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胡文海的:极端复仇记

小说: 三晋扫黑风云   作者:晋山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晋扫黑风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4YOI/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晋山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在90年代的晋中市榆次区,大峪口村的煤矿,无疑是整个村子经济的命脉,也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胡文海,这个土生土长的大峪口村汉子,凭借着自已的果敢与那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头,在早些年成功拿下了煤矿的承包权。

起初,煤矿的经营并不顺利,矿上设备陈旧,开采效率低下,还时常面临资金周转的难题。但胡文海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拉投资、找技术,一心扑在煤矿的发展上。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煤矿逐渐走上正轨,产量稳步提升,利润也逐年增加。在胡文海的带动下,村子里不少人都在煤矿找到了工作,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村民们对胡文海的能力纷纷竖起大拇指,胡文海在村里的地位也日益稳固。

然而,时光匆匆,转眼间就到了1998年,胡文海与村里签订的煤矿承包合同即将到期。按照惯例,村里决定对煤矿的承包权进行公开竞标。这个消息一传出,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大家都知道煤矿是个“香饽饽”,谁要是能拿下承包权,那可就意味着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胡文海自然也志在必得,在他看来,自已为煤矿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让煤矿起死回生,继续承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早早地开始准备竞标材料,对煤矿未来的发展也做了详细的规划。他想着,要是能继续承包,一定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村子和村民都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竞标那天,村里的会议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胡文海信心满满地坐在台下,眼神中透着志在必得的光芒。当竞标开始,报价环节一轮接着一轮,胡文海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报出自已的价格。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村支书胡根生和村干部李继这两人,仿佛是商量好了一般,每次都以微弱的优势,报出比胡文海更高的价格。胡文海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越来越强烈,他不明白,这两人哪来的底气,一直跟他抬高价格。

最终,胡根生和李继以略高于胡文海的报价,成功竞标了煤矿的承包权。那一刻,胡文海只觉得如遭雷击,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已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被别人轻易夺走。台下的村民们也一片哗然,大家交头接耳,对这个结果议论纷纷。胡文海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紧紧握着拳头,手背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

散场后,胡文海径直走到胡根生和李继面前,质问道:“你们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一直跟我抬价?这煤矿我经营得好好的,你们凭什么抢走!”胡根生却一脸淡然,不紧不慢地说:“文海啊,这是竞标,价高者得,大家都按规矩来,你可别乱说。”李继也在一旁附和道:“就是,你没竞标过我们,只能怪你自已出价不够高。”胡文海气得浑身发抖,他知道再争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只能愤愤地转身离开。

回到家后,胡文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胡根生和李继平日里也没见有多少积蓄,怎么突然就有这么多钱来竞标煤矿呢?而且,他们给出的价格明显超出了煤矿实际价值的合理范围。胡文海心中隐隐觉得,这背后肯定有猫腻,说不定他们为了拿下煤矿,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日子一天天过去,胡文海心中的怨气不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来越深。他开始留意胡根生和李继在煤矿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他们违规操作的证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文海从煤矿的一位老员工那里得知,煤矿在胡根生和李继接手后,账目似乎有些混乱,而且存在偷税漏税的嫌疑。

这个消息让胡文海眼前一亮,他觉得自已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如果能证实煤矿偷税漏税,不仅可以让胡根生和李继受到应有的惩罚,还能为自已夺回煤矿的承包权创造机会。于是,胡文海决定联合村里的供销公司经理贾润全,一起向反贪局举报煤矿的偷税漏税行为。

贾润全在村里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对胡文海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对煤矿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感到愤慨。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收集相关证据。他们四处走访煤矿的员工,查阅以前的账目资料,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举报材料。

1999年的一天,胡文海和贾润全满怀希望地走进了反贪局的大门。他们将举报材料郑重地交给了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详细地讲述了自已所掌握的情况。工作人员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并表示会尽快展开调查。

从反贪局出来后,胡文海和贾润全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们觉得正义即将得到伸张。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收到反贪局的任何消息。胡文海坐不住了,他多次前往反贪局询问调查进展,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还在调查中,请耐心等待”。

胡文海心中的失望和愤怒再次被点燃,他开始怀疑反贪局是否真的在认真调查此事。难道是胡根生和李继在背后搞鬼,让反贪局的调查受阻?胡文海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他决定靠自已的力量,深入调查煤矿的账目,一定要找出胡根生和李继贪腐的证据。

胡文海通过一些关系,找到了煤矿的财务人员,试图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起初,财务人员们都对胡文海有所戒备,不愿意透露任何消息。但胡文海并没有放弃,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他们讲述自已的遭遇,以及胡根生和李继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对村子和村民造成的危害。终于,有一位财务人员被胡文海的执着所打动,偷偷地给了他一份煤矿的账目复印件。

拿到账目复印件后,胡文海如获至宝,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仔细地研究起来。然而,这些账目做得十分复杂,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模糊不清的记录,胡文海一时半会儿也难以看出其中的破绽。但他没有气馁,他找来了村里一位懂财务的退休老师,一起帮忙分析账目。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账目上有几笔大额的支出,用途标注得十分模糊,而且没有任何相关的合同和票据作为支撑。胡文海怀疑,这些钱很可能被胡根生和李继私吞了。此外,他们还发现煤矿的一些收入没有如实入账,存在明显的偷税漏税嫌疑。

胡文海拿着这些证据,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胡根生和李继可能贪腐的证据;紧张的是,他知道这些证据还不够充分,想要扳倒胡根生和李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而且,他也担心自已的调查会遭到胡根生和李继的报复。

但胡文海已经下定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他都要将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他开始四处寻找更多的证人,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的证据。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胡文海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胡根生和李继在村里经营多年,人脉关系错综复杂,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即使知道一些内情,也不愿意站出来作证。

胡文海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已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揭开真相,让胡根生和李继得到应有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胡文海的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放弃,他们担心胡文海会因此受到伤害。但胡文海不为所动,他对家人和朋友说:“我不能就这样算了,这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已,也是为了村子和村民。如果让这些腐败分子继续逍遥法外,村子就没有未来。”

就这样,胡文海在艰难的调查道路上继续前行,他不知道自已还会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但他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他相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正义会得到伸张。而这场围绕着煤矿承包权展开的斗争,也将在大峪口村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1年,寒冬的风如刀刃般割过晋中市榆次区大峪口村,仿佛预示着一场可怕的风暴即将降临。胡文海,在长久以来自认为遭受不公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他内心的怨恨与偏执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此前,胡文海经过长时间自认为的“调查”,坚信村支书胡根生和村干部李继在煤矿承包及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贪污行为。尽管他向反贪局的举报如石沉大海,自已的调查也只是掌握了一些模棱两可的线索,但他已然认定了自已的判断。为了让胡根生和李继承认所谓的“罪行”,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骗局。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冬日午后,胡文海脸上挂着刻意伪装出的和善笑容,先后前往胡根生和李继家中,以商讨村子里一些“重要事务”为由,将两人骗到了自已家中。屋内,气氛压抑而诡异,胡文海坐在主位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决绝。

胡文海(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今天把你们俩叫来,就是要你们老实交代贪污的事儿!别以为能瞒得过我!”

胡根生和李继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苍白,但仍强装镇定。

胡根生(颤抖着声音):“文海,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们什么时候贪污了?别在这里血口喷人!”

李继(附和道):“就是,你是不是疯了,无端污蔑我们!”

胡文海怒目圆睁,他觉得两人是在负隅顽抗,根本不愿承认自已的“罪行”。在愤怒的驱使下,他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猎枪。

胡文海(举着猎枪,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们今天不承认也得承认!”

胡根生和李继惊恐地瞪大了眼睛,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胡文海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李继试图冲过去夺下胡文海手中的枪,却被胡文海抢先一步。

“砰!”一声巨响在屋内回荡,李继的身体瞬间被鲜血染红,他瞪大了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胡文海,缓缓倒在了地上。胡根生被眼前的一幕吓得魂飞魄散,他下意识地想要逃跑,但双腿却像被钉住了一样无法动弹。慌乱之中,他灵机一动,装作中弹倒地,紧闭双眼,大气都不敢出。

胡文海以为自已已经解决了这两个“心头大患”,他大口喘着粗气,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疯狂的满足感。然而,他心中的仇恨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反而在血腥的刺激下燃烧得更加猛烈。他觉得自已的“正义之举”还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人在他的“敌人”名单上。

胡文海手持猎枪,大步走出家门,眼神中充满了疯狂与决绝。此时,正值村民们午后出门劳作的时间,村子里的小路上时不时有人走过。第一个遭遇胡文海的是村里的老张,老张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日里与胡文海并无过节,但此刻在胡文海扭曲的认知里,他也是这个“腐败圈子”的一员。

老张(满脸疑惑):“文海,你这是干啥呢,拿着枪?”

胡文海(怒吼道):“你别装糊涂,你们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还没等老张反应过来,胡文海便扣动了扳机。老张惨叫一声,倒在了血泊之中。鲜血在雪地上蔓延开来,异常刺眼。

胡文海的暴行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像一个失去理智的恶魔,在村子里四处游荡,只要看到他认为是“敌人”或者与胡根生、李继关系密切的人,便毫不犹豫地开枪射击。

在村子的另一头,十岁的小虎正在家门口和小伙伴们玩耍,天真无邪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胡文海听到声音,缓缓走了过来。小虎看到胡文海手中的猎枪,吓得躲在了小伙伴身后。

小虎(带着哭腔):“叔叔,你为什么拿着枪呀?”

胡文海却没有丝毫怜悯,在他疯狂的思维里,小虎的父亲曾是胡根生的支持者,所以小虎也不能放过。

“砰!”又一声枪响,小虎小小的身体倒在了地上,原本充满生机的眼睛瞬间失去了光彩。小虎的小伙伴们吓得四处逃窜,尖叫声划破了村子的宁静。

随着胡文海的暴行不断升级,整个村子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村民们纷纷紧闭家门,躲在屋内瑟瑟发抖,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已。但胡文海却如同被恶魔附身一般,挨家挨户地寻找着他的“目标”。

村里的刘大爷,年事已高,平日里深居简出,与村里的事务几乎没有交集。但胡文海仅仅因为刘大爷曾在一次村会上为胡根生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认定他也是“敌人”。

胡文海(一脚踹开刘大爷家的门):“刘老头,你也别想跑!”

刘大爷(惊恐地求饶):“文海啊,我一把老骨头了,你放过我吧!”

胡文海却不为所动,残忍地将枪口对准了刘大爷。

村子里的街道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鲜血染红了雪地,一片死寂。胡文海的衣服上沾满了鲜血,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疯狂的光芒。

终于,警方接到了村民的报警电话,迅速组织警力赶往大峪口村。当警察们赶到时,胡文海还在继续他的暴行。警方迅速将他包围起来,大声喝令他放下武器。

警察(高声喊道):“胡文海,你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胡文海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举起猎枪,对着天空又开了一枪。

胡文海(疯狂地大笑):“你们来晚了,我还没完成任务,还有40人等着我去收拾呢!”

经过一番激烈的对峙,警方最终成功将胡文海制服。胡文海被押上警车的那一刻,脸上还挂着诡异的笑容,仿佛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

在审讯室里,胡文海面对警察的审问,显得异常平静。他不时地发出冷笑,仿佛在嘲笑整个世界。

警察(严肃地):“胡文海,你知道你犯下了多大的罪行吗?你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

胡文海(满不在乎地):“他们都不是无辜的,他们都是和胡根生、李继一伙的,都是贪污腐败的人!”

警察(愤怒地):“你有什么证据?你所杀害的人,很多根本就没有贪污行为!”

胡文海(沉默片刻,然后大笑起来):“证据?我心里的判断就是证据!他们都是我的敌人,我要为村子铲除这些祸害!”

警方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胡文海所谓的“敌人”,大多数只是他主观臆想出来的。他因为自已在煤矿竞标中的失败,以及对反贪局调查结果的不满,陷入了一种极端的偏执状态。他凭借着自已的猜测和片面的认知,将许多无辜的村民卷入了这场血腥的灾难之中。

这场悲剧震惊了整个大峪口村,也让整个社会为之痛心。曾经宁静祥和的村庄,因为胡文海的疯狂行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那些无辜死去的村民,他们的亲人们悲痛欲绝,而胡文海,也终将为他的罪行付出惨重的代价。他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已的人生,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在法律的审判下,他的疯狂与偏执将受到最严厉的制裁,而大峪口村,也将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抚平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2002年4月9日,榆次区法院的法庭内气氛凝重而压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穆的气息。这一天,备受瞩目的胡文海案在此迎来一审判决。

法庭上,座无虚席。受害者家属们面容憔悴,眼神中饱含着悲痛与期待,他们紧紧地盯着被告席上的胡文海,心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渴望。胡文海戴着手铐,身着看守所的服装,一脸冷漠地站在那里,仿佛对即将到来的审判毫不在意。

审判长端坐在审判席中央,神情严肃,他缓缓翻开手中厚厚的卷宗,开始宣读判决书。

审判长(声音洪亮而清晰):“被告人胡文海,经本院审理查明,在2001年,你出于报复心理,将胡根生、李继骗至家中,使用猎枪杀害李继,后又在村内疯狂作案,持猎枪对无辜村民进行射击,造成包括无辜村民和儿童在内的14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你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

审判长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打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受害者家属们听到这里,有的忍不住低声抽泣,有的则紧握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愤怒的泪光。

审判长继续宣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本院判决如下:被告人胡文海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全部财产。”

听到判决结果,胡文海的脸上微微抽搐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冷漠。他似乎早有预料,但心中的偏执和不甘让他对这个判决无法接受。

胡文海(突然大声喊道):“我不服!这不是公正的判决!我是在为村子除害,那些人都该杀!”

他的喊叫打破了法庭的秩序,法警立刻上前制止,将他带出法庭。此时,法庭内一片哗然,受害者家属们纷纷表示对判决结果的支持,他们认为胡文海罪有应得。

“他杀了我们的亲人,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一位受害者家属哭诉道。

“没错,这样的恶魔就不该留在世上!”另一位家属愤怒地附和。

胡文海被带回看守所后,心中的怨恨愈发强烈。他觉得自已是被冤枉的,在他扭曲的认知里,自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揭露村里的腐败,为了给村民们讨回公道。尽管他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所谓的“敌人”存在贪污行为,但他依然坚信自已的判断。于是,他决定提出上诉,希望能在更高一级的法院得到他所谓的“公正审判”。

胡文海的上诉申请很快被受理,山西省高级法院决定对这起案件进行二审审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院开始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复查,包括对案件的证据、证人证言以及胡文海的犯罪动机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

复查过程中,法官们仔细审查了每一份证据。他们发现,胡文海所声称的受害者存在贪污行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支持。相反,大量的证据都指向了胡文海的故意杀人罪行。警方在案发后收集的现场物证、证人证言等都清晰地表明,胡文海是在毫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无辜村民进行了残忍的屠杀。

为了进一步了解案件情况,法官们还亲自前往大峪口村进行实地调查。他们走访了众多村民,包括那些与案件相关的证人以及受害者家属。在村子里,法官们看到了胡文海的暴行给这个原本宁静的村庄带来的巨大创伤。村民们提起那场灾难,依然心有余悸。

一位村民(满脸悲伤):“那天,胡文海就像疯了一样,见人就开枪。好好的一个村子,一下子就变得惨不忍睹。那些死去的人,都是无辜的啊,他们有的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还是孩子,这日子以后可怎么过啊。”

法官们还找到了胡文海曾经声称的“贪污犯”胡根生。此时的胡根生,经历了那场生死劫难后,身心俱疲。他向法官们详细讲述了当天的情况。

胡根生(声音颤抖):“我真的没有贪污,那天胡文海把我和李继骗到他家,就逼我们承认贪污。我们不承认,他就开枪了。李继当场就没了,我装死才逃过一劫。后来他就在村里到处杀人,我躲在家里,吓得都不敢出门。”

随着调查的深入,法官们更加明确了胡文海的犯罪事实。他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怨恨和偏执,与所谓的“反腐败”毫无关系。

2002年6月25日,山西省高级法院的法庭内,再次迎来了胡文海案的二审宣判。这一次,法庭的戒备更加森严,气氛也更加紧张。胡文海被法警带进法庭,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一丝倔强,但也夹杂着一丝不安。

审判长再次端坐在审判席上,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二审判决。

审判长(声音庄重而威严):“经过本院对胡文海故意杀人一案的全面复查和审理,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被告人胡文海提出的上诉理由,经审查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法庭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静静地聆听着审判长的宣判。胡文海的脸色变得愈发苍白,他紧紧地咬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审判长(继续宣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裁定为终审裁定,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听到这个判决结果,胡文海的身体微微摇晃了一下,他似乎终于意识到自已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他依然嘴硬,不愿承认自已的罪行。

胡文海(低声嘟囔):“这不是正义,我没错……”

而此时,受害者家属们的脸上则露出了欣慰的表情。他们知道,这场漫长的司法审判终于给了他们一个公正的结果。

一位受害者的母亲(泪流满面):“孩子,你可以安息了,坏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另一位家属(激动地):“感谢法院,感谢法律,让正义得以伸张!”

胡文海案的终审判决,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起案件不仅给大峪口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任何个人都不能以自已的主观判断代替法律,不能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通过合法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公平与正义。

胡文海,这个曾经在大峪口村制造了血腥惨案的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铭刻在这个村庄的耻辱柱上,成为人们反思和警醒的反面教材。而大峪口村,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也将在法律的庇护下,慢慢走出阴影,重新走向安宁与和谐。



    (http://www.220book.com/book/4YO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晋扫黑风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4YO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