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曌夜以继日的操持与殚精竭虑的谋划下,大唐先是成功抵挡住突厥一轮又一轮的进犯。战场上,唐军将士们在武曌制定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凭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精良武器装备,一次次击退突厥的进攻,捍卫了大唐疆土。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领域的垄断乱象也在武曌雷厉风行的整治下得到解决。国家专营政策逐步走上正轨,原本被商业巨贾肆意哄抬的物价逐渐趋于平稳,百姓生活成本大幅降低,生活压力得到极大缓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中,店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集市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武曌站在长安城巍峨的城楼上,俯瞰着这繁华喧嚣的都市,心中却隐隐被不安的阴霾所笼罩。她的目光穿透热闹的街道,仿佛看到了远方突厥营帐中那位野心勃勃的新首领正磨刀霍霍。她深知,突厥虽暂时罢兵休战,但那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新首领绝不会轻易放弃野心,必然会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再次对大唐发起进攻。
朝堂之内,那些在之前整治中被打压的势力,表面上对武曌恭恭敬敬,平静得如同湖面一般,可她心里清楚,这些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暗地里必然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反扑,试图夺回失去的权势和利益。
就在武曌忧心忡忡之时,宫中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新皇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上下掀起了惊涛骇浪。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朝堂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大臣们开始各怀鬼胎。一些平日里就心怀叵测之人,眼中闪烁着贪婪和欲望的光芒,妄图趁新皇病重之际,兴风作浪,扰乱朝纲,以便浑水摸鱼,夺回失去的权势。
武曌听闻此事,心急如焚,手中正在批阅的奏折“啪”的一声掉落在地。她顾不上整理,立刻放下手中所有事务,迈着匆匆的步伐,风风火火地赶往新皇寝宫。
踏入寝宫,一股压抑沉闷的气息扑面而来。病榻上的新皇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往日的威严与神采早已消失不见。武曌看着病榻上虚弱的新皇,心中满是担忧与忠诚。她轻轻俯身,凑近新皇的耳边,声音轻柔却又坚定有力:“陛下安心养病,朝堂之事,臣妾定当竭尽全力维持,绝不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
新皇看着武曌,眼中满是信任与嘱托。他微微抬起手,似乎想要抓住武曌的手,给予她力量和支持,却又因为身体的虚弱无力而缓缓放下:“朕信你,武才人。大唐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
武曌领命而出,心中沉甸甸的,仿佛压着一块巨石。她深知自已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这不仅关乎新皇对她的信任,更关乎大唐的江山社稷和万千百姓的福祉。
离开寝宫后,她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派人去召集狄仁杰、苏文等心腹大臣,在密室中紧急商议对策。密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摇曳的烛火在黑暗中跳动,映照出众人严肃而又焦虑的面庞。
“如今陛下病重,朝堂恐生变故。我们必须尽快稳定局势,防止有人借机生乱。”武曌神色凝重,率先打破沉默。她的目光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果敢。
狄仁杰微微点头,赞同道:“武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宫中守卫,确保陛下安全。我们要调动最精锐的禁军,严密布防在陛下寝宫周围,每一道宫门、每一处要道都要安排得力人手,日夜巡逻,一刻也不能松懈。同时,密切关注朝堂动静,一旦发现有人图谋不轨,立刻采取行动,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狄仁杰向来心思缜密,考虑问题周全,他的建议切中要害,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苏文接着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安抚民心。陛下病重的消息一旦传开,百姓恐会人心惶惶。可发布诏书,告知百姓陛下只是偶感风寒,不日便会康复,让大家安心生活。同时,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官员到民间去,宣扬朝廷的稳定和对百姓的关怀,稳定民心。”苏文擅长处理民生事务,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的建议也为稳定局势提供了关键思路。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已的见解和建议。有的大臣建议加强对京城内外的巡逻管控,防止不法分子趁机作乱;有的大臣提出要对朝中官员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揪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还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强与周边势力的沟通和联系,避免在这个关键时刻引发外部冲突。
经过一番深入讨论,商议已定,众人立刻分头行动。武曌亲自安排禁军,加强皇宫的守卫。她不顾疲惫,亲自穿梭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细致地部署着每一道宫门、每一处要道的兵力。她将精锐士兵布置在关键位置,反复叮嘱他们要提高警惕,不得有丝毫懈怠。她还亲自检查士兵的装备和值守情况,查看武器是否锋利,铠甲是否坚固,士兵们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确保万无一失。
狄仁杰则带领手下,暗中监视朝堂上那些可疑大臣的一举一动。他的情报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遍布朝堂的每一个角落,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日夜潜伏在暗处,收集着各种情报,一旦发现有人有不轨行为,便会迅速采取行动。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那般顺利。朝中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裴炎,平日里就与武曌多有不合。此时见新皇病重,认为有机可乘,心中的野心开始膨胀。他暗中联合了几位同样心怀不满的大臣,试图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将武曌排挤出朝堂。
在一次朝会上,气氛原本还算平静,大臣们正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各项事务。突然,裴炎大步出列,神色严肃,高声道:“陛下病重,武才人却在朝堂上指手画脚,把持朝政,此乃大逆不道之举!臣恳请陛下收回武才人的权力,让朝堂回归正轨。”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武曌看着裴炎,心中冷笑一声,面上却不慌不忙。她向前迈出一步,仪态端庄,回应道:“裴大人,陛下病重之际,我一心只为大唐江山社稷,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何来把持朝政之说?倒是裴大人,在这关键时刻,不思如何辅佐陛下、稳定朝堂,却在此无端指责,不知是何居心?”武曌的言辞犀利,直击要害,让裴炎一时语塞。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武曌的大臣站出来为她说话,他们列举武曌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种种功绩,强调她对大唐的忠诚与贡献。而裴炎的同党也不甘示弱,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下,朝堂上乱成一团。
就在局势陷入僵局之时,狄仁杰站了出来。他神色镇定,手中拿着一份证据,高声道:“裴大人,这是您与突厥密使往来的信件,您勾结外敌,企图颠覆朝堂,如今证据确凿,还想狡辩吗?”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狄仁杰手中的信件上。
裴炎看着眼前的信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已的叛国行径竟被狄仁杰发现并搜集到了证据。原来,狄仁杰在监视朝堂动静时,意外发现了裴炎的异常举动,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他与突厥密使往来的秘密,暗中搜集证据,就等着此刻揭露他的罪行。
武曌见状,脸色一沉,厉声道:“裴炎,叛国之罪,天理难容。来人,将他打入大牢,等候严惩!”随着武曌的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上前,将裴炎押了下去。裴炎的同党们见势不妙,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出声。
随着裴炎的倒台,那些妄图趁乱夺权的势力也纷纷作鸟兽散。武曌成功稳定了朝堂局势,她长舒一口气,心中却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安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武曌更加忙碌了。她不仅要处理朝堂上的日常事务,还要时刻关注突厥的动向,加强边境防御。她频繁地与边关守将通信,了解边境的最新情况,及时调整军事部署。同时,她也没有放松对国内的治理,继续推动各项改革,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
在经济方面,她进一步完善国家专营政策,加大对盐、铁等重要物资的管控力度。她亲自挑选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充实到管控队伍中,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她还鼓励农业生产,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农具,提高粮食产量。在她的推动下,大唐的经济持续繁荣,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在文化建设方面,武曌大力支持文学艺术的发展。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邀请文人墨客齐聚长安,交流创作。她还出资修建了许多图书馆和文化场所,为百姓提供了学习和欣赏文化艺术的机会。在她的倡导下,大唐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作品。
然而,武曌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她依然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阻力。一些保守势力对她的改革措施不满,暗中抵制。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对朝廷的政策阳奉阴违。
面对这些困难,武曌没有退缩。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对不执行政策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她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的病情愈发严重。武曌日夜守在新皇身边,悉心照料。她看着新皇日渐消瘦的面容,心中满是悲痛。但她知道,自已不能倒下,她要为大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在新皇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武曌叫到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武才人,朕走之后,大唐就全靠你了……”新皇的声音微弱却又充满期望。武曌泪流满面,重重地点头:“陛下放心,臣妾定当不负陛下所托,守护好大唐的江山社稷。”
新皇驾崩的消息传来,整个大唐沉浸在悲痛之中。武曌强忍悲痛,主持新皇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她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新皇的继位人选。
朝中大臣们意见不一,分成了几派。一派主张立嫡长子为新皇,认为这是祖制,不可违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立贤能之人,以确保大唐的繁荣昌盛。还有一派心怀叵测,妄图拥立自已的势力,以便在新皇登基后掌控朝政。
武曌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她陷入了深思。经过一番权衡,她决定立贤能的皇子为新皇。她认为,只有贤能的君主才能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为了确保新皇能够顺利登基,她与狄仁杰等心腹大臣商议,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们首先争取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支持,向他们阐明立贤能之人的重要性。然后,他们加强了皇宫的守卫,防止有人趁机发动政变。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武曌在朝堂上宣布了新皇的人选。新皇登基之日,长安城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庆祝新皇的登基。武曌站在新皇身边,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新的挑战即将来临,但她毫不畏惧。她相信,在新皇的领导下,在自已和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