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掠过青山村时,林小溪正蹲在灶台前调试新配的调料。土灶上摆着三个粗瓷碗,分别盛着特辣、中辣和微辣的酱汁,顾辰站在一旁往碗里添蒜末,深蓝布衫的袖口挽起,露出小臂上晒出的健康肤色。
“试试这个。”他忽然递来块烤得金黄的饼,上面抹着新调的微辣酱汁。林小溪咬了一口,辣意柔和,混着蒜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甜味:“加了蜂蜜?”顾辰点头,从兜里掏出张草纸:“昨儿去镇里查了《大众菜谱》,说甜味能中和辣味。”
林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菜,闻言轻笑:“当年你太姥姥做辣酱,总爱加勺麦芽糖。辰娃子这法子,倒和老辈人一个心思。”老人指尖的银顶针在阳光下闪了闪,“小溪,把后山的野蜂蜜取些来,保准比白糖更润。”
午后,林小溪在厨房熬制新辣酱,看顾辰在院子里编竹篾筐。少年指尖翻飞,竹篾在他掌心发出细碎的声响,忽然开口:“供销社的陈主任说,城里客人喜欢精致些的包装。”他指了指窗台上的辣油罐,“能不能像林奶奶绣香囊那样,给罐子做个布套?”
这个提议让林小溪眼睛一亮。她想起顾兰的刺绣手艺,立刻喊来少女:“兰兰,能不能在辣油罐上绣朵辣椒花?”顾兰点头,辫梢的红头绳晃成小扇子:“溪姐,我还能在布套上缝个小口袋,装花椒粒!”
改进后的辣酱罐很快赢得了顾客青睐。戴眼镜的作家先生摸着陶罐上的刺绣首赞叹:“这哪里是辣酱,分明是件艺术品!”王婶则拎着空罐来换购:“我家老头子说,这辣油配着你送的花椒粒,炖肉香得能飘三里地!”
林小溪看着货架上整齐排列的布套辣油罐,忽然想起食谱里的批注:“美食之道,在于用心。”她转头看向顾辰,他正蹲在墙角修补竹篱笆,深蓝布衫的后颈处露出一小截红绳——那是她去年送他的平安结。
“顾大哥,”她忽然开口,“咱们把菜单也改改吧。”林小溪翻开新画的插图,上面是香辣烤鱼配温和的莲子汤,“把辣菜和清淡菜分栏,再标上辣度,像你编竹筐那样分个粗细。”顾辰抬头,眼里映着灶膛的火光:“听你的,明天就去镇里买新账本。”
暮色降临时,农家乐推出了改良后的菜单。顾明举着新菜单跑前跑后:“溪姐说,微辣的烤鱼连虎娃都能吃!”少年的裤兜里露出一角彩纸,那是他帮顾兰收集的野花标本,准备绣在菜单封面上。
林爷爷蹲在灶台前添柴,吧嗒着旱烟袋:“辰娃子新砌的灶眼煨汤正好,你太姥姥的‘西季汤煲’总算有了用武之地。”老人膝头放着本《草药手册》,里面夹着晒干的薄荷叶,“明早我去挖些野生党参,给你炖排骨。”
顾辰从镇上回来时,怀里抱着个油纸包:“镇上新出的冰糖,你尝尝甜不甜。”他说话时,林小溪注意到他袖口补着块红布,是她今早匆忙缝的,针脚比往常歪了些。忽然想起什么,她从抽屉里翻出块碎花布:“帮我试试这个,做辣油罐套好不好看?”
两人凑在煤油灯下挑选布料时,顾兰抱着绣绷进来:“溪姐,我把小龙虾绣成了辣椒形状!”少女的绣品上,红亮的辣椒串着两只小龙虾,针脚细密得像真的在爬动。顾明探进头来,鼻尖上还沾着下午偷尝的辣酱:“溪姐,顾大哥说下周要带你去县城学新菜式?”
林小溪抬头看向顾辰,他耳尖泛红,低头整理竹篾筐:“县上办了个烹饪培训班,我和村长商量过,你去最合适。”他从兜里掏出张油印的课程表,“明天我陪你去报名,顺便买些冰糖回来。”
这一晚,林小溪在食谱里夹入片野薄荷,扉页写着:“十一月初八,改良了香辣烤鱼的辣度,顾辰说像我炒的菜——辣得过瘾,却留有余香。他帮我在菜单上画了辣椒图标,顾兰绣的布套刚好套在陶罐上。原来改进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像编竹筐一样,每根篾条都贴着老纹路,却能编出新花样。”墨迹未干,窗外传来顾辰和林爷爷讨论种植药材的声音,混着蟋蟀的鸣叫,织成一片温暖的夜。
土灶上的莲子百合汤还在煨着,顾辰忽然递来块烤红薯:“垫垫肚子,别饿坏了。”他指尖的温度透过红薯皮传来,林小溪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混着柴火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踏实。远处的打谷场上,顾明举着萤火虫灯笼跑过,光晕映在窗纸上,像极了太姥姥食谱里的插画。
她忽然轻笑出声,原来所谓调整,不是丢弃原本的味道,而是像这样,在辣油里加勺蜂蜜,在菜谱里添页插画,用顾辰编的竹篾筐装新收的野山椒,让每一次改进都藏着旧时光的影子。当顾辰帮她吹灭油灯,月光透过窗纸洒在灶台上,新腌的辣油罐布套上,顾兰绣的辣椒正朝着她笑,而身边的少年,正用他那双编竹篾、握锄头的手,为她撑起一片能容得下千滋百味的天空。
(http://www.220book.com/book/2JL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