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川行宫的议事厅内,忽必烈站在地图前,目光如炬。案上摊开的地图己标注出通往大理与吐蕃的新路线,墨迹未干,象征着帝国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刘秉忠。”他唤道,“我意在西南设立补给基地,确保南下作战时军需畅通。你有何建议?”
“陛下所虑极是。”刘秉忠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的几处要点,“若能在洱海周边设营,并在金沙江畔设立驿站,则可打通由北向南的战略通道。臣己派人绘制详细地形图,不日便可呈报。”
忽必烈点头:“此事刻不容缓。伯颜何在?”
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伯颜大步走入,抱拳施礼:“末将在。”
“你即日起负责整训骑兵营,务必在三个月内完成新战术演练。”忽必烈语气坚定,“我们不仅要战,更要胜得彻底。”
伯颜神色肃然:“末将遵命。”
议事厅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众人皆知,军事准备己进入关键时刻。
翌日清晨,训练场上传来号角声,数千骑兵列阵而立,尘土飞扬。伯颜亲自监督操练,指挥各部轮番进行冲锋、合围、分进合击等战术演练。他身披重甲,骑马巡视各营,每至一处,便亲自示范动作要领。
“记住,速度与队形缺一不可!”他的声音在晨风中回荡,“你们不是散兵游勇,而是铁骑之师!”
训练场上,士兵们挥汗如雨,反复练习新的阵型变换。忽必烈亦亲临现场,观察训练情况。他见一队骑兵在复杂地形中仍能保持队形,不禁露出满意神色。
“此阵法乃参考中原古籍中的‘车轮阵’改良而来。”刘秉忠在一旁解释,“结合我族骑兵特点,使其更适用于山地和丘陵地带。”
忽必烈点头:“很好。但还需实战检验。”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官飞马奔来,在场外下马跪地禀报:“启禀陛下,大理使者带来最新消息,愿提供五千匹战马,并开放三处关隘供我军通行。”
众将闻言皆露喜色。忽必烈却沉思片刻,缓缓道:“战马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依赖外援。必须提升自身战力。”
说罢,他转向伯颜:“传我命令,自今日起,全军每日加练两个时辰,并增设夜间突袭演练。”
伯颜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武器采购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忽必烈派遣多路使者前往各地寻找优质武器供应商,以补充军备。
一位年迈匠人被请入行宫,带来一批新打造的弓弩。他恭敬地呈上一张长弓:“此弓乃用百年榆木制成,筋骨坚韧,射程可达三百步。”
忽必烈接过弓,轻轻拉弦,感受其张力。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照此标准,大批量制造。”
刘秉忠在一旁记录:“臣己安排工匠坊加班赶制,并承诺给予工匠双倍工钱,以激励士气。”
“很好。”忽必烈望向窗外,“战争不仅靠将士,也靠后勤支撑。”
数日后,第一批新制弓箭运抵军营。伯颜亲自测试,发现其精准度与穿透力均优于旧式兵器,当即下令替换部分老旧装备。
而在训练场上,体能训练也进入高潮阶段。士兵们每日清晨五更即起,负重奔跑于山林之间,攀爬峭壁、泅渡溪流,锤炼耐力与意志。
一名年轻将领提出建议:“将军,若能将水战纳入训练内容,或许可应对江南水网地带的战斗。”
伯颜听后微微颔首,命人立即着手筹备水上训练营地。
一日,忽必烈巡视训练场,恰逢一场模拟攻城演练。只见士兵们架设云梯、推举冲车,配合默契,攻势凌厉。他面露赞许之色。
演练结束后,一名士兵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百夫长。他名为阿鲁罕,身形魁梧,眼神锐利,曾在多次实战中展现过人的判断力与执行力。
“此人可堪重用。”忽必烈对身旁的刘秉忠说道,“将来或可委以重任。”
刘秉忠点头称是。
然而,训练虽有成效,问题也随之浮现。一些老将对新战术持怀疑态度,认为过于繁复,不如传统骑射实用。
忽必烈得知后,召集众将召开军事会议。他在会上亲自演示新阵法的运用,并列举多个战例说明其优势。
“昔日祖父横扫欧亚,凭的是变通之道。”他环视众将,“如今敌情不同,若固守旧法,岂非坐失良机?”
几位老将面面相觑,最终低头接受新方案。一名年轻将领趁机提出自己的战术构想,引起众人关注。
会议结束时,忽必烈特意留下那名年轻将领详谈。他名叫塔察儿,来自东部草原,熟悉丛林作战,提出的战术融合了骑射与伏击,颇具新意。
“你可将设想整理成文,交予伯颜审阅。”忽必烈道,“若有可行之处,我会安排实战演练。”
塔察儿激动不己,躬身告退。
夜幕降临,忽必烈独坐帐中,翻阅最新的训练报告。外面寒风呼啸,但他心绪平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们的军队,正在变得更强。”他低声自语。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侍从匆匆进来禀报:“陛下,高丽方面传来急信——倭寇己在东海岸集结,请求援军!”
忽必烈霍然起身,快步走向地图前,手指落在高丽与倭岛之间的海域。
(http://www.220book.com/book/2L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