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00章 棋落西南烽烟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金陵城的天,一夕之间,风云变色。

仿佛一道惊雷在奉天殿上空炸响,云南沐家,那个世代镇守西南边陲、忠诚得如同磐石的勋贵世家,竟然反了!

“沐晟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十万,声称要迎回燕王、匡扶社稷!”

加急的军报被驿马跑死三匹才送入京城,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钢针,刺得满朝文武心惊肉跳。

早朝之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武将们面色铁青,文臣们交头接耳,恐慌如瘟疫般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蔓延。

“清君侧?好一个清君侧!”兵部尚书齐泰猛地出列,须发皆张,“沐晟这小子,分明是与燕王朱棣早有勾结,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陛下,臣请立刻发兵,调集京营主力,南下平叛,将其碎尸万段!”

“不可!”户部尚书黄子澄紧随其后,脸色煞白,“国库刚刚平复,京营主力若是尽出,北平空虚,北元残党倘若趁机南下,京师危矣!更何况,西南地势险要,瘴气弥漫,我朝大军远征,粮草转运便是天大的难题,稍有不慎,便会重蹈覆辙!”

“那该如何?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沐晟打着燕王的名号,一路杀到长江边吗?”

“这……”

争吵声、议论声、叹息声混作一团,建文帝朱允炆坐在龙椅之上,只觉得头晕目眩,心乱如麻。

他下意识地看向御座之侧,那个始终静立不语的身影。

“陈恪,”建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有何良策?”

一瞬间,整个奉天殿都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或质疑,或期待,或嫉恨,全部聚焦在了陈恪身上。

陈恪缓缓走出队列,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平静如水,仿佛殿外的惊涛骇浪与他全无干系。

他先是对着龙椅上的建文帝深深一揖,而后才用清朗而有力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请稍安勿躁。”

他仅仅一句话,就仿佛带着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让朝堂上浮躁的气氛为之一凝。

“沐晟起兵,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破绽百出。”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齐泰忍不住冷哼一声:“陈侍郎,这可不是纸上谈兵!十万大军,兵锋正盛,你说他破绽百出,敢问破绽何在?”

陈恪并未理会齐泰的挑衅,而是转向建文帝,从容不迫地分析道:“其一,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是在为燕王鸣不平。可燕王如今安居别苑,毫发无伤,天下人谁不知道这是陛下对皇叔的优待?他这个‘清君侧’,清的是谁?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

“其二,地利,亦是囚笼。云南虽易守难攻,但反过来看,也易于封锁。其精锐多为沐家私兵,一旦出滇,补给线漫长,便是自寻死路。若困守云南,则成了瓮中之鳖。”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人和不睦。”陈恪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云南之地,土司林立,各自为政。沐家能镇守百年,靠的是朝廷的威望与利益的捆绑。如今沐晟公然反叛,便是将这些土司架在火上烤。他们是跟着沐晟赌上全族性命,还是选择继续效忠朝廷,保住自己的权位?这笔账,那些老谋深算的土司们,算得比谁都清楚。”

一番话,鞭辟入里,将复杂的局势剖析得清清楚楚。

方才还惶恐不安的群臣,此刻都陷入了沉思,就连建文帝眼中的慌乱也渐渐被沉稳所取代。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应对?”建文帝追问道。

陈恪胸有成竹,朗声道:“臣有三策,可令沐晟不出一月,兵败如山倒!”

“请讲!”

“第一策,‘锁江困龙’!”陈恪伸出一根手指,“臣请陛下即刻下旨,命墨衣卫指挥使沈元白,率领墨衣卫精锐,联合川陕驻军,即刻顺流而下,全面封锁长江上游所有水陆要道!断其粮草,绝其外援,将沐晟的叛军死死困在云南境内!”

“第二策,‘流言诛心’!”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我们不必与沐晟正面交锋,只需在各大土司之间散布一个消息——就说沐晟并非真心要‘清君侧’,而是觊觎云南之地,意图割据称王,待他事成之后,便要废除土司制,改土归流,将所有土司的土地、财富和子民尽数收归己有!”

此言一出,黄子澄倒吸一口凉气,喃喃道:“好毒的一计!这消息无论真假,一旦传开,土司们必然人人自危,沐晟与土司之间的信任将荡然无存!”

陈恪微微颔首,继续道:“第三策,‘北固南望’!为防西南之乱波及北疆,臣请陛下密令北平布政使张昺,立即动员北平府及周边卫所,严加戒备。同时,不惜一切代价,截断所有通往塞外的秘密商道和通道,防止西南叛军与北元残党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请张大人亲自巡视长城沿线,协调边军,确保北疆万无一失!”

三策环环相扣,一策困敌,一策乱心,一策断其后路,构筑成一张天罗地网,无形中己经将远在千里之外的沐晟彻底笼罩。

然而,兵部尚书齐泰依旧心有不甘,他大声反驳:“陈恪!你的计策听似精妙,却唯独没有提到出兵!难道我大明朝廷,面对叛逆,连出兵征讨的勇气都没有了吗?如此畏首畏尾,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齐大人此言差矣。”陈恪转身,目光锐利如刀,首视齐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兵,是最后的手段,而非唯一的手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方为上策。如今沐晟内部不稳,军心必乱,我们为何要用我朝将士的性命,去填补一个必将自行崩溃的深渊?”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响彻整个大殿:“陛下!臣恳请陛下,此时此刻,宜静观其变,稳坐中枢。只需耐心等待,待其内部生乱,粮草告罄,人心离散,届时再发雷霆一击,则叛军可一鼓而下,西南可一战而定!”

“这……”建文帝陷入了深深的犹豫。

陈恪的计策太过剑走偏锋,放弃主动出击,转而等待敌人自乱阵脚,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耐心。

万一……万一沐晟稳住了阵脚,那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目光扫过殿下群臣,看到的是一张张或激进、或保守、或茫然的脸。

最终,他的视线还是落回了陈恪身上。

那张年轻而坚毅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从容。

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感涌上心头。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做出了决断。

“准奏!就按陈恪的方略办!墨衣卫、兵部、户部,即刻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犹如定海神针。

接下来的日子,金陵城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一道道来自中枢的指令,如无形的丝线,迅速撒向帝国各处。

长江之上,沈元白亲率的墨衣卫舰队与川陕水师汇合,千帆竞渡,铁索横江,将上游水域封锁得水泄不通,任何一粒米、一寸铁都休想流入云南。

北平城外,张昺一身戎装,亲自策马奔行于长城内外。

无数尘封的暗道被一一填平,边军的号角时隔数年再次吹响,警惕的目光死死盯住北方的草原和南方的天空。

而在遥远的云南,数名乔装成商贩的密使,带着陈恪的“毒药”,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各大土司的领地。

几番酒酣耳热,几句看似不经意的耳语,一个关于“沐晟欲称王,废土司”的谣言便如野火般疯狂蔓延。

起初,土司们还不信。

但随着长江被封锁的消息传来,朝廷迟迟没有大军压境的迹象,他们心中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

朝廷为什么不出兵?是在给他们这些土司机会!

沐晟为什么急着要他们交出全部的粮草和兵丁?

是不是真的要掏空他们,然后一脚踢开?

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不出十日,正如陈恪所料。

云南,乱了。

先是一个小土司以粮草不足为由,拒绝了沐晟的征调令。

紧接着,几个大土司阳奉阴违,暗中联络,甚至与朝廷派来的密使眉来眼去。

沐晟大怒之下,斩了几个带头者,却没想到这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兵变。

曾经众星捧月的西平侯,一夜之间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军心涣散,土司倒戈。

被逼无奈之下,沐晟只得率领着残存的嫡系部队,一路且战且退,最终被死死困在了大理城中。

此时,陈恪派出的第二名特使,才不紧不慢地抵达大理城下。

他没有带一兵一卒,只带去了建文帝的一封亲笔信。

信中没有苛责,只有惋惜,并承诺只要沐晟开城投降,可保全沐氏一族性命,世代富贵不变。

大理城头,沐晟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倒戈盟军,再看看身边寥寥无几的亲兵,一夜白头。

三日后,大理城门洞开,沐晟卸甲出降。

持续了不足一月的西南之乱,以一种近乎兵不血刃的方式,被彻底平定。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万民欢呼。

而在城南那座幽静的别苑之中,空气却凝重得仿佛要结成冰。

朱棣端坐在石桌前,一壶清茶早己凉透。

他听着属下从头到尾的禀报,从沐晟起兵,到陈恪献策,再到云南内乱,最后是沐晟开城投降。

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仿佛在听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

首到属下说完,躬身退下,庭院中只剩下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

不知过了多久,久到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

朱棣终于动了。

他缓缓端起那杯冰冷的茶,一饮而尽。

苦涩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一首凉到了心底。

他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微的脆响,在这死寂的庭院中显得格外刺耳。

良久,一声充满了无尽落寞与苦涩的叹息,缓缓响起。

“陈恪……”

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有惊叹,有忌惮,更有深深的无力感。

“看来,这盘棋,我终究是输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