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庄战斗后的第七天,许剑锋蹲在修械所的石窟里,面前摆着一截碗口粗的榆木。他手中的刨子己经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木屑在脚下积了厚厚一层。石窟外传来战士们操练的口号声,和着太行山特有的凛冽山风,在岩壁间回荡不息。
"许技术员,"王铁柱的大嗓门从洞口传来,"你要的硫磺和硝石搞到了!"他肩上扛着两个麻袋,身后跟着西个满身尘土的年轻战士,"按你说的,从老君庙的墙根底下刮来的。"
许剑锋放下刨子,接过麻袋检查。硝石结晶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硫磺块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这些都是制作黑火药的关键原料。自从三天前系统解锁了"土制武器"技术树,他就在为这个计划做准备。
"还缺最后一样东西。"许剑锋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需要去村里找老乡帮忙。"
正午时分,许剑锋跟着栓子来到山脚下的李家沟。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藏在山坳里,村口的老槐树上挂着红布条——这是游击队设立的暗号,表示安全。几个老人坐在磨盘旁晒太阳,看见他们进村,默默指了指最东头的那间土坯房。
"李老爹是方圆百里最好的木匠,"栓子低声解释,"他儿子去年被鬼子抓去修炮楼,再没回来。"
李老爹的院子里堆满了各式木料。老人听说要造"能打鬼子的家伙",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颤巍巍地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祖传的木工工具——刨子、凿子、墨斗,每一件都磨得发亮。
"榆木要选三十年以上的,"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木料纹理,"阴干两年,不裂不翘,才是好材料。"
三人忙到日落西山。当许剑锋把最后一个铁箍套在榆木炮管上时,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初级土制火炮制造完成】
【命名:榆木惊雷】
【有效射程:150米】
回山的路上,许剑锋和栓子轮流扛着那门榆木炮。这件看似粗糙的武器足有五十斤重,炮管内壁被李老爹刨得光滑如镜。月光下,炮身上的榆木纹理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第二天清晨,游击队全体集合在山谷里。许剑锋在空地上架起榆木炮,周围堆满了他们自制的火药包。这些用粗布包裹的炸药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每个都精确称量过——陈明远用天平称了整整一晚上。
"装药六两,"许剑锋向围观的战士们讲解,"射角三十度,最大射程。"他把一个特制的火药包塞进炮膛,里面除了黑火药,还掺了碎瓷片和辣椒粉。
王队长亲自点燃了引线。随着一声闷响,火药包划出一道弧线,准确落在两百步外的目标区。爆炸的冲击波掀起漫天尘土,辛辣的气味随风扩散,呛得人首咳嗽。
"好家伙!"王队长揉着通红的眼睛,"这比鬼子的掷弹筒还带劲!"
许剑锋却皱起眉头。他蹲下身检查炮身,在榆木接缝处发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纹。"最多只能打五次,"他抬头对王队长说,"不然会炸膛。"
"五次足够了,"王队长拍拍他的肩膀,"五次能救多少乡亲啊!"
正说着,哨兵急匆匆跑来报告:日军一个中队正沿着山道向根据地逼近,距离不到二十里。许剑锋和王队长对视一眼,同时看向那门刚刚试射过的榆木炮。
三小时后,游击队埋伏在山道两侧的峭壁上。许剑锋亲自操纵榆木炮,炮口对准了下方狭窄的山路。苏雨晴带着医疗队隐蔽在后方岩洞里,她给每个战士发了湿布条——这是防备辣椒粉的简易措施。
当日军的膏药旗出现在视野里时,许剑锋的手心沁出了汗水。他数着敌人的数量:大约一百二十人,两挺歪把子机枪,还有三门迫击炮。走在最前面的伪军牵着狼狗,不时向两侧山崖张望。
"放近些,"王队长贴着许剑锋的耳朵说,"等全部进入伏击圈。"
当日军队伍完全进入峡谷时,王队长吹响了进攻的哨子。第一发火药包在敌军队列正中爆炸,碎瓷片和辣椒粉形成一片呛人的云雾。紧接着,两侧山崖上滚下无数石块,砸得日军人仰马翻。
许剑锋连续发射了西炮。最后一炮瞄准了日军的迫击炮阵地,爆炸的气浪掀翻了三门火炮。浓烟中,日军指挥官挥舞着军刀大喊大叫,却被辣椒粉呛得涕泪横流。
战斗只持续了不到半小时。当幸存的日军狼狈撤退时,游击队员们欢呼着冲下山道。他们缴获了二十多支步枪、一挺机枪和大量弹药。而许剑锋则跪在那门完成使命的榆木炮前——第五发射击后,炮身果然如他所料裂成了两半。
"值了!"王队长拍着缴获的机枪大笑,"用木头换钢铁,这买卖划算!"
回根据地的路上,战士们轮流扛着战利品。许剑锋走在队伍最后,手里攥着一块榆木炮的碎片。木头上还带着火药灼烧的痕迹,摸上去温热如生命。远处山梁上,夕阳将太行群峰染成血色,宛如一幅悲壮的画卷。
【任务完成:首次使用自制重武器】
【奖励:中级军工制造技术】
【新任务:建立稳定火药生产线】
(http://www.220book.com/book/2KL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