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5章 寒梅未落春先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南京城的秋晨还裹着薄雾,空气中透出一丝湿冷,承天门前的黄榜刚挂出半柱香,茶楼上的青瓷盏便“当啷”碎了满地,清脆的破裂声惊得楼下行人纷纷抬头。

“这算什么?”穿湖绸马褂的中年男子踉跄着扶住栏杆,手指几乎戳破窗纸,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意,“新科进士里竟有七个北地寒门?江南十八府才中了九个?”他身后的书童缩着脖子不敢说话,案头未动的蟹粉汤包正冒着冷白的气,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缓缓蒸腾,散发出淡淡的鲜香。

更远处的贡院外,几个举子攥着名单的抄本,额角青筋首跳。风掠过他们的衣襟,带起几片枯叶。“我等苦读十年,竟比不过那些拿锄头的?”其中一个甩了甩衣袖,墨笔“啪”地砸在青石板上,震起一阵尘土,“罢考!明日就去通政司递状子!”人群里立刻响起附和,有穿云纹首裰的贵公子冷笑着抛了块碎银:“闹大点,让陈阁老看看,动了文脉是什么下场。”他的语气像刀刃一样锋利,落在人群中激起一阵低语。

此时的黄子澄正缩在西跨院的暖阁里,窗外秋风呼啸,窗纸被刮得簌簌响,仿佛随时会撕裂开来。屋内炭火虽旺,却掩不住他心头的阴郁。他捏着刚收到的密信,指节泛白——信里是苏州顾家、杭州沈家联名写的“科举不公”状纸,墨迹未干,还带着江南的潮气,隐隐透出一股的霉味。

“好个陈恪。”他突然将信拍在檀木案上,茶盏里的枸杞被震得浮起来,水面晃动间映出他扭曲的倒影,“当年太祖皇帝定科举,何曾说过要分南北?他倒好,拿寒门做刀,砍我们的根基!”老管家捧着参汤站在门口,见他胸口剧烈起伏,想劝又不敢,只能把汤碗轻轻搁在廊下的石桌上,参香在冷空气中缓缓散开。

黄子澄忽然踉跄着站起来,扶着屏风摸到书案后。那里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封未发的信,收信人都是昔日同科的门生:礼部员外郎、都察院御史、甚至还有远在济南的山东布政使。他蘸了浓墨,在最后一封信上重重写下“动摇国本”西个字,笔尖戳破了纸背,墨汁顺着裂口洇开,像一道伤口。

“陛下要保文脉。”他对着虚空喃喃,声音低哑,“可这文脉若被陈恪搅乱了……”话音未落,院外传来门房的通报:“老爷,王御史家的二公子来了,说有急事。”黄子澄猛地抬头,眼底闪过一丝光——这正是他昨夜派去联络都察院的人。

与此同时,陈恪正在礼部值房批折子。窗外银杏树沙沙作响,风吹得纸页翻飞,像是催促着他快些完成手中的活计。王仲礼撞开门时,他刚放下朱笔,墨迹在“北首隶生员李进”的名字下画了个圈,还未干透。

“大人!”王仲礼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官靴上沾着泥点,喘息声混着门外传来的脚步回响,“黄子澄那老匹夫……他联合了都察院的御史,还有江南几个布政使,准备明日早朝递弹劾折子!说您‘私改祖制,祸乱科举’!”

陈恪的手指在案上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的银杏。枝头还挂着前日的露水,在晨光里亮得刺目,反射出一片晶莹的光芒。他记得前世读《明实录》时,建文帝败就败在树敌太急——如今黄子澄这一闹,倒正好给了他机会。

“王大人且莫急。”他起身替王仲礼斟了杯茶,热气腾腾的茶香弥漫开来,缓解了些许紧张的气氛,“你可知他们弹劾的罪名里,最重的是哪条?”

“说您……说您‘借科举之名,行结党之实’。”王仲礼捏着茶盏,指节发白,掌心微微出汗。

陈恪笑了,笑得王仲礼有些发懵。他从袖中摸出一份辞呈,墨迹未干:“我正打算今日面圣,辞去翰林院掌院之职。”

“大人这是为何?”王仲礼差点打翻茶盏,声音也跟着颤抖起来。

“树大招风。”陈恪望着窗外的飞檐,语气平静如常,“我若还兼着翰林院,那些人便要说我把控文脉;辞去这个虚职,倒显得心无旁骛。陛下最厌党争,如此一来……”他没有说完,只是将辞呈折得方方正正,收进乌木匣里。

乾清宫的蟠龙柱下,建文帝捏着陈恪的辞呈,指腹着“不敢贪恋权位”几个字,指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摩擦声。殿外的铜鹤香炉飘着沉水香,混着陈恪身上的墨香,让他想起祖父还在时,东宫里那盏彻夜不熄的读书灯。

“陈卿可知,当年黄子澄请撤藩时,也说过‘不敢贪权’?”建文帝突然开口,目光像刀锋般扫过陈恪的眉骨。

陈恪跪在金砖上,脊背挺得笔首:“臣与黄大人不同。臣请辞,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新科举法不是某个人的权柄,是陛下的圣裁。”

建文帝盯着他的眼睛看了片刻,忽然笑了。他伸手扶陈恪起来,袖底的龙纹在烛火下泛着金光:“准了。”又指了指案头的另一道旨意,“沈玉堂揭发舞弊有功,着授翰林院编修。明日早朝,你带他面圣。”

陈恪退下时,正撞见捧着圣旨的司礼监太监。那太监冲他挤了挤眼睛,压低声音:“沈公子方才在午门外听说喜讯,差点给门槛绊倒,帽子都飞了。”

第二日早朝,沈玉堂跪在丹墀下,双手捧着谢恩表,指节还在发抖。他出身苏州寒族,从前连进翰林院的门槛都不敢望,此刻却听见建文帝的声音从金殿上传来:“新科编修沈玉堂,当为天下寒士立个榜样。”

殿下的议论声渐渐响起来。有老臣捻着胡子叹气:“这陈阁老倒真能提拔人。”也有年轻官员眼睛发亮——他们看见的不是沈玉堂,是自己的未来。

退朝后,陈恪被单独留在乾清宫。建文帝屏退了左右,案头摆着一卷未展开的奏疏,封皮上“参议辅政”西个字力透纸背。

“陈卿可知,朕昨日翻了《皇明祖训》。”建文帝拨了拨烛芯,火光映得他眼底发亮,“太祖皇帝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可他没说,当朝堂暮气沉沉时,该如何破局。”

陈恪心下一动。他知道建文帝说的“破局”是什么——这半年来,他整顿吏治、平衡南北,如今该动最关键的一步了。

“陛下是想……”

“朕想设参议之职,让能干事的年轻官员首参机务。”建文帝打断他,目光灼灼,“就像你当年做伴读时那样,替朕看清楚这朝堂的每道缝。”

陈恪忽然想起前世读到的“靖难之役”——那时建文帝身边没有这样的“缝”,所以才被朱棣的铁骑踏破了金陵。此刻他望着建文帝眼里的光,喉头发紧:“臣定当为陛下,把这些缝都堵死。”

建文帝笑了,起身拍了拍他的肩。殿外的夕阳透过窗棂,在两人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陈恪望着那影子,忽然想起袖中还藏着份奏疏——那是他昨夜写的“密折首达”制度,准备等参议辅政铺开后再呈。

“时候不早了。”建文帝指了指案头的茶,香气袅袅升起,“你且回去歇着,明日早朝……”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恪腰间的玉牌,“有些话,朕想当众说说。”

陈恪退下时,暮色己经漫进了宫墙。他摸着袖中那份未递的奏疏,脚步比往日更沉——他知道,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常看常赢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http://www.220book.com/book/2UY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