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太学的晨钟撞碎薄雾时,百工堂的学子们正围着新制的龙骨水车。农家圣女用稻秆在沙盘上画出水渠走向,忽然指向角落的少年:"李狗剩,你说这水车若用齿轮传动,可省几力?"
少年蹭了蹭满是炭灰的脸,举起木齿轮模型:"回先生,若把首齿改成斜齿..."他的河南口音引来轻笑,却被秦明的掌声打断。"好!"镇国太师抚掌上前,袍角扫过地上的稻壳图纸,"明日便带你的模型去敖仓,试试能否灌溉盐碱地。"
这日黄昏,夏蝉巡视到方术院时,正见月璃望着铜候风地动仪蹙眉。"昨日陇西报震,可这仪器却未动。"女官指尖划过龙首口中的铜珠,"怕是机关还需改良。"夏蝉取出影卫专用的薄刃,在龙颚关节处轻削:"此处加片细盐,可减摩擦。"盐粒渗入缝隙,仪器果然发出轻微"咔嗒"声。
入夜后的太学灯火通明。秦明在经史阁批改策论,忽听隔壁传来争执。百工堂弟子捧着风车模型闯入:"太师!我们想改良盐坊的晒盐盘,可方术院说需先算日照角度..."
"拿来。"秦明取过算盘,竹珠碰撞声中算出一组数据,"卯时到申时,每时辰移动晒盘三尺。"他指向窗外的盐花灯,"就按灯影长度为记。"弟子们恍然大悟,正要退下,却见夏蝉抱着一摞竹简进来,最上面是新刻的《九章算术》。
"下月要考勾股定理。"她将竹简递给为首的弟子,银镯在烛火下晃出微光,"算不清日照,便制不出好农具。"
三日后,李狗剩的齿轮水车果然在敖仓见效。当清冽的渭水顺着新渠流入盐碱地时,围观的老农们跪倒磕头。消息传回咸阳,子婴当即下旨:"各郡县皆仿太学之制,设乡学、县学。"
然而非议也随之而来。博士官公孙敖在朝会上发难:"百工杂学,怎可与经史同列?昔年孔子..."
"孔子亦教六艺。"秦明打断他,展开一卷学生绘制的《农器图谱》,"此图己传至巴蜀,让刘邦旧部的屯田亩产增了两成。敢问公孙博士,圣贤书可曾教过改良耒耜?"
夏蝉适时呈上影卫密报:"齐地流民凭太学刊印的《种稻法》,在海边开垦出新田。韩信残部欲收买他们,却被百姓报官。"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噤声的老臣,"民心所向,正在此经纶智慧中。"
谷雨时节,太学举办首次百工大赛。李狗剩的齿轮水车对阵方术院改良的候风仪,经史阁弟子则献上《盐铁新论》策论。秦明与夏蝉并肩坐在评审席,看少年们争得面红耳赤,忽然想起初见时的烽烟岁月。
"你瞧那女弟子。"夏蝉指向前排,"是影卫从汉中救回的农家孤女,如今能背《商君书》。"少女发言时,颈间竟戴着枚玉蝉——是用太学奖励的稻壳琉璃所制。
大赛尾声,月璃捧着新制的浑天仪走来,仪身上刻着秦明与夏蝉的并肩像。"此仪可测星象,亦能计时。"女官笑道,"每到戌时,这对玉蝉便会指向咸阳西市的盐花灯。"
当夜,秦明与夏蝉漫步太学长廊。墙上的《盐铁论》壁画己被学子们添了新内容:有人在百工堂研磨精盐,有人用方术院的浑天仪观测农时。夏蝉忽然驻足,指着角落的题字——是李狗剩用炭笔写的"盐是白的,学问是亮的"。
"还记得在山洞里,你说影卫是冰块。"秦明握住她的手,袖中银哨与玉蝉轻触,"如今这些学子,倒像是被盐卤点化的豆腐,个个有了筋骨。"
夏蝉轻笑,抬头望向星空。太学的灯火与天上星辰相映,而远处的咸阳西市,盐花灯正次第亮起。那些光透过菱花窗,落在二人交握的手上,仿佛为这盛世的经纬,织就了最温暖的针脚。而这所由刀剑与智慧共同铸就的学堂,终将如播撒的稻种,在大秦的土地上,生长出永不凋零的文明之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2OG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