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262年,天下正处于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之中。蒙古的铁骑踏遍诸多疆土,其庞大的帝国如同一头巨兽,横跨欧亚大陆,虽彰显着无与伦比的霸气,却也让各地的局势变得错综复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争斗仍在持续,各方势力都在这漩涡之中或观望、或投身其中,局势的紧张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一触即发。
而在南方的广袤土地上,壮族人民世代聚居于此,依傍着青山绿水,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收获着稻谷杂粮;在山林间放牧打猎,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壮族的山歌,犹如那山间清澈的溪流,从未间断地流淌在岁月之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与文化,回荡在每一个山谷、每一片村落之间。
据《岭外代答》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从这段文献中,便可窥得当时壮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大事小事,是喜庆的婚嫁,还是庄重的祭祀,亦或是平日里田间地头的劳作,山歌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用那或悠扬、或高亢的歌声,诉说着心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同期,在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如邕州(今广西南宁)等地,呈现出一片热闹而独特的景象。城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汉族的商贩售卖着精美的丝绸、陶瓷;回族的商人带来了异域的香料,那奇异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壮族的匠人们则展示着自已打造的银饰、编织的壮锦,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赏。而城外的乡村,稻田里一片翠绿,农夫们在田间忙碌着,时不时就会传来阵阵嘹亮的山歌,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没有舞台却无比动人的合唱。
在邕州城郊的一个名叫青竹村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壮族百姓,也有着一群性格各异却情谊深厚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正如同这壮族山歌一般,在岁月里缓缓展开。
村里有个叫阿山的壮族青年,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体格健壮。他有一副好嗓子,唱起山歌来那是婉转悠扬,能让山间的鸟儿都停住脚步静静聆听。阿山的阿爸是村里有名的歌师,知晓许多古老的山歌和背后的故事,常常被邀请到邻村去传授山歌技艺,在十里八乡都颇受敬重。阿妈则是个勤劳能干的妇人,擅长织布绣花,那绣出的图案精美绝伦,仿佛将世间的美好都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
阿山有几个要好的伙伴,像性格豪爽的大牛,大牛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干起农活来一个顶俩,是村里春耕秋收时的得力帮手;还有心灵手巧的阿妹,阿妹长得娇俏可爱,她跟着阿妈学了一手好刺绣,那壮锦在她的手下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且她也能跟着阿山一起唱几句山歌,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山间的清泉;再有就是机灵聪慧的阿福,阿福读过几年书,肚子里装着不少学问,总能在大家遇到难题时想出些好点子,虽说他唱歌不如阿山好听,但也能跟着哼上几句,图个热闹。
这一日,阳光洒满了整个青竹村,微风轻轻拂过稻田,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悠闲地抽着旱烟,谈论着村里村外的事儿。阿山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商量着要去邕州城里逛逛,看看能不能把自家新织的壮锦卖个好价钱,顺便也去凑凑城里的热闹,听听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儿。
众人一拍即合,便各自回家准备了一番,然后结伴朝着邕州城走去。一路上,阿山看着那熟悉的山水田园,心情格外舒畅,忍不住就唱起了山歌:“哎——青山绿水好风光哟,阿哥阿妹把路赶呀,盼着城里好景象嘞,一路欢歌心敞亮咯——”大牛听了,也跟着大声唱和起来,虽然他的嗓音有些粗犷,但那股子豪迈劲儿却也让这山歌多了几分别样的韵味。阿妹和阿福则在一旁笑着,时不时也跟着哼上几句,一行人就这样欢欢喜喜地朝着城里走去。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邕州城的城门口。只见那城门高大威严,进进出出的行人、马车络绎不绝,守城的士兵们认真地检查着过往的行人。阿山他们排着队,轮到他们时,一个士兵看了看他们,问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进城做什么呢?”阿山赶忙笑着回答道:“军爷,我们是城郊青竹村的,来城里想卖点自家织的壮锦,顺便逛逛呢。”那士兵打量了一下他们,见都是些朴实的年轻人,便挥了挥手,让他们进了城。
一进城,那热闹喧嚣的景象便让阿山等人眼前一亮。街道上人头攒动,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热闹非凡的交响曲。两旁的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汉族的精美瓷器,上面绘着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有回族的香料,散发着阵阵馥郁的香气;还有维吾尔族的毛毯,那绚丽的色彩和柔软的质地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
阿山他们边走边看,寻找着合适的地方售卖壮锦。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外地来的商人与本地的摊主起了争执。那商人觉得摊主卖的货物价格太高,而摊主则辩称自已的东西品质好,成本高,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周围围了不少人在看热闹。
大牛见状,哈哈一笑,走上前去,大声说道:“哎呀,二位莫要吵啦,这和气生财嘛,有话好好说呀,吵来吵去也解决不了事儿呀。”众人听了,也纷纷附和。那商人和摊主见有人出来调解,也不好再继续争吵,便各自哼了一声,算是暂时平息了此事。
阿山笑着对大牛说:“你这家伙,就是爱管闲事,不过这一闹,倒也让这街上更有意思了些呢。”大牛挠挠头,笑道:“看着他俩吵得面红耳赤的,怪有趣,我就忍不住凑个热闹呗。”
众人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集市的角落,找了个空地,把带来的壮锦铺开,准备开始售卖。阿山清了清嗓子,唱起了山歌来招揽生意:“哎——走过路过莫错过哟,青竹村里好锦缎呀,阿妈巧手织就成嘞,花样精美人人赞咯——”那悠扬的歌声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围过来,大家看着那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壮锦,都纷纷夸赞不已,不少人询问价格,想要买上几匹回去。
阿妹在一旁热情地给大家介绍着壮锦的特色,说道:“这壮锦呀,都是我们用传统的手艺织出来的呢,每一匹都饱含着我们的心意,这上面的图案可有讲究了,有的是寓意吉祥的龙凤,有的是象征丰收的稻穗,不管是自已用还是送人,那都是再好不过啦。”在阿山的歌声和阿妹的介绍下,他们带来的壮锦很快就卖出去了好几匹,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
卖了一会儿壮锦,阿福提议道:“咱们逛了这么久,也累了,不如去吃点东西吧,我听说城里有一家酒馆,做的酒菜可好吃了,咱们去尝尝呗。”众人一听,都觉得肚子饿了,便收拾好东西,朝着阿福说的那家酒馆走去。
来到酒馆,里面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喝酒划拳的,有高谈阔论的,热闹得很。他们找了个空位坐下,点了些酒菜,正吃喝着,忽然听到旁边一桌人在谈论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事。
一个穿着长袍的老者压低声音说:“听说啊,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边打得可激烈了,也不知道最后谁能赢呢,这天下不太平,咱们这日子怕是也安稳不了多久咯。”另一个年轻的书生接话道:“是啊,只盼着这场争斗能早点结束,也好让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呀。”
阿山听着这些话,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虑。他深知一旦天下大乱,这邕州城和他们青竹村怕是也难以独善其身,到时候族人的生活又会陷入动荡之中。阿妹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声说:“阿山哥,别想那么多了,咱们现在开开心心的就好,那些大事,也不是咱们能决定的呀。”阿山微微点头,可眉头依然紧锁着。
酒足饭饱后,众人走出酒馆,继续在城里闲逛着。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个广场上,只见那里围了不少人,中间似乎有人在表演着什么。阿山他们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艺人在表演杂耍,有顶缸的、耍猴的、喷火的,精彩绝伦,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阿福看得津津有味,笑着说:“这杂耍可真有意思啊,平日里在村里可看不到呢,今天可算是开了眼界了。”大牛也跟着说:“是啊,这城里人还真是会玩,花样真多呀。”
就在大家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呼喊声:“不好了,走水了,走水了!”众人回头一看,只见不远处的一片房子冒起了浓烟,火光冲天。原来,是一家店铺不小心着火了,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开来,周围的人们纷纷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
阿山见状,大喊一声:“大家别慌,先去帮忙救火呀!”说罢,便朝着着火的地方跑去,大牛、阿妹和阿福也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他们和其他一些热心的市民一起,提着水桶,从附近的水井里打水,然后朝着火势最猛的地方泼去。虽然火势凶猛,但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火扑灭了。
阿山他们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脸上却满是欣慰的笑容。这时,一个老者走过来,对他们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啊,要不是你们帮忙,这火势还不知道要烧到什么时候呢,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阿山笑着说:“老爷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互相帮忙是本分嘛。”
经过这一场变故,阿山等人也没了继续闲逛的心思,便准备回村去了。在回村的路上,阿山心中感慨万千,他想着这城里的生活虽然热闹,可也充满了变数,还是村里的日子更加安稳宁静。
回到村里,阿山把在城里的所见所闻都讲给了村里的老人们听,大家听了,也都纷纷感叹这世事无常,同时也庆幸村子目前还能保持着平静的生活。
然而,没过多久,村子里也收到了消息,说是因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斗,朝廷需要征集一些物资和壮丁,以保障后方的稳定。这消息一传开,村里顿时炸开了锅,不少人家都陷入了担忧之中,毕竟谁也不想自已的亲人去打仗,可又明白这是为了大局着想。
阿山的阿爸站了出来,对村里的众人说:“咱们壮族自古以来就是重情重义的民族,如今国家有难,咱们虽然只是普通百姓,但也应该出一份力。不过,咱们也要保证村里的生活能继续下去,我提议,咱们每家每户按照自已的能力,拿出一些粮食和物资来支援,至于壮丁嘛,就让那些自愿的年轻人去,大家觉得如何?”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比较妥当,于是纷纷响应。阿山第一个站出来说:“阿爸,我愿意去,我这一身力气,也该为大家做点事了,而且我还能用山歌给大家鼓鼓劲呢。”大牛也跟着说:“我也去,我力气大,到了战场上肯定能派上用场。”阿妹看着阿山和大牛,眼中满是担忧,却也知道拦不住他们,便说:“那你们一定要小心啊,可千万要平安回来呀。”
就这样,阿山、大牛等几个年轻人告别了家人和乡亲们,踏上了前往征集点的路途。一路上,阿山又唱起了山歌,这次的歌声里多了几分豪迈与坚定:“哎——阿哥阿弟上征途哟,为了家国心不苦呀,山歌伴着咱前行嘞,盼着胜利早回屋咯——”
他们来到了征集点,和其他来自各地的年轻人一起,接受了简单的训练,然后便被分配到了不同的任务中。阿山因为歌唱得好,被安排去鼓舞士气,他每天都会在军营里唱起那振奋人心的山歌,让士兵们在艰苦的训练和紧张的局势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力量。大牛则凭借着自已强壮的体魄,参与到了物资搬运等后勤工作中,虽然辛苦,但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干着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然局势依旧紧张,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后方的保障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阿山他们也在这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感受着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
在这1262年,阿山、大牛等壮族青年的故事,就如同那永不间断的壮族山歌一般,在岁月的长河里传唱着。他们用自已的行动,守护着家乡,守护着民族的情谊,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属于自已的印记。
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与壮族有着相似文化传承或民族境遇的少数民族也有着各自的情况。
在东南亚的安南(今越南部分地区),京族人民依傍着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过着以渔业和农耕为主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已独特的水上木偶戏文化,通过木偶在水上的表演来讲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就如同壮族用山歌传递文化一样,水上木偶戏也是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时的京族与周边的民族以及来自中国的商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将当地的海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运往各地,同时也引进了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吸引着不少外来者的目光。
在南洋群岛的一些岛屿上,马来族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他们擅长航海,凭借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的熟悉,穿梭于各个岛屿之间,开展贸易活动,将岛上的香料、珠宝等特产运往远方。马来族也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族中的长老们通过讲述故事、吟唱诗歌的方式,将民族的历史、信仰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一点与壮族用山歌传承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与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商人交往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多元,在南洋地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族在广袤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着众多英雄史诗、爱情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是通过牧民们在草原上围坐在一起,一边弹奏着冬不拉等乐器,一边吟唱的方式流传开来,就如同壮族在山间田野唱山歌一样,是哈萨克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哈萨克族与周边的突厥、回鹘等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在畜牧养殖、贸易交换等方面相互合作,其精美的羊毛制品、骏马等在中亚地区颇受欢迎,同时也从其他民族那里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用品,提升了生活质量。
在东欧草原上,哥萨克族有着剽悍的民风,他们以骑兵作战闻名,擅长在草原上驰骋征战。哥萨克族同样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谣文化,这些歌谣大多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战斗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战士们在出征前或是凯旋后,都会唱起歌谣,鼓舞士气或是庆祝胜利。他们与俄罗斯等周边民族有着复杂的关系,时而合作,时而争斗,在东欧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草原文化和军事传统也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民族发展。
在南亚的斯里兰卡,僧伽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着茶叶、椰子等作物,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僧伽罗族的佛教寺庙遍布全岛,寺庙中的僧侣们通过诵经、讲经的方式,将佛教教义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递给信众,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壮族用山歌传播民族记忆与情感。僧伽罗族与印度、东南亚等地的民族有着贸易和文化交流,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品、香料等特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地区间的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作者“5路偷懒”推荐阅读《民族焕境编年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4L2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