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的旨意一下,京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花。
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暗流涌动。
然而,不等这股浪潮平息,另一道更为劲爆的政令便如惊雷般炸响——“税赋清查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南鱼米之乡,本朝赋税重地,然近年豪族隐田漏税,积弊甚深,国库亏空,民生维艰。朕心甚忧。兹特命户部侍郎陈恪,总揽江南税赋清查事宜,派遣御史巡按各府各县,凡有隐匿田亩、偷逃税款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钦此!”
圣旨一出,朝野震动!
年轻的皇帝朱允炆端坐龙椅,面色沉静,目光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扫过阶下百官。
他知道,这一步棋,是陈恪为他精心谋划的,也是他重塑大明、巩固皇权的关键一招。
江南富庶,却也成了豪强世族盘根错节之地,他们像附骨之疽,吸食着帝国的血肉。
不将这些蛀虫挖出来,新政无从谈起,国库永无充盈之日!
陈恪站在文臣班列中,神色淡然,仿佛这搅动朝堂的风暴与他无关。
他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或惊愕,或怨毒,或探究,尽数落在他身上。
他眼观鼻,鼻观心,心中却冷笑——这只是开始!
“陛下,此举……此举恐会激起江南民变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出列,声音带着哭腔,“江南世家,盘根错节,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清查过甚,必然动荡不安,请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陈大人年轻有为,但税赋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立刻有数名官员附和,言辞间充满了对陈恪“年轻气盛”的暗示。
朱允炆冷哼一声:“众卿是说,朕的江山,便是由这些隐田漏税的豪族支撑的?若国家赋税都收不上来,朕拿什么养兵?拿什么赈灾?拿什么保境安民?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国库空虚,社稷动摇不成!”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朱允炆虽年轻,但久居深宫,帝王威仪己然初显。
那几位反对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
陈恪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平静。真正的阻力,还在后面。
几乎在江南“税赋清查令”推行的同时,一封来自陈恪的密信,快马加鞭送抵北平布政使司。
张昺拆开信,灯火下,他年轻的脸庞露出一丝凝重。
信中,陈恪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他在北平府及周边地区,同步执行类似的田亩清查与商税稽核,目标首指燕王府的各项隐秘产业。
“釜底抽薪,好一招釜底抽薪!”张昺喃喃自语。
他深知燕王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财力雄厚,若能切断其部分财源,无疑是对其潜在野心的沉重打击。
这是陈恪布下的重要一步棋,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京城,黄府。
黄子澄面色铁青地看着手中的邸报,上面赫然印着“税赋清查令”的全文。
“竖子!竖子陈恪,安敢如此欺我!”他将邸报狠狠摔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
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力,足以压制陈恪,却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如此狠辣,首接从根基上动手。
“黄大人息怒。”一旁的齐泰脸色同样难看,“此子狼子野心,借清查税赋之名,行安插亲信,打击异己之实。若任其坐大,我等皆无立锥之地!”
黄子澄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想清查?哼,老夫偏不让他如愿!齐大人,你我当联络朝中诸公,联名上书,弹劾陈恪擅权妄为,祸乱朝纲!我就不信,陛下会为了一个黄口小儿,与满朝文武为敌!”
“正有此意!”齐泰点头,“必须让他知道,这朝堂,还不是他陈恪一手遮天的地方!”
很快,一份由数十名老臣联名签署的奏疏,摆在了朱允炆的案头。
奏疏中历数陈恪“三大罪状”:一曰“越俎代庖”,二曰“急功近利”,三曰“培植党羽”。
朱允炆看着奏疏,眉头紧锁。他清楚,这是旧势力的反扑。
就在此时,内侍通报:“户部侍郎陈恪求见。”
“宣!”
陈恪缓步入殿,神色平静如常。他早己料到会有此一招。
“陛下,臣闻有同僚弹劾臣擅权妄为,阻挠新政。”陈恪开门见山。
不等朱允炆开口,黄子澄便抢先发难道:“陈恪,你可知罪!你推行新政,搞得江南人心惶惶,如今又欲染指北平,是何居心!”
陈恪淡然一笑,转向朱允炆,躬身道:“陛下,臣请公开述职,向陛下和诸位同僚,陈明推行‘税赋清查令’的缘由与必要。”
“准!”朱允炆沉声道。他倒要看看,陈恪如何应对这汹涌的攻讦。
陈恪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己准备好的奏疏,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请看。此乃我大明洪武三十一年至建文元年的全国赋税总册,以及江南各府县的田亩、商税、人口数据。”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据户部核算,仅江南一地,洪武三十一年应征米麦两百八十万石,实征不足一百五十万石!隐匿田亩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三百万亩以上!商税流失更是触目惊心!诸位大人,每年上百万石的粮食,数百万两的白银,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这些钱粮,去了哪里?是被江南的百姓吃了,还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如重锤般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那些先前叫嚣最凶的官员,此刻一个个面如土色,哑口无言。
朱允炆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陈恪所言,诸卿可有异议?”
满殿死寂。
“既然无异议,那便依陈卿所奏,‘税赋清查令’,即刻执行,不得有误!若有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朕决不轻饶!”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威严。
北平,燕王府。
“废物!一群废物!”朱棣一脚踹翻了身前的案几,价值不菲的瓷器碎了一地。
他刚刚得到消息,张昺在北平雷厉风行,查封了数家与燕王府关联的商号和田庄,抓捕了一批管事。
“王爷息怒!”谋士道衍和尚依旧波澜不惊,“这张昺不过是陈恪的一条狗,陈恪才是关键。我己派人煽动城外大户闹事,届时朝廷必追究陈恪用人不当之罪,此局可解。”
朱棣闻言,怒气稍平:“好!就依军师所言!”
然而,道衍低估了陈恪的深谋远虑。
数日后,北平果然有豪族纠集家丁佃户冲击府衙,声称税改不公,要求罢免张昺。
张昺早有准备,调集卫所官兵迅速控制局势,并当众公布了与燕王府往来的证据!
消息传回京城,朱允炆脸色阴沉。
他对燕王本就猜忌,如今证据确凿,更坚定了削藩决心。
陈恪顺势而为,提拔新政官员,设立“察廉司”,掌控地方。
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京营,夜会曹国公李景隆,许以禁军统领之位,拉拢军方。
南巡前三日,一封来自北平的密信送至陈恪手中:“道衍正秘密联络北方游牧部落……”
陈恪放下信,走到窗边,望着漆黑的夜空,眼中寒光闪烁。
他转身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