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章 危机四伏,破局之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宫惊梦之锦绣权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唐在武曌的不懈努力下,国内改革稳步推进,西域局势也暂时得到了稳定。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个国家轻松地走向繁荣。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席卷了大唐的大片土地,从中原腹地到西北边陲,农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望着干涸的土地,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各地的难民开始纷纷涌入城市,寻求生存的希望。

这场旱灾不仅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大唐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朝堂之上,大臣们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纷纷议论纷纷,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新皇看着满朝文武,眉头紧锁,心中焦急万分。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武曌,希望她能再次力挽狂澜。

武曌深知此次旱灾的严重性,她明白,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百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还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她迅速召集了苏文、狄仁杰等亲信大臣,在宫中紧急商议对策。

“此次旱灾来势汹汹,范围之广,前所未见。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武曌神色凝重地说道。

苏文微微点头,忧虑道:“当务之急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可如今国库因之前的战争和改革,储备也并不充裕,这赈灾的粮食从何处而来,实在棘手。”

狄仁杰沉思片刻,进言道:“除了动用国库储备,我们还可以向各地的富商和乡绅募捐。这些人平日里受大唐庇护,如今国家有难,他们理应伸出援手。”

武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狄大人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组织力量,寻找水源,打井开渠,尽快恢复农田的灌溉。”

商议已定,武曌立刻行动起来。她亲自起草了一份诏书,向全国发出募捐倡议,呼吁富商、乡绅以及朝中大臣们慷慨解囊,共同帮助受灾百姓。同时,她派遣狄仁杰前往各地,负责组织募捐和赈灾物资的调配发放。

狄仁杰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他每到一处,都亲自向当地的富商和乡绅们阐明国家的困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人纷纷响应号召,捐出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然而,也有一些人却心存侥幸,试图逃避责任。

在洛阳,有一位名叫王富贵的富商,坐拥万贯家财,却对募捐一事百般推脱。狄仁杰得知后,亲自上门拜访。

“王员外,如今大唐百姓深陷旱灾之苦,饿殍遍野,您作为一方富贾,难道就忍心坐视不管吗?”狄仁杰言辞恳切地说道。

王富贵却一脸为难地回道:“狄大人,您有所不知,我这生意最近也是一落千丈,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钱财啊。”

狄仁杰微微一笑,说道:“王员外,您的生意能如此兴隆,离不开大唐的太平盛世和百姓的支持。如今国家有难,百姓受苦,正是您回报的时候。况且,此次募捐朝廷都有记录,日后朝廷定会对慷慨相助之人予以嘉奖。”

王富贵听后,心中一动,权衡利弊之下,终于答应捐出了一笔可观的钱财和粮食。

在狄仁杰的努力下,募捐工作进展顺利,大量的赈灾物资被运往受灾地区。与此同时,武曌也没有忘记寻找水源的工作。她派遣了一批精通水利的官员和工匠,深入灾区,勘察地形,寻找水源。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一条干涸的河流下游发现了地下水脉。武曌得知后,立即下令组织百姓,开挖沟渠,引地下水灌溉农田。一时间,灾区的田野上,人们齐心协力,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然而,就在赈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朝堂上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心怀不轨的大臣,看到武曌在此次旱灾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心中嫉妒不已。他们再次联合起来,企图利用此次旱灾,对武曌进行弹劾。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名叫张柬之的大臣突然出列,跪地说道:“陛下,此次旱灾乃是上天对我大唐的警示。武才人近年来在朝堂上权势过重,干预朝政,致使上天降下灾祸。臣恳请陛下严惩武才人,以平息天怒。”

其他附和的大臣也纷纷跪地,齐声说道:“请陛下严惩武才人!”

武曌听后,心中冷笑一声,她不慌不忙地站出来,说道:“张大人,您说旱灾是上天对大唐的警示,那请问,这与我何干?自旱灾发生以来,我日夜操劳,四处奔走,为的就是拯救百姓,减少损失。而您呢?不思考如何救灾,却在这里无端指责,难道这就是您作为臣子的职责吗?”

张柬之被武曌反驳得面红耳赤,但他仍不死心,继续说道:“武才人,你虽有救灾之举,但这并不能掩盖你干预朝政的事实。自古以来,女子不得干政,你却屡次违背祖制,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武曌看着张柬之,目光坚定地说道:“张大人,如今大唐面临如此大难,彬语爷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若还拘泥于祖制,不知变通,如何能拯救百姓?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若因此而违背祖制,我甘愿承担一切后果。但在旱灾未解决之前,我绝不会退缩半步!”

新皇听了武曌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深知武曌的忠心和能力,也明白此次旱灾若没有武曌的努力,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严厉斥责了张柬之等人:“你们身为朝廷大臣,不思报国,却在这里搬弄是非,扰乱朝堂。武才人一心为国,朕绝不允许任何人污蔑她。若再有此类事情发生,定斩不饶!”

在新皇的支持下,武曌得以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赈灾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区的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百姓们有了粮食吃,农田也重新得到了灌溉,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

然而,武曌知道,这场旱灾只是大唐面临的众多危机之一。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也从未停止。她明白,要想让大唐真正走向繁荣昌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武曌独自站在宫殿的庭院中,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心中思绪万千。她深知自已肩负的责任重大,也明白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她毫不畏惧,因为她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大唐的无限热爱。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大唐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奉献自已的一切。旱灾过后,大唐虽暂得喘息,可武曌清楚,隐患犹存。朝堂之上,暗流仍在涌动,那些曾试图弹劾她的大臣,虽被新皇斥责,却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暗处等待着下一次发难的时机。

与此同时,边境传来消息,突厥在经历之前的挫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频繁在大唐边境集结兵力,制造小规模冲突,试探大唐的防御底线。边关守将连连上书告急,请求朝廷增派援军、拨付粮草。

武曌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立刻进宫向新皇奏报。新皇听闻突厥又有异动,龙颜大怒,可面对国内刚经历旱灾、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武曌见状,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突厥狼子野心,此次再度挑衅,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但如今国内局势也不容乐观,我们需谨慎应对,制定周全之策。”

新皇微微点头,示意武曌继续说下去。武曌沉思片刻,接着道:“依臣妾之见,我们可先从外交方面入手,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周边的部落,巩固与他们的联盟关系,让突厥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同时,在国内,我们抓紧时间恢复生产,储备粮草,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新皇觉得武曌所言有理,当即下令挑选合适的使者前往周边部落。武曌亲自参与使者的选拔,她挑选了几位口才出众、熟悉突厥风俗的官员,详细地向他们交代任务和注意事项。

使者们出发后,武曌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军事准备。她与兵部尚书和几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商议,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军事训练计划。针对突厥擅长的骑兵战术,他们加强了大唐骑兵的训练,改进了骑兵装备,同时还研究出了一些克制突厥骑兵的新战术。

然而,武曌的这些举措并非一帆风顺。朝堂上的一些保守派大臣,对她的决策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武曌过度重视军事准备,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不利于国内的稳定。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名叫李义府的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武才人如此大力筹备军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刚刚从旱灾中缓过来,如何能承受得住?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要休养生息,而非大动干戈。”

武曌看着李义府,冷静地回应道:“李大人,您只看到了眼前的百姓负担,却没有看到突厥的威胁。若我们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突厥大举入侵,百姓面临的将是战火的洗礼,那时候的灾难将更加沉重。如今我们加强军事准备,是为了以战止战,让百姓能够长久地安居乐业。”

李义府还想反驳,新皇却开口说道:“武才人所言甚是,突厥的威胁一日不除,大唐便一日不得安宁。朕意已决,军事筹备之事,继续推进,不得有误。”

在新皇的支持下,武曌的军事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唐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边关的防御也更加稳固。

而此时,前往周边部落的使者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地与突厥周边的几个部落达成了更紧密的联盟协议,这些部落承诺,若突厥对大唐发动战争,他们将出兵相助。

武曌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知道,虽然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但大唐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信心应对任何挑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武曌继续关注着边境局势和国内的发展,她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她坚守初心,为了大唐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就一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宫惊梦之锦绣权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4WR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