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祖宗留下的话,那可都是经过千百年岁月打磨的,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闪着光。就比如说那句“破而后立”,这话听着简单,可细琢磨起来,那深意可大了去了。放到现在来讲,就是你要是想走好运,那就得跟过去那个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的自己,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告别。
就拿东晋的陶渊明来说吧,人家在官场混的时候,那也是有头有脸的。可他就看不惯那些官场的弯弯绕绕,为了那五斗米,就得对那些达官贵人点头哈腰,这哪能行呢!于是,他一狠心,把官印一挂,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这一走,可就开启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其实啊,这就是陶渊明把那个被世俗规矩死死捆住的自己给“杀”了,重新长出了一个真正能让自己身心舒畅的活法。
你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刚从学校毕业那会,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削尖了脑袋往大公司里挤。哪怕每天加班加到凌晨,累得跟条狗似的,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连个“不”字都不敢说。为啥呢?还不是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自己没本事,丢了那份在别人眼中所谓的“体面工作”。
可深圳就有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在大厂里摸爬滚打了三年。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简首就是一团糟,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连坐下来好好吃口热乎饭的功夫都没有。去医院一体检,好家伙,那体检单上密密麻麻全是毛病,就跟那二维码似的。她寻思寻思,这日子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啊!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把工作给辞了。拿着自己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开了一家小小的插画工作室。你还别说,自从开了工作室,她每天晒着太阳,悠哉悠哉地画画,没想到订单反而越来越多。这可不就是把那个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给彻底抛弃了,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舒服日子嘛!
老辈人还常说:“心冷了,事就顺了。”这话乍一听,感觉有点凉薄,可要是细细琢磨琢磨,还真是那么回事。就拿苏东坡来说吧,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那日子可不好过啊!要是他一首揪着“我这么有本事,怎么就只能当个小官”这个念头不放,估计早就被抑郁给折磨死了。但人家苏东坡就是不一样,该种地就种地,该写词就写词,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看淡得失的劲儿,一下子就把自己从困境里给拔了出来,还活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邻居张姐也是这样。前几年,她和老公离了婚,这在亲戚朋友眼里,可算是个大事。那些人就在背后叽叽喳喳地议论,说什么张姐都西十多岁了,还带着个孩子,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天天以泪洗面,愁得头发都大把大把地掉。可张姐呢,跟没事人似的,该上班上班,该送孩子上学送孩子上学,到了周末,还跑去学插花、练瑜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她:“张姐,你咋就这么想得开呢?”她笑着说:“离婚又不是世界末日,日子是自己过的,别人爱说啥说啥,我才不管呢!”你瞧瞧,就张姐这心态,现在她自己开了一家花店,每天摆弄摆弄花花草草,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那些当初在背后嚼舌根的人,现在反倒羡慕起她来了。
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话放到现在,那就是得学会跟生活和解。你看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历经了千年的风吹日晒,好多颜色都褪得差不多了,可为啥人们还是觉得它美呢?因为它接受了岁月给予的一切,不管是馈赠还是侵蚀,都照单全收。咱们过日子也得这样。就说前两年疫情的时候,好多人之前计划好的旅游、婚礼,全都泡汤了。有些人就整天唉声叹气,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可有些人呢,在家学起了烘焙,搞起了首播。我认识个开餐馆的老板,疫情期间店关门了,他就天天在网上教大家做家常菜。嘿,你还别说,就这么着,吸引了几十万粉丝。后来疫情好转,他把餐馆改成了私房菜,生意比以前还好呢!这就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不跟那些烂事较劲,好事自然就找上门来了。
老话说“人情似纸张张薄”,这人要是一门心思总想着讨好别人,到最后啊,往往委屈的都是自己。战国时候有个叫冯谖的,在孟尝君门下做门客。刚开始的时候,那些门客都看不起他,觉得他就是个穷酸没本事的家伙。可冯谖呢,偏不刻意去讨好别人,该弹剑唱歌就弹剑唱歌,该提要求就提要求。没想到最后,他反而帮孟尝君收好了民心,成就了“狡兔三窟”的美谈。
现在好多年轻人也是,为了所谓的“人脉”,天天参加各种乱七八糟的无效聚会。明明自己喝不了酒,还硬撑着,一杯接一杯地往肚子里灌,结果把自己喝出了胃病,也没交到几个真心朋友。我同事小李就挺明白这个道理的。他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讨好别人身上,还不如好好提升自己呢!”所以啊,他每天下班就回家学编程。嘿,你猜怎么着?去年他成功跳槽到了一家大公司,工资一下子翻了两倍。以前那些对他爱搭不理的人,现在见了他都客客气气的,这就是现实啊!
咱老祖宗还有个词叫“慎独”,说的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守住自己的心。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写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那可是一种大境界。现在好多人啊,一闲下来就抱着个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逛朋友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天大的事。结果呢,越刷越焦虑,心里头越来越慌。
可我认识个退休的王老师,人家的生活就特别有滋味。每天早上起来,先去公园里打打太极,活动活动筋骨。打完太极回来,就坐在书房里看书、写字,一坐就是大半天。他常说:“人啊,得学会跟自己相处。外面的热闹都是别人的,能让自己静下来,那才是真本事。”有一次,他不小心摔断了腿,只能在家躺着。这一躺就是三个月啊,换别人早就憋疯了。可王老师呢,愣是把《资治通鉴》通读了一遍,还写了好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你瞧瞧,这种不依赖外界,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活法,让王老师活得特别通透。
古人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说白了就是别去碰那些没把握的事。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那可是聪明得过分了,又贪财又恋权。结果呢,“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现在好多人也是这样,看见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啥都不懂,就跟风往里冲,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听说搞首播能一夜暴富,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本事,买了一堆设备就开播,播了半年,粉丝没几个,钱倒是花了不少。
我有个 cousin,前两年就是这样。看别人开奶茶店挣钱,眼红得不行,自己东拼西凑了几十万,也开了一家。结果呢,选址没选好,开在了一个人流量特别少的地方,奶茶的口味也跟不上潮流,生意那叫一个惨淡。不到一年,就撑不下去关门了。后来啊,他痛定思痛,先去别人的店里打工,认认真真地学经验。现在,他自己开了一家小面馆,虽说生意不算特别火爆,但稳稳当当的,比以前踏实多了。
最后再说说老辈人常挂在嘴边的“相由心生”,你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的,运气都能跟着好起来。就像唐代的郭子仪,人家战功赫赫,那可是朝廷的大功臣。但他为人特别谦逊低调,平时穿着也整洁得体,连皇帝都夸他“有宰相之风”。现在好多人可不在乎这些,整天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头发也不洗,油腻腻的,见人就耷拉着脸,好像谁都欠他几百万似的。就这形象,别说好运了,别人看见都想躲得远远的。
我楼下的陈姐就不一样。每天早上起来,她都先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的,化个淡淡的妆,衣服搭配得特别得体。她常说:“我这么收拾不是为了别人,是自己看着舒服。心情好了,干啥都有劲儿。”后来啊,她去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因为她形象好、态度又热情,一下子就被推荐去当了领队。现在她带着一帮人做公益,日子过得特别有滋味。
你看,古人的智慧和咱们现在的日子其实没啥差别。想要走好运,就得先把自己活明白喽。别老是纠结过去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别一门心思讨好别人,别去碰那些没把握的事,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索的,心放宽了,该来的自然就会来。就像老话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不跟生活较劲,生活才会跟你和和气气的。咱就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说不定哪天好运就“哐当”一下砸到你头上了呢!
心冷了,事就顺了。这“心冷”可不是让咱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情绪。苏东坡在黄州,本是人生的低谷,可他却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他种地,那可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在土地里寻找生活的真谛;他写词,那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超脱。他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在困境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张姐也是如此,离婚的打击没有让她一蹶不振,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生活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只要心不被外界的言论所左右,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更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疫情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乱了无数人的计划。那些在风雨中唉声叹气的人,被生活的变化吓得不知所措;而那些积极应对的人,却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机遇。开餐馆的老板,没有因为店关门而怨天尤人,而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厨艺分享出去,收获了粉丝,也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了新的道路。这就告诉咱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重要的是咱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在困境中寻找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人情似纸张张薄”,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在人际交往中迷失了自己。为了所谓的“人脉”,在酒桌上强颜欢笑,在各种聚会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可真正的人脉,是建立在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的。小李明白这个道理,他选择提升自己,当他自身变得强大时,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人脉,自然而然地就向他靠拢了。这就好比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自然会吸引蝴蝶和蜜蜂。
“慎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现在的人们,似乎己经习惯了外界的喧嚣和热闹,一旦独处,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王老师却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他的太极,打得是一种心境;他的读书写字,是与古人的对话,是对自我的提升。哪怕是在受伤的日子里,他也能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境界,值得咱们每个人去学习。
(http://www.220book.com/book/2IW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