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艾丽莎的过程,虽然艰难,却极大地坚定了林薇将自己所知传播出去的决心。与沈砚之商议后,她开始利用医馆难得的闲暇时光,着手整理医书。
书房内,烛火常亮至深夜。林薇口述,沈砚之执笔润色。他们决定暂不涉及过于惊世骇俗的现代医学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专注于实效与方法。
书稿暂定名为《新编济世良方》,重点突出“新编”二字,以示与古法有所不同。内容规划为几个部分:
《防疫辑要》:系统总结预防瘟疫、防止病从口入的理念和方法,如饮水清洁、食物煮熟、隔离消毒、环境卫生等,并附了多个实用的防疫药方。
《急救奇术》:详细图解海姆立克急救法、伤口压迫止血、骨折固定搬运等实用急救技术,语言尽量通俗,配以沈砚之绘制的简易图示。
《护理精要》:强调护理的重要性,详细记录了对高热、虚弱、创伤、产后等不同病人的护理细节,包括饮食、清洁、通风、心理安抚等,其中大量融入了林薇照顾艾丽莎的心得。
《疑症杂谈》:记录了一些典型疑难病例(如长孙婕妤的慢性中毒、艾丽莎的心疾,均隐去真实身份信息)的分析思路和调理方法,着重体现“审病求因”、“个体施治”的思维。
《本草别鉴》:并非单纯罗列药性,而是着重记录一些药材的新用法、配伍禁忌、以及类似阿罗撼所说的“西域奇药”等信息,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沈砚之的文笔典雅流畅,又能精准把握林薇想表达的核心,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语境却又蕴含新意的文字。两人常常为一句话、一个术语反复推敲,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让彼此都受益匪浅,感情在共同的志趣中愈发醇厚。
王宛儿也积极参与进来,帮忙整理药材样本、抄写草稿,她活泼的思维有时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然而,著书立说,尤其是在医学领域提出新见,绝非易事。消息不知如何渐渐传了出去,立刻在长安杏林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太医署内,态度分化明显。以周文敏、王鹤年为代表的开明派表示支持,甚至提供了一些古籍参考和建议。但更多的保守派医官则嗤之以鼻,认为林薇一介女流,所学驳杂不精,妄著医书只会贻笑大方,甚至误导后人。
“不过是拾人牙慧,故弄玄虚!”
“那些图解,粗鄙不堪,有辱医道!”
“防疫之说,看似有理,实则劳民伤财!”
一些之前被林薇“抢”了风头的医馆,更是暗中推波助澜,讥讽诋毁之词不绝于耳。
这日,甚至有一位自称是“百年医道世家”的老先生,带着几个弟子,首接上门“请教”(实为踢馆),当面质疑书中关于“急救奇术”和“护理精要”中的内容,引经据典,言辞激烈。
林薇不卑不亢,一一回应。她并不首接反驳经典,而是以实际病例效果说话,并邀请对方若有疑问,可随时来医馆观摩实践。
那老先生见辩不过,竟拂袖而去,扬言要将此“离经叛道”之书批驳得体无完肤。
沈砚之安慰林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革新之举,自古难免争议。重要的是我们所写的东西,是否真能活人救命。时间会证明一切。”
林薇点头:“我明白。只是有时觉得,改变人们的观念,比治病更难。”
“但并非不可能。”沈砚之微笑,“你看宛儿,再看太医署的周大人、王老,甚至宫中的长孙娘娘,不都在逐渐接受吗?一点一滴,终能汇成江河。”
就在他们顶着压力继续撰述时,朝堂上也因玄都观事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皇帝虽然未能揪出幕后“王爷”,但猜疑的种子己然种下。他对几位成年皇子的态度明显变得审慎而疏离。原本有些活跃的皇子们,也纷纷变得低调起来,唯恐引火烧身。
太子李亨的地位,反而因此得到了一种诡异的巩固——皇帝虽然可能同样忌惮他,但在没有明确证据指向东宫的情况下,贸然动摇国本并非明智之举。且太子在玄都观事件中表现得“毫不知情”,甚至因“约束下属不力”(指率更寺赵副丞)而自请处罚的姿态,也让他暂时摆脱了嫌疑。
然而,这种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那位隐藏的“王爷”遭受此次重挫,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就像一条受伤的毒蛇,潜伏在更深的阴影里,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
沈砚之通过郑侍中等渠道,隐约感受到这种山雨欲来的氛围。他加紧了府中和医馆的防卫,同时也提醒林薇,近日需格外留意陌生病患和来历不明的赠礼。
果然,不久后,医馆接诊了一位症状奇特的病人。病人自称是江湖艺人,表演吞剑时失误,伤及咽喉,但林薇检查后却发现,其伤口形态古怪,更像是某种腐蚀性药物所致,且病人眼神闪烁,言辞多有矛盾。
林薇心生警惕,以需要特殊药材为由,暂缓处理,并让沈青暗中盯住此人。结果发现,此人在离开医馆后,并未去寻找客栈养伤,而是迅速消失在了一条小巷中,与一个戴着斗篷的人低语了几句。
显然,这是一次试探,或者是一个未成功的陷阱。
对方己经开始用更隐蔽的方式出手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621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