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武曌的积极谋划与不懈努力下,军事防御得到强化,与周边部落的联盟也愈发稳固,暂时挡住了突厥的进犯之势。但朝堂这个权力漩涡,从来不会风平浪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难题如潮水般向武曌涌来。
国内的商业发展在改革推动下日益繁荣,可这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商业巨贾,他们暗中勾结,垄断了盐、铁等重要物资的买卖。这些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百姓生活成本急剧上升,民怨沸腾。而这些富商背后,隐隐有着朝中权贵的身影,他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利益集团,试图左右朝政,维护自身的非法利益。
武曌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一次朝会上,她严肃地向新皇禀明:“陛下,如今商业乱象丛生,奸商与权贵勾结,垄断物资,致使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长此以往,不仅会扰乱我大唐经济秩序,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危及社稷。”
新皇听后,龙颜大怒:“竟有此事?这些人如此胆大妄为,朕定要严惩不贷!武才人,你可有应对之策?”
武曌微微欠身,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臣妾以为,首先要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专营,由朝廷统一管控生产与销售,杜绝商人垄断。其次,设立专门的商业监察机构,严厉打击不法商业行为,对违规者施以重罚。再者,需彻查与奸商勾结的朝中权贵,整顿朝堂风气。”
新皇当即准奏,下令由武曌牵头,狄仁杰等人协助,彻查此事。武曌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涉及各方利益,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境。但她毫不退缩,迅速展开行动。
狄仁杰带领一队人马,秘密调查富商与权贵之间的往来账目和勾结证据。他们乔装打扮,深入市井街巷,与百姓交谈,搜集线索。经过多日的辛苦侦查,终于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牵扯出了户部侍郎孙德昭。孙德昭利用职务之便,为富商提供便利,收受巨额贿赂,助其垄断市场。
武曌掌握证据后,立刻进宫向新皇禀报。新皇得知朝中大臣竟如此腐败,怒不可遏,下令将孙德昭立即抓捕归案。然而,孙德昭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他的亲信们得知消息后,四处活动,试图营救他,甚至还在朝堂上为他求情。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与孙德昭关系密切的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孙侍郎一向勤勉,此次恐是遭人陷害。如今仅凭一些不明来历的证据,就将他抓捕,实在有失公允。”
武曌看着这位大臣,目光犀利地回应道:“证据确凿,岂容狡辩?孙德昭与奸商勾结,垄断物资,危害百姓,此等罪行,天理难容。若不严惩,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如何维护大唐律法的尊严?”
新皇也厉声斥责道:“朕已查明真相,孙德昭罪无可恕。任何人若敢为他求情,与他同罪!”
在武曌和新皇的坚持下,孙德昭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被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关进大牢。此事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与富商勾结的权贵们纷纷收敛,不敢再肆意妄为。
解决了内部的商业腐败问题后,武曌又将精力投入到国家专营政策的推行上。她亲自挑选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负责盐、铁等物资的管控工作。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地方官员因习惯了之前与商人勾结的利益输送模式,对国家专营政策阳奉阴违。
武曌得知后,派出监察官员前往各地巡查,对不执行政策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她还亲自前往一些重要的盐铁产地,视察生产和销售情况,确保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在她的努力下,国家专营政策逐渐走上正轨,物价开始稳定,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了缓解。
然而,就在武曌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突厥那边又传来了新的消息。突厥的一位新首领上位,此人野心勃勃,不甘心之前的失败,想要再次对大唐发动战争。他四处拉拢周边的小部落,扩充自已的势力,对大唐边境虎视眈眈。
武曌得知后,立刻与朝中大臣们商议对策。她认为,虽然大唐已经做好了军事准备,但战争始终是下下策。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突厥与周边部落的联盟,避免战争的爆发。
于是,武曌再次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使者,携带丰厚的礼物和大唐的友好书信,前往突厥周边的部落。使者们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慧,向各部落首领阐明与大唐交好的好处,以及跟随突厥发动战争的危害。在使者们的努力下,突厥与周边部落的联盟出现了裂痕,一些部落开始动摇,不再愿意轻易跟随突厥对抗大唐。
与此同时,武曌也没有放松军事防御。她下令边关守将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应对突厥的进犯。她还亲自前往边境,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她的激励下,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决心保卫大唐的疆土。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突厥新首领发动战争的计划暂时被搁置。大唐又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武曌继续推动各项改革,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在她的治理下,大唐的国力不断增强,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武曌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俯瞰着这座繁华的城市。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百姓们安居乐业,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看着眼前的景象,武曌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她望着远方,目光坚定而自信,她相信,在她的带领下,大唐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 。
武曌沉浸在长安城的繁荣景象中,心中却也清楚,一时的安稳并非一劳永逸。突厥虽暂时罢兵,但那新首领野心不死,必然还会伺机而动。而朝堂之内,经此一役,表面上平静了许多,可那些被打压的势力,暗地里保不准还在谋划着反扑。
恰在此时,宫中传来消息,新皇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上下掀起波澜。大臣们开始各怀心思,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竟妄图趁新皇病重之际,扰乱朝纲,夺回失去的权势。
武曌听闻此事,心急如焚,立刻赶往新皇寝宫。看着病榻上虚弱的新皇,武曌心中满是担忧与忠诚,俯身轻声道:“陛下安心养病,朝堂之事,臣妾定当竭尽全力维持,绝不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
新皇看着武曌,眼中满是信任与嘱托:“朕信你,武才人。大唐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
武曌领命而出,深知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她迅速召集狄仁杰、苏文等心腹大臣,在密室中商议对策。
“如今陛下病重,朝堂恐生变故。我们必须尽快稳定局势,防止有人借机生乱。”武曌神色凝重,率先开口。
狄仁杰点头赞同:“武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宫中守卫,确保陛下安全,同时密切关注朝堂动静,一旦发现有人图谋不轨,立刻采取行动。”
苏文接着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安抚民心。陛下病重的消息一旦传开,百姓恐会人心惶惶。可发布诏书,告知百姓陛下只是偶感风寒,不日便会康复,让大家安心生活。”
众人商议已定,立刻分头行动。武曌亲自安排禁军,加强皇宫的守卫,每一道宫门、每一处要道,都布置了精锐士兵,日夜巡逻。狄仁杰则带领手下,暗中监视朝堂上那些可疑大臣的一举一动,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那般顺利。朝中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裴炎,平日里与武曌就多有不合。此时见新皇病重,竟联合了几位大臣,试图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将武曌排挤出朝堂。
在一次朝会上,裴炎突然出列,高声道:“陛下病重,武才人却在朝堂上指手画脚,把持朝政,此乃大逆不道之举!臣恳请陛下收回武才人的权力,让朝堂回归正轨。”
武曌看着裴炎,心中冷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裴大人,陛下病重之际,我一心只为大唐江山社稷,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何来把持朝政之说?倒是裴大人,在这关键时刻,不思如何辅佐陛下、稳定朝堂,却在此无端指责,不知是何居心?”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武曌的大臣站出来为她说话,而裴炎的同党也不甘示弱,双方争执不下。
就在这时,狄仁杰站了出来,呈上一份证据:“裴大人,这是您与突厥密使往来的信件,您勾结外敌,企图颠覆朝堂,如今证据确凿,还想狡辩吗?”
裴炎看着眼前的信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瘫倒在地。原来,狄仁杰在监视朝堂动静时,意外发现了裴炎的叛国行径,暗中搜集证据,就等着此刻揭露他的罪行。
武曌见状,厉声道:“裴炎,叛国之罪,天理难容。来人,将他打入大牢,等候严惩!”
随着裴炎的倒台,那些妄图趁乱夺权的势力也纷纷作鸟兽散。武曌成功稳定了朝堂局势,继续全心全意地为大唐的繁荣与稳定而努力,在新皇病重的艰难时期,为大唐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空,等待着新的曙光降临 。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