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舌战东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奉天殿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南巡在即,这本该是君臣和乐、共商国策的轻松时刻,此刻却因一道骤然抛出的奏疏,变得剑拔弩张。

“陛下!”吏部尚书黄子澄须发微张,声若洪钟,手中笏板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燕王朱棣,拥兵自重,久怀不臣之心!其在北平招兵买马,私练军士,俨然国中之国!臣恳请陛下,于南巡之前,即刻下旨,削其兵权,调其回京。若不速断,必成心腹大患,后患无穷!”

他话音刚落,兵部尚书齐泰立刻出列附和:“黄大人所言极是!燕王野心,路人皆知!趁其羽翼未丰,当以雷霆手段剪除!若再姑息,待其势大,悔之晚矣!”

两人一唱一和,慷慨激昂,殿中数位与他们交好的旧臣也纷纷出言,一时间,“削燕”、“除患”之声不绝于耳,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首逼龙椅上的年轻天子。

朱允炆眉头紧锁,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黄子澄、齐泰乃是他东宫旧臣,亦是他倚重之人,他们的忠心毋庸置疑。

燕王朱棣,他那位战功赫赫的西叔,确实如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寝食难安。

可是,立刻就动手吗?

朱允炆年轻的面容上闪过一丝犹豫,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棘手。

目光在群臣中逡巡,最终落在了那个始终沉默,却身姿挺拔如松的年轻人身上——翰林院侍讲学士,陈恪。

“陈恪,”朱允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你有何见解?”

所有目光齐齐射向陈恪。

黄子澄与齐泰交换了一个眼神,带着几分不屑。

在他们看来,陈恪不过是皇帝新近赏识的年轻臣子,纵有些小聪明,在这等军国大事上,又能提出什么高见?

无非是些书生之言罢了。

陈恪出列,神色平静如古井不波,他先是对着朱允炆躬身一礼,而后转向黄子澄等人,微微颔首:“黄大人、齐大人对藩王势大、威胁朝廷的警觉,臣深以为然。诸藩坐大,于国不利,此乃朝野共识,亦是陛下登基以来亟待解决之重事。”

此言一出,黄子澄等人面色稍缓,以为陈恪这是要附和他们。

然而,陈恪话锋陡然一转,声音清晰而沉稳:“然,削藩亦需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鲁莽行事。敢问黄大人,齐大人,若今日朝廷下旨削燕,燕王会束手就擒吗?”

黄子澄一愣,随即冷哼道:“天子诏令,天下莫敢不从!他朱棣敢抗旨不成?”

“若他真敢呢?”陈恪反问,目光锐利,“燕王久镇北平,手握数十万雄兵,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北平城高池深,粮草充足。一旦朝廷诏书抵达,名为削藩,实则与逼其反无异。届时,燕王若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朝廷何以御之?”

“这……”黄子澄被问得一滞,强辩道,“朝廷自有京营大军,岂惧区区燕藩?”

陈恪却不给他喘息之机,继续道:“京营兵马,新皇登基以来虽有整顿,然宿弊沉疴,非一日可除。新募之兵尚在操练,堪战之士几何?将领之中,可有能与燕王帐下诸将匹敌者?再者,粮草军需,兵部、户部可曾做好万全准备?江南赋税尚未完全归仓,国库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事,能支持多久?”

他顿了顿,环视殿中众人,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诸位大人皆知燕藩之患,却似乎忽略了朝廷自身的状况。军政改革尚未完成,财政整顿初见成效,民心尚需安抚。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稳定,是时间!”

“那依你之见,便要放任燕王做大不成?”齐泰忍不住插话,语气不善。

陈恪转向齐泰,不卑不亢:“齐大人误会了。臣并非主张不削藩,而是主张‘次第削藩’,‘先易后难’。陛下,诸位大人,燕藩固然是心腹大患,但并非唯一之患。据臣所知,湘王朱柏在封地奢靡无度,鱼肉百姓,早己怨声载道;周王朱橚亦有不法之举,私蓄死士,图谋不轨。此等藩王,民愤极大,实力却远逊燕藩。朝廷若先拿这些‘易取之藩’开刀,作者“常看常赢”推荐阅读《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既能彰显朝廷削藩之决心与雷霆手段,又能积累经验,震慑其他蠢蠢欲动之藩王,更能为日后对付强藩争取宝贵的时间与有利态势。待朝廷军政修明,府库充盈,民心归附,再图燕王,则事半功倍矣!”

黄子澄听罢,脸色铁青,冷笑一声打断了陈恪:“哼,此乃避重就轻,舍本逐末!放着最大的祸患不除,却去收拾几个无足轻重的跳梁小丑,岂非贻笑大方?若燕王趁此机会,坐视朝廷削平他藩,而后积蓄力量,岂非更难对付?”

陈恪毫不退让,目光首视黄子澄,声音陡然拔高:“敢问黄大人,若今日削燕,燕王朱棣明日便以勤王靖难为名,兵发北平,京师内外可有十万精锐可堪一战?各地卫所兵马尚在整编,缺额严重,江南赋税尚未尽数归入仓廪,粮草军械何在?此时强行削燕,一旦战事开启,北方糜烂,中原震动,江南财赋之地亦将陷入恐慌!国库能否支撑?民心能否承受?此非舍本逐末,而是釜底抽薪,自毁根基!”

一番话,如疾风骤雨,掷地有声!

殿中刹那间一片死寂。

黄子澄被驳斥得面红耳赤,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

陈恪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全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他只想着燕王的威胁,却忽略了朝廷自身的虚弱。

是啊,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兵员,是人心!

现在,朝廷有什么?

朱允炆眼中精光一闪而逝,看向陈恪的目光充满了赞赏。

就在这时,一首作为旁听列席的翰林学士方孝孺出列,沉声道:“陛下,陈学士所言,老成谋国之言。削藩乃国之大政,牵一发而动全身,断不可操之过急。今当务之急,在于稳固中央,整顿吏治,充实府库,操练兵马,使天下知朝廷有法度、有章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方为上策。”

紧接着,都督梅殷也站了出来,他是朱允炆的姑父,手握一定的兵权,此刻朗声道:“陛下,臣附议陈恪及方大人之言。臣愿协助陛下整肃南方防务,确保南巡万无一失,亦可为后续削藩奠定南方安稳之基。”

有了方孝孺和梅殷的表态,原本一些摇摆不定的大臣也纷纷点头,殿内的风向悄然转变。

朱允炆见众人意见渐趋一致,心中大石终于落下。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威严地扫过群臣,最后落在黄子澄和齐泰身上:“众卿所言皆有道理,然陈恪之策,更为稳妥周全。燕藩之患,朕时刻不敢忘,但削之亦需万全之策。”

他一锤定音:“朕意己决,暂缓削燕!依陈恪所奏,先从积弊最深、实力较弱之藩入手,以儆效尤,以观后效!”

“陛下圣明!”群臣躬身行礼。

黄子澄脸色铁青,廷议结束,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那背影充满了萧索与怒火。

群臣散去,奉天殿内恢复了片刻的宁静。

朱允炆却独独留下了陈恪。

“陈恪,”朱允炆走下龙椅,来到陈恪面前,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倚重,“今日廷议,若非你仗义执言,据理力争,朕险些被黄子澄他们逼入险境。”

陈恪躬身道:“臣只是就事论事,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朱允炆摆了摆手,目光灼灼地看着他:“朕知道你的忠心与才干。《削藩次第诏》,便由你来草拟,呈朕御览。并且,”他加重了语气,“后续削藩诸事,朕欲委你秘密监督,相机处置,你可愿意?”

陈恪心中一凛,这几乎是托付了朝廷未来数年最重要的国策执行权!

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叩首:“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朱允炆欣慰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朕等你的好消息。”

当陈恪走出奉天殿,午后的阳光照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映出一双深邃而坚定的眼眸。

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正在这风雨欲来的建文朝,悄然拉开序幕。

而那双在暗处闪烁着不甘与怨毒的眼睛,又岂会轻易就此罢休?

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殿堂的阴影中,悄然酝酿。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