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城食品厂的重建开业典礼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韩春明站在崭新的厂房前,望着前来祝贺的宾客和记者,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尽管过去一个月经历了太多,但生意还得继续。
"韩厂长,恭喜啊!"商业局的王处长热情地握住他的手,"听说你们引进了德国设备?"
"是的,最新一代灌装生产线。"韩春明引着他参观车间,"每小时能处理两千瓶,效率是原来的三倍。"
车间里,锃亮的不锈钢设备在日光灯下闪闪发光。
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制服,在流水线旁忙碌着。王处长连连点头:"不错,很有现代化企业的样子!"
"我们不仅更新设备,还改进了配方。"
韩春明从样品台取下一瓶新包装的香菇酱,"这是根据周晓白老师的研究成果开发的低盐配方,更符合健康理念。"
"周晓白?"王处长眼睛一亮,"是北大那位饮食文化专家?"
"对,我们聘请她当技术顾问。"韩春明不动声色地看了站在不远处的周晓白一眼。自从冯志远案了结后,她终于可以安心回到学术岗位,同时兼职食品厂的研发工作。
程建军穿着海军少校制服走来,向王处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自从破获间谍案后,他被破格提拔,调往海军装备部负责技术保密工作。
"程参谋!"王处长热情地握手,"听说你立了大功,恭喜啊!"
"职责所在。"程建军谦虚地说,随即转向韩春明,"春明,有个好消息。海军后勤部准备采购你们的酱菜作为舰艇补给,首批订单五万瓶!"
韩春明眼前一亮——这不仅是笔大生意,更是官方认可的标志!
开业庆典结束后,三人聚在厂长办公室。
程建军关好门,压低声音:"方振国教授的尸检报告出来了,钢针上有种罕见毒素,国内根本没有。"
"又是他们..."周晓白握紧了茶杯。
"先别管这个。"韩春明翻开账本,"眼下重要的是把厂子经营好。建军,海军订单什么时候能签合同?"
"下周我来安排。"程建军说,"不过他们有个特殊要求——包装上不能有任何英文,连'Made in a'都不行。"
"保密需要?"
"对,怕技术参数通过包装泄露。"程建军解释道,"现在海军对所有进口设备都严格筛查,特别是带电子元件的。"
韩春明若有所思:"说到设备,我正打算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但外汇额度不够..."
"我可以帮你问问外贸部的朋友。"周晓白插话,"最近国家鼓励出口创汇,如果你们的产品能打入国际市场,或许能申请到更多外汇额度。"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敲响。车间主任老张探头进来:"厂长,有位港商求见,说是永丰食品的代表。"
三人面面相觑。永丰食品不是林世诚的公司吗?他不是被抓了吗?
会客室里,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站起身:"韩厂长,久仰。我是永丰食品新任总经理李文彬。"
"李先生好。"韩春明谨慎地握手,"不知有何贵干?"
"首先,我代表永丰对前总经理林世诚的行为深表歉意。"
李文彬递上一份文件,"这是香港法院的裁决书,永丰己与林世诚划清界限,所有股权和资产被冻结。"
韩春明浏览文件,确认无误后点点头:"李先生这次来..."
"谈合作。"李文彬打开公文包,"我们想代理'正阳门'品牌在东南亚的销售,条件您来定。"
这个转变让韩春明始料未及。他原以为永丰会随着林世诚倒台而破产,没想到香港方面反应如此迅速。
"我需要时间考虑。"韩春明没有立即答应。
"当然。"李文彬识趣地起身,"对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在清理林世诚办公室时发现的,或许对您有用。"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林世诚与一个白发老者的合影,背景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老者面容慈祥,但眼神锐利,左眉角有一颗明显的痣。
"这是...?"
"林世诚的恩师,姓方,据说是美国某大学的教授。"李文彬说,"林世诚常提起他,称他为'方老师'。"
方振国!韩春明心头一震,但表面不动声色:"谢谢,我会考虑的。"
送走李文彬后,三人立刻研究起这张照片。程建军敏锐地发现老者手腕上戴着一块独特的手表:"看这个表面,是不是有点像..."
"锚形标志!"周晓白惊呼,"和冯志远那块一样!"
"看来'老师'这个代号确实是一脉相承。"韩春明沉思道,"从国民党时期的'方老师',到冯志远,再到林世诚..."
"但现在线索又断了。"程建军叹气,"方振国死了,林世诚在押,冯志远自杀..."
"不一定。"韩春明突然说,"李文彬提到方振国是美国大学教授。
我们可以通过学术渠道查查他的背景。"
周晓白眼睛一亮:"我有个同学在美国留学,可以请他帮忙。"
接下来的日子,食品厂的业务蒸蒸日上。
海军订单顺利签约,预付款让韩春明有了引进新生产线的资金;
周晓白研发的低盐系列大受欢迎,连北京饭店都开始订购;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外贸部牵线,一家日本商社对"正阳门"牌酱菜产生兴趣,提出试销要求。
"日本市场?"韩春明在商务洽谈会上有些忐忑,"我们的产品符合他们的口味吗?"
"完全没问题!"日方代表田中先生用生硬的中文说,"日本现在流行健康食品,韩厂长的低盐配方正好符合需求。"
合同谈得很顺利,日方首批订购一万瓶,价格是国内的六倍!
但有个条件——包装必须重新设计,要突出"中国传统""手工酿造"等元素。
"这是市场调研结果。"田中先生递过一份报告,"日本消费者喜欢有历史感的中国产品。"
韩春明灵机一动:"那如果我们在包装上加入'正阳门'城楼的历史故事呢?"
"太棒了!"田中先生拍手称赞。
签约后,韩春明立刻联系了周晓白,请她撰写"正阳门"品牌的历史渊源。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竟在日后成为"正阳门"品牌的文化核心。
一个月后,日本方面传来捷报——试销的一万瓶酱菜三天售罄,要求紧急追加五万瓶!
更令人惊喜的是,香港的李文彬也发来电报,永丰食品愿意预付五十万港币,取得东南亚独家代理权。
"我们得扩大生产了。"韩春明在管理层会议上说,"现在的产能远远跟不上需求。"
"我建议引进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副厂长提议,"虽然投资大,但长远看更划算。"
"钱不是问题。"韩春明翻看财务报表,"日本和香港的订单预付款就够买两条生产线了。
问题是技术——我们没人懂自动化设备。"
"我倒有个主意。"程建军突然说,"海军退役的刘工程师,以前在食品机械厂干过,对进口设备很熟悉。
可以聘他当技术顾问。"
刘工程师六十出头,精神矍铄,看了韩春明的设备清单后连连点头:"德国货,质量没得说。
但有个问题——说明书全是德文,你们得找个翻译。"
"我来想办法。"周晓白主动请缨。
设备安装调试花了整整两周。
当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终于运转起来时,全厂工人都围过来观看。流水线上的玻璃瓶像士兵一样整齐列队,灌装、封口、贴标一气呵成,每分钟能处理三十瓶!
"太神奇了!"老张摸着锃亮的机器,啧啧称奇,"这比手工快十倍不止!"
韩春明却注意到一个问题:"刘工,这个机械臂的动作是不是有点卡顿?"
"好眼力。"刘工程师竖起大拇指,"这是液压系统的问题,德国人设计时没考虑北京的温差。得加个恒温装置。"
"能解决吗?"
"能是能..."刘工犹豫道,"但需要一种特殊密封件,国内没有,得从西德进口。"
"又是外汇问题。"韩春明皱眉。虽然厂子开始赚钱,但外汇额度依然紧张。
"或许不用。"程建军突然说,"我记得海军仓库里有一批东德产的类似零件,是以前舰艇上拆下来的。我去申请一下,应该可以调拨给民用。"
三天后,零件果然批下来了。
更让韩春明惊喜的是,程建军还带来一位东德专家穆勒先生,曾经参与过同类设备的设计。
"这个系统我很熟悉。"穆勒用生硬的英语说,"不仅修好,还能优化,提高15%效率!"
在穆勒的指导下,生产线很快达到设计产能。
随着产品热销,西九城食品厂的名气越来越大,连《人民日报》都刊登了题为《老字号焕发新生机》的报道,称赞韩春明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企业家"。
名声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烦恼。
一天下午,韩春明被商业局紧急召见。
王处长神色严肃地递给他一封信:"韩厂长,有人举报你'走资本主义道路',利用国家资源谋取私利。"
韩春明仔细阅读举报信,发现里面列举的"罪状"荒唐可笑——引进外国设备是"崇洋媚外";给产品起洋名是"数典忘祖";甚至给工人发奖金也成了"腐蚀工人阶级"...
"王处长,这..."
"别紧张。"王处长突然笑了,"上面让我'严肃处理',但我明白怎么回事。
有些人眼红你的成功罢了。"他收起举报信,"不过以后做事低调点,奖金可以改叫'劳动竞赛补贴',懂吗?"
韩春明恍然大悟——这是王处长在暗中保护他!
回厂路上,韩春明一首在想是谁举报的。
经过一家饭馆时,他无意中看到窗边坐着两个人——副厂长和一个面熟的中年男子正在交谈。
那男子转头的一瞬间,韩春明认出了他:是以前和林世诚一起出现的港商!
"果然..."韩春明冷笑,"林世诚虽然进去了,但他的同伙还在活动。"
当晚的管理层会议上,韩春明突然宣布成立"技术保密办公室",由程建军负责制定保密制度,所有核心技术资料单独保管,查阅需三人以上签字。
"有必要这么严格吗?"副厂长明显不自在。
"非常必要。"韩春明首视他的眼睛,"现在厂里的配方和工艺价值连城,必须严防商业间谍。"
副厂长的脸色变得煞白,手中的茶杯差点打翻。
散会后,程建军留下来说:"你怀疑副厂长?"
"不止怀疑。"韩春明冷笑,"我打算给他设个局..."
(http://www.220book.com/book/2XW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