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 8 月的江南机械厂,通讯零件车间的数控车床正以满负荷状态运转 —— 主轴 “嗡嗡” 的轰鸣从早到晚不停歇,接屑盘里的钛铜碎屑堆得像小山,新招的 10 名女工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在师傅们的指导下练习卡槽加工。林晚秋手里拿着生产进度表,眉头却微微皱着:距离德信通讯 20 万订单交付只剩 2 个月,钛铜供应商突然发来通知,说国际钛价暴涨,坯料单价要从 35 元 / 块涨到 50 元 / 块,否则就暂停供货。
“50 元?这比之前贵了 43%!” 刘嫂拿着成本核算表冲进车间,指尖在 “原材料成本占比” 一栏划了道红圈,“按这个价格,20 万订单的利润要少 15 万,连新设备的尾款都不够付!”
李姐也急得团团转,手里攥着供应商的电话记录:“我跟他们磨了一上午,他们说现在全球钛铜都紧缺,东南亚的手机厂商也在抢货,要么接受涨价,要么等半个月后再供货 —— 可咱们等不起啊,德信那边每周都要进度报表!”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凝重。新女工小敏刚加工完一个支架,听到消息后手里的卡尺 “啪” 地掉在地上:“要是断了材料,咱们好不容易学的技术,难道又要闲下来吗?” 旁边的老周头也叹了口气,蹲在车床旁摸着卡盘:“钛铜硬归硬,但加工精度稳定,换其他材料,咱们的工艺得重新调,时间根本来不及。”
林晚秋没急着说话,回到办公室翻那本老手册 —— 上次钛铜加工、钝化工艺的难题,都是靠老工程师的笔记解决的,说不定里面藏着替代材料的方案。指尖划过 “非钛合金精密加工” 章节时,一行蓝墨水字迹跳了出来:“青铜合金(铜锡锌比例 8:1:1)可替代钛铜做小型连接器,需将切削速度降至 3500 转 / 分钟,进给量调至 0.04mm/r,配合硼砂钝化,精度可达 IT5 级,成本仅为钛铜的 60%”。
“有办法了!” 林晚秋拿着手册冲进车间,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咱们不用钛铜,用青铜合金!老手册里写了配比和加工参数,成本低还容易买,张岚,你现在优化数控程序,把切削参数改成‘3500 转 + 0.04mm/r’;李姐,你立刻联系有色金属市场,按‘8:1:1’的比例订青铜坯料;刘嫂,你调整生产计划,先让老工人试产青铜零件,新工人继续练钛铜加工,两边不耽误!”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李姐就拉回了第一批青铜坯料 —— 泛着暗红色的金属光泽,比钛铜轻,却更耐磨。张岚坐在数控车床前,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飞快敲击,把之前的 “三次精切法” 改成 “西次精切”:“青铜的延展性比钛铜好,多一次精切能减少毛刺,保证卡槽光滑。”
老周头第一个试加工,青铜坯料固定在卡盘上,主轴转速降至 3500 转 / 分钟,细刀切入时没有钛铜那种刺耳的摩擦声,反而更平稳。十分钟后,一个青铜支架加工完成,林晚秋用三坐标测量仪测了测:“卡槽宽度 0.301mm,误差 0.001mm,符合要求!表面粗糙度 Ra0.2μm,比钛铜还细腻!”
车间里瞬间爆发出掌声,小敏激动地凑过来:“晚秋姐,我也想试试!我练了一周钛铜加工,肯定能快速上手青铜!” 林晚秋笑着点头,安排老工人带新工人 “师徒结对”—— 张岚带 3 个女工练编程,李姐带 2 个学镀金,刘嫂带 2 个管质量检测,老周头则负责教 3 个新工人车床操作,车间里的 “传帮带” 氛围一下子浓了起来。
可没等大家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批量生产青铜支架时,有 10% 的零件出现了 “卡槽边缘微裂” 的情况。小敏拿着裂掉的零件,眼圈红了:“我明明按参数加工的,怎么还是裂了?是不是我太笨了……”
林晚秋接过零件,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裂缝,又翻到老手册 “青铜加工补遗”:“青铜冷却速度过快易开裂,需在加工后立即用 80℃热风烘干,再泡 5% 硼砂溶液 5 分钟。” 她赶紧让刘嫂在车间旁搭了个临时烘干区,又让李姐调配硼砂溶液:“加工完的零件先烘干,再钝化,肯定能解决开裂问题!”
第二天,按新流程加工的青铜支架全部合格,开裂率降到了 0%。德信通讯的质量经理来验厂时,拿着青铜支架反复看了看,又用测量仪测了精度,惊讶地说:“这材质比钛铜轻,精度却一点没降,成本还低,你们太厉害了!我们决定,再追加 30 万个订单,还是用青铜合金,交货期放宽到明年 3 月!”
这个消息像颗定心丸,让整个车间都沸腾起来。小敏拿着自己加工的合格零件,激动地对师傅张岚说:“我也能做欧洲订单的零件了!以后我要好好学技术,争取成为像你一样的编程师傅!” 张岚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把自己编的 “青铜加工参数手册” 递给她:“这是我整理的笔记,里面有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拿着慢慢学。”
九月中旬,第二批 2 台数控车床如期到货,车间扩建也完成了 —— 新车间里多了 6 台数控车床,还建了专门的 “青铜合金加工区” 和 “师徒培训角”,墙上挂着 “入世倒计时” 日历(距离 2001 年 12 月还有 15 个月),旁边贴着姐妹们的生产目标:“2000 年底完成 50 万零件生产,培养 20 名女性数控技工”。
米勒再次来到车间时,看到的是一派忙碌又有序的景象:新女工们熟练地操作车床,老工人们在培训角答疑,青铜支架从加工到镀金,再到质量检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他拿起一个刚加工好的零件,放在手里掂了掂:“林女士,你们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还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女工,这在欧洲也很少见!我们母公司决定,把你们列为‘核心供应商’,以后欧洲市场的手机连接器,70% 都从你们这里采购!”
林晚秋笑着接过米勒递来的 “核心供应商证书”,心里满是感慨 —— 从 1998 年重生时的流水线女工,到现在带领 20 多名女性技工做欧洲订单,她们用技术打破了偏见,用团结扛过了一次次危机,用老手册里的传承接住了时代的机遇。
当天晚上,林晚秋在笔记本上写下:“2000 年 9 月,青铜合金加工成功,获德信 30 万追加订单,培养 10 名合格女工。下一步:1. 完成 50 万订单交付;2. 申请 ISO9001 国际质量认证;3. 调研欧洲分仓布局,为入世后海外供货做准备。”
窗外的车间里,数控车床还在运转,灯光透过窗户,照在 “江南机械厂通讯零件出口基地” 的新牌子上,泛着温暖的光。林晚秋知道,入世后的国际竞争会更激烈,比如面临欧洲本土供应商的价格战,或者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但她不怕 —— 因为她有一群能一起闯、一起拼的姐妹,有一本见证成长的老手册,更有一颗敢把中国女工技术推向世界的心。
而远方的有色金属市场,钛铜供应商听说江南厂用青铜合金做出了合格零件,还拿到了追加订单,后悔得首拍大腿 —— 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客户,更是一个即将在国际通讯市场崛起的合作伙伴。林晚秋看着笔记本上的 “海外分仓” 计划,嘴角露出笑容:属于她们的国际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62Y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