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伯颜站在殿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忙碌修缮的城墙。昨夜忽必烈宣布改革决策方式的消息后,军中虽有疑虑,但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这一变化。毕竟,他们跟随的是一个能听进意见、愿意改变的君主。
忽必烈从殿内走出,神情比前几日多了几分从容。他望向伯颜,语气平静却坚定:“你昨日未言,可有什么想法?”
伯颜拱手道:“殿下此举,是为长远计。但若要真正凝聚人心,仅靠政令恐怕不够。”
“你说得对。”忽必烈点头,“我己命刘秉忠整理旧臣建议,并准备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文化融合之策。”
伯颜微微一怔:“文化融合?”
“不错。”忽必烈目光深远,“李璮之乱让我明白,单凭武力和新政,无法真正安定天下。蒙古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若不以文化为纽带,迟早还会生变。”
伯颜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殿下深谋远虑,属下愿全力辅佐。”
议事厅内,刘秉忠与史天泽等人早己等候多时。忽必烈步入正座,环视众人,缓缓开口:“今日召集诸位,是要商议一项新政策——文化融合。”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议论纷纷。几位保守派老臣面露疑色,其中一人皱眉道:“殿下,蒙古立国本靠祖宗之法,如今若大力引入其他文化,是否会动摇根本?”
刘秉忠微微一笑,接过话头:“大人所言不无道理。然则,历代兴衰皆因守旧而亡,因变革而盛。唐太宗广纳胡汉,终成盛世;宋太祖重用南士,奠定基业。今我大元疆域横跨万里,若只拘泥于一族一地之俗,恐难服众心。”
史天泽也道:“殿下推行新政,非为弃旧迎新,而是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如此,方能真正使万民归心。”
那老臣闻言,面色稍缓,但仍抱持谨慎态度。
忽必烈见状,沉声道:“我意己决。自即日起,设立文化交流中心,招募中原、西域、波斯乃至西方学者齐聚都城,共论治国之道。此外,还将举办文化节庆,鼓励各族通婚,让文化交融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厅内一时沉默,片刻后,赵璧率先表态:“殿下英明!此举若成,不仅可安抚民心,更能让西方贤才汇聚大元,共襄盛世。”
其余人虽仍有顾虑,但在刘秉忠等人的劝说下,最终也都表示支持。一场关于文化融合的讨论就此展开,忽必烈亲自参与其中,听取各方意见,气氛比往日更为宽松。
数日后,忽必烈下令拨款修建文化交流中心。选址定在皇城东侧的一片空地,原为贵族私宅,如今被收回用于国家用途。起初,当地贵族颇有怨言,认为这是削弱他们的特权之举。忽必烈亲自召见几位代表,晓以利害:“此地建成之后,不仅可吸引各地文人墨客,更能带动周边商业繁荣。你们既是皇亲贵胄,理应首享其利。”
贵族们听得心动,加之忽必烈承诺给予一定补偿,最终答应配合搬迁。工程随即启动,工匠日夜赶工,不到两月,一座恢弘的文化交流中心便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忽必烈颁布政令,鼓励蒙古人与其他民族通婚,并给予相关家庭免税、赐田等优待。此举在民间引发不小震动,尤其是部分蒙古贵族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这会削弱自身血统纯正性。忽必烈并未强推,而是通过朝廷宣讲、地方官员引导等方式,逐步化解阻力。
某日,忽必烈召见了几位来自中原的儒士,询问他们对文化融合的看法。一位年长儒士拱手道:“殿下此举,实乃千秋伟业。若能将儒家礼教与蒙古尚武精神结合,再辅以西方技艺、波斯艺术,则大元可成万世之基。”
忽必烈微笑颔首:“正是如此。我欲建一所学院,名为‘博雅书院’,专门教授西书五经、天文历法、律令制度及西方算术、医术等课程。你等若有志者,可入院任教。”
儒士们闻言,激动不己,纷纷跪谢恩典。
与此同时,宫廷也开始筹备一年一度的“万国节”。届时,各国使节、商人、艺人将齐聚都城,展示各自风俗。忽必烈特意安排了一场大型歌舞表演,由不同民族的舞者共同演绎,象征文化共融。
筹备期间,协调工作并不轻松。来自中原的乐师不愿与西域舞者同台,认为后者粗犷失礼;而西域舞者则觉得中原舞蹈过于柔弱,缺乏气势。负责此事的官员焦急万分,连忙上报忽必烈。
忽必烈听闻后,亲自前往排练现场,观看双方演出。他仔细观察,随后命人调整编排,将中原舞蹈的优雅与西域舞姿的豪放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当舞台再次亮起,众人皆为之惊叹。
“文化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忽必烈在朝会上如是说道,“我们不必舍弃自己的传统,只需学会欣赏彼此的长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万民一心。”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旋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密信悄然送至忽必烈案头。信中提及,在南方某些地区,仍有旧臣暗中串联,意图抵制文化融合政策。更有传言称,有人试图联络外部势力,借机煽动叛乱。
忽必烈凝视着信纸,眉头微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殿下……”伯颜低声唤道。
忽必烈缓缓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让他们来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