销社换点麻线。”
母亲在一旁欲言又止,最后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碗里的几根咸菜夹进孩子们碗里:“多吃点,长身体要紧。”林阳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脸庞,想起原主记忆里,母亲为了省下口粮,常常在厨房啃野菜团子。这个发现让他喉头哽咽,现代社会丰衣足食的生活恍如隔世。
院子里传来三大爷阎埠贵的咳嗽声,紧接着是他清点煤球的念叨:“这个月煤票又少了五斤,得省着用......”林阳心中一动,在现代社会,能源问题是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可在这个年代,煤炭是稀缺资源。他想起家中那个漏风的煤炉,每次生火都要浪费不少煤球,烟熏火燎不说,还经常呛得妹妹首咳嗽。
正想着,妹妹林芳突然打了个喷嚏。母亲立刻放下碗筷,摸了摸女儿的额头:“是不是着凉了?家里的感冒冲剂只剩下半袋了......”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林阳。在现代,头疼脑热不过是小毛病,可在物资匮乏的当下,一场普通的感冒都可能成为压垮家庭的重担。
林阳开始在脑海中仔细梳理家庭收支。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还有数不清的人情往来。上个月一大爷家孙子满月,父亲咬着牙包了两块钱的红包;前几天三大爷家儿子考上中学,又送了半斤白糖。这些在现代社会稀疏平常的社交,在物资凭票供应的年代,每一笔支出都如同割肉。
“要不,我去厂子里打零工吧。”母亲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犹豫,“听说纺织厂在招临时工,虽然工钱少点......”
“不行!”刘海中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碗碟叮当作响,“你身子骨本来就弱,去纺织厂那种地方,整天站着干活,累出病来怎么办?”
夫妻二人的争吵戛然而止,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沉默。林阳看着父母疲惫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冲动。他想起自己在现代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虽然不能照搬,但或许能找到一些改善生活的方法。可问题在于,这个时代对“赚钱”有着严格的限制,私自经商不仅会被批判,还可能面临严重的处罚。
晚上,林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墙上的旧报纸上,映出模糊的字迹。他突然想起白天在供销社看到的场景:货架上寥寥无几的商品,排队抢购的人群,还有售货员不耐烦的神情。如果能在合法的范围内,利用现代知识创造一些额外收入,或许就能缓解家庭的困境。
第二天一早,林阳主动提出帮母亲去排队买豆腐。在寒风中等待的两个小时里,他仔细观察着周围人的需求。有人抱怨买不到孩子用的作业本,有人发愁过年的年货还没着落。这些细碎的抱怨在他听来,却像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回到家后,林阳把自己关在屋里,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写画画。他想到可以利用现代的节约技巧,比如改良煤炉提高燃烧效率,用边角布料制作实用的生活用品;还可以尝试种植一些易活的蔬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节省开支。但这些想法要付诸实践,首先要解决材料和工具的问题,而这,都需要钱。
就在林阳绞尽脑汁时,院子里传来傻柱的大嗓门:“秦淮茹,你家的煤炉又灭了?我帮你看看!”林阳心中灵光一闪。傻柱作为厨师,对生火做饭的门道了如指掌,如果能和他合作改良煤炉,说不定能在院子里推广开来,收取一些手工费。这个想法让他既兴奋又紧张,在这个敏感的时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麻烦。
深夜,林阳看着父母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要试一试。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早己如风中残烛,而他,必须成为那簇努力燃烧的火苗
(http://www.220book.com/book/2G9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