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的典礼在长安城盛大举行,仪式庄严肃穆,象征着大唐开启新的篇章。武曌站在新皇身旁,看着他头戴冕旒,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心中五味杂陈。她深知,新皇虽已就位,但前路依旧布满荆棘。
新皇初登大宝,满怀壮志,渴望做出一番政绩,不负武曌与众人的期许。他在登基后的第一道旨意中,便强调要延续武曌推行的各项改革政策,继续加强国家专营,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武曌对此深感欣慰,她也决心全力辅佐新皇,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
然而,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的改革热情很快便遭遇了现实的阻碍。一些长期以来依赖旧有利益格局的权贵和地方势力,开始对新政策阳奉阴违。他们表面上对新皇的旨意恭顺有加,背地里却小动作不断,试图削弱改革的力度。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户部尚书王玄礼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如今各地盐铁专营虽已推行,但不少地方官员反映,盐铁产量不升反降,百姓购买盐铁的价格也未能如预期般稳定。”新皇听闻,眉头紧皱,转头看向武曌,眼中满是询问之意。
武曌微微欠身,冷静分析道:“陛下,依臣妾之见,这恐怕是地方上某些势力暗中作祟。他们习惯了以往与商人勾结获取私利的模式,如今国家专营断了他们的财路,自然会想方设法破坏。”新皇听后,龙颜大怒:“岂有此理!朕定要彻查此事,严惩这些不法之徒!”
于是,新皇任命狄仁杰为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彻查盐铁专营受阻一事。狄仁杰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他乔装打扮,深入民间,与百姓交谈,搜集线索。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地方的盐铁作坊被当地豪强暗中控制,他们故意减少产量,抬高价格,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也并不平静。以宰相李义府为首的保守势力,开始在朝堂上对新皇的决策提出质疑,试图动摇新皇改革的决心。李义府在朝会上言辞恳切地说:“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如今推行的这些新政,看似有利,实则隐患重重,恐会扰乱国家根基。”
武曌立刻反驳道:“李宰相,时代在变,若一味守旧,如何能让大唐繁荣昌盛?陛下推行新政,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岂是你所说的扰乱根基?”李义府被武曌说得哑口无言,但他心中并不服气,仍在暗中与其他保守势力勾结,寻找机会扳回局面。
狄仁杰在地方上的调查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掌握了大量地方豪强与官员勾结,破坏盐铁专营的证据,还发现了一些朝中权贵与这些地方势力的书信往来。其中,竟有李义府的亲笔信件,信中指示地方官员如何抵制新政,维持旧有的利益格局。
狄仁杰带着证据回到长安,立刻向新皇和武曌禀报。新皇看到信件后,怒不可遏:“李义府身为宰相,不思辅佐朕治理国家,竟做出这等事来,实在罪无可恕!”武曌则建议新皇:“陛下,当务之急是先稳住李义府等人,以免他们狗急跳墙。可暗中部署,待时机成熟,一举将这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
新皇采纳了武曌的建议,表面上对李义府等人依旧礼遇有加,暗中却让武曌和狄仁杰加紧筹备。武曌一方面安排亲信掌控京城的关键兵力,另一方面让狄仁杰继续搜集李义府等人的罪行证据,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武曌等人紧锣密鼓筹备之时,突厥那边又传来了坏消息。突厥新首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再次集结兵力,对大唐边境发起了小规模的骚扰。边关守将紧急上奏,请求朝廷增派援兵。
新皇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论。李义府等人主张求和,认为此时大唐内部局势不稳,不宜与突厥开战,以免腹背受敌。而武曌和一些主战派大臣则认为,若此时求和,只会助长突厥的嚣张气焰,必须予以坚决回击。
彬语爷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武曌慷慨陈词:“陛下,突厥狼子野心,若此时求和,他们定会以为我大唐软弱可欺,日后必定会变本加厉。我们必须以强硬的态度回应,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威严不可侵犯!”新皇听后,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纳武曌的建议,派遣大将程咬金率领大军前往边关御敌。
程咬金领命出征,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在边关部署防线,与突厥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程咬金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唐军将士们奋勇杀敌,一时间杀得突厥军队节节败退。
然而,突厥新首领并不甘心失败,他改变战术,采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唐军的补给线,使得唐军的作战陷入了僵局。程咬金无奈之下,只能向朝廷求援。
新皇收到战报后,心急如焚。武曌再次站出来,提出了自已的见解:“陛下,臣妾认为可以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绕到突厥军队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与程咬金将军前后夹击,必能大破突厥。”新皇觉得此计可行,便立刻任命苏定方为先锋,率领一支轻骑兵,秘密绕到突厥军队后方。
苏定方不负众望,成功绕到突厥军队后方,发起突袭。程咬金也趁机率领大军全力进攻,突厥军队腹背受敌,顿时大乱。经过一番激战,突厥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新首领见大势已去,只能仓皇逃窜。
边关传来捷报,朝堂上下一片欢腾。新皇对武曌的谋略更加钦佩,对她的信任也进一步加深。而李义府等人在此次事件中主张求和,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因此受到了削弱。
解决了突厥的威胁后,武曌和狄仁杰认为铲除李义府等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一次朝会上,狄仁杰再次拿出李义府等人勾结地方势力、破坏新政的证据,新皇当场下令将李义府及其党羽全部拿下。
李义府等人被押入大牢后,新皇开始对朝堂进行大规模的整顿。他任命了一批清正廉洁、支持改革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重要岗位,为新政的顺利推行扫清了障碍。
随着新政的逐渐深入,大唐的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文化领域同样硕果累累,各种学术流派百花齐放,文学艺术蓬勃发展。
然而,武曌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她知道,在表面的繁荣之下,依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各地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生活依旧困苦;还有一些地方的治安问题也有待改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曌向新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她建议新皇减免偏远地区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加强地方治安管理,选拔优秀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维护社会稳定。
新皇一一采纳了武曌的建议,并下令各地官员严格执行。在武曌和新皇的共同努力下,大唐的社会矛盾逐渐得到缓解,国家也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稳步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武曌也在不断培养自已的势力。她深知,在这复杂的朝堂斗争中,只有拥有足够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行自已的理念,为大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她提拔了一批有才能、有抱负的年轻官员,这些人对她忠心耿耿,成为了她在朝堂上的得力助手。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皇在武曌的辅佐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君主。他开始独立处理朝政,做出了许多明智的决策。武曌看着新皇的成长,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已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唐终于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但武曌也明白,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她时刻关注着国内外的局势变化,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她相信,只要自已和新皇齐心协力,大唐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