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大别山腹地。
冰冷的雨水,像牛毛细针,扎进骡马队每个人的骨头缝里。
老庚趴在一块湿滑的岩石后,嘴里嚼着一块干硬的饼子,眼睛却像鹰一样,死死盯着山下那条蜿蜒的土路。
他身后的山坳里,十几匹骡子缩着脖子,安静地站在雨中。
骡子背上,驮着沉甸甸的箩筐。
筐里装满了黑乎乎的、不起眼的木炭。
一个年轻的游击队员凑过来,压低声音,嘴唇冻得发紫。
“庚叔,还要等多久?这鬼天气,弟兄们都快冻僵了。”
“等。”老庚吐掉嘴里的饼渣,只说了一个字。
他知道,这批“木炭”有多重。
每一块,都沉甸甸的,压手。
那是从根据地大大小小的矿洞里,用人手一点点抠出来的钨砂,是整个根据地几个月的心血。
它们要被运到武汉,去换回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
“鬼子的巡逻队,算着日子,今天下午就该过去了。”老庚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让他们先走,我们走后面,安全。”
年轻人不再说话,只是裹紧了身上单薄的棉衣。
这条路,他们走了七天七夜。
躲过土匪,绕开中央军的盘查,还要防着天上的飞机。
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
终于,远处传来卡车引擎的轰鸣声。
一队日军的巡逻卡车,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着驶过。
老庚一首等到那声音彻底消失在山谷的另一头,才猛地站起身。
“走了!都打起精神来!”
骡马队重新启程,马蹄踩在烂泥里,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
一周后。
武汉,华美贸易行。
钱先生推了推老花镜,将一份报纸放在陈锋的办公桌上。
“林老板,您看,这是今天的《武汉日报》。”
他指着报纸中缝里一个豆腐块大小的广告。
【德安商行,新到一批上等木炭,量大从优,欲购从速。】
“这德安商行,我托人打听过了,老板姓胡,是个本分商人。”钱先生小心翼翼地补充道。
陈锋的目光,在那则广告上停留了片刻。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楼下办公室的号码。
“苏经理,准备一份采购合同。”
“采购德安商行的木炭,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是,林老板。”宋雅诗的声音干脆利落。
挂断电话,陈锋对钱先生笑了笑。
“钱先生,武汉的冬天快到了,这批木炭,我们囤着,到时候捐给城里的难民营。”
“老板仁义!”钱先生连忙躬身,心里却在嘀咕。
这位年轻的林老板,做生意总是这么出人意料。
钱先生走后,陈锋走到窗边。
他看着楼下法租界里穿梭的汽车和黄包车,眼神却仿佛穿透了时空,落在了武汉郊外,一处废弃的砖窑。
夜幕降临。
陈锋锁好办公室的门,独自坐在黑暗中。
他没有开灯,只有他自己能看见的系统光幕,在他眼前展开。
一张巨大的武汉地图上,一个代表着“德安商行”货物的光点,正在郊外的砖窑位置,安静地闪烁着。
他伸出手,在光幕上轻轻一点。。】 【是否兑换为黄金储备?】
“是。”
【兑换成功。黄金储备增加。】
陈锋看着那个数字,心中没有波澜。
他打开商城列表,手指飞快地滑动着。
他的目标,早己确定。
【德制“西门子”静音柴油发电机(小型)】 【雷根牌无线电台核心真空管(军用级),一百个】 【手摇式小型铅字印刷机,一套】
这些东西,在系统商城里并不昂贵。
但在1938年的中国,在被重重封锁的敌后根据地,它们是比黄金、比武器,更珍贵的火种。
是工业的火种,是信息的火种,是文明的火种。
他设定好投放坐标。
大别山,我党后方医院,三号仓库。
那是楚云飞通过秘密渠道,给他的唯一地址。
【确认投放。】
武汉郊外,废弃砖窑。
两个负责看守的交通员,一夜未眠。
天亮时,他们走进堆放“木炭”的窑洞,准备交接。
然后,他们愣住了。
堆积如山的“木炭”,消失了。
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点炭灰都没有留下。
两人对视一眼,脸上没有惊慌,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混杂着敬畏的震撼。
几乎在同一时间。
大别山深处,后方医院。
院长张文博,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医生,正准备去仓库清点最后一批纱布。
他推开三号仓库那扇沉重的木门。
然后,他呆立在门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
仓库中央,原本空空如也的地面上,静静地躺着几个巨大的、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体。
一个泛着金属光泽的绿色铁疙瘩,散发着浓浓的机油香味。
几个码放整齐的木箱,上面印着他看不懂的德文。
张文博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因为过度疲劳,出现了幻觉。
他颤抖着走上前,掀开了其中一块油布。
一台崭新的、结构精密的机器,映入他的眼帘。
“这这是”
他的嘴唇哆嗦着,一个词在他的脑海里炸开。
发电机!
当天晚上。
根据地指挥部的窑洞里。
一根电线,从外面牵了进来,尽头,连着一颗小小的灯泡。
当张文博亲手合上那台发电机的电闸时。
“嗡——”
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山谷里响起。
窑洞里,那颗小小的灯泡,闪烁了两下。
然后,一团温暖明亮的、驱散了无尽黑暗的光芒,猛地亮了起来!
光芒照亮了窑洞里每一张因为激动、因为震撼而扭曲的脸。
照亮了墙上那幅巨大的作战地图。
也照亮了每一个指挥员眼中,那夺眶而出的、滚烫的泪水。
“亮了亮了!”
一个年轻的参谋,声音哽咽,像个孩子。
旁边的通讯员,也戴上了耳机,飞快地调试着电台。
很快,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狂喜。
“首长!是延安!我收到延令了!声音声音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过!”
光明与声音。
在这一刻,穿透了日寇的重重封锁,将这片孤悬敌后的土地,与整个抗战的命脉,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汉口码头。
一艘从香港驶来的客轮,缓缓靠岸。
一个穿着黑色风衣,戴着礼帽的男人,提着一个简单的皮箱,随着人潮走下舷梯。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这座灰蒙蒙的江城,帽檐下的眼神,像鹰一样锐利。
是赵诚。
他径首来到军统武汉站的临时办公室。
“诚哥!”手下小李立刻迎了上来,“您可算到了。”
赵诚脱下风衣,没有半句废话。
“我离开这段时间,武汉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动向不少,但都跟咱们的案子关系不大。”小李递上一份整理好的文件,“不过,最近城里冒出来一个挺有意思的南洋侨商,叫林文翰,开了家华美贸易行。”
“林文翰?”赵诚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对,出手阔绰,人也高调,前阵子还给红十字会和几家孤儿院捐了一大笔钱和物资,报纸上都登了。”
小李将一份剪报递了过去。
赵诚接过剪报,目光落在上面。
当他看到“华美贸易行”那五个字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个名字,他不会记错。
在上海,那个让他耗费了无数心血,最后却功亏一篑的幽灵,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赵诚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冰冷的、属于猎人的笑意。
他将那张剪报,轻轻放在桌上。
“有意思。”
“真是有意思。”
作者“晓星璇”推荐阅读《代号海外客,我一个人武装一个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3F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